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更新时间:2024-01-04 00:26:5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白雪公主故事全集文字)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引言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防止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送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曲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表达。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饭仅仅是满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饮食当做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吃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不同的层次,饮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层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别有平安、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将“吃〞看做是对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在吃过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对于西方人来讲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二、随意随性VS科学标准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国的烹调中,对美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人在评价一道菜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为“好〞,何为“不好〞那么很难下定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便中国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这种“意境〞,也很难把握。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饪者会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样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饪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烹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浓郁,夏季那么考虑清淡爽口,婚宴须色彩斑斓,丧宴那么忌讳红色,等等。此外,烹饪者还会根据自己的临场变化随性发挥。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成就了中国庞大的菜谱。食材的丰富,加工方法的多变,调味料的多样,以及烹调手法的繁杂,再加以组合,就变成成千上万种的菜肴。如“饺子宴〞、“全羊宴〞等都表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随意随性所派生出的无穷创意。西方的饮食就显得很标准科学。西方人注重饮食的科学与营养,因此在烹调时都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在哪里,他们的食品味道都没有太大分别,全因其严格按照标准

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在这样的高规格下,要求烹饪者不能有任何随意与创新,就如同机器一样严谨。再看中西菜谱,可以发现中式的随意性和西式的严谨性。中式菜谱中涉及材料及调味料的用量都会用一些比拟模糊的词,如“一些〞、“少许〞、“适量〞等,谈及食材的制作流程,那么常会出现“放入滚油中〞,“炸至微黄色〞,“焯水少时〞等字眼。西式菜谱,那么让初学者很有头绪,菜谱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用材的分量,就连烹调的时间也很精确,让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样的西餐。三、和合团圆VS个性分别台湾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也表达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中国人一向追求“和〞与“合〞为最高境界。中国饮食强调“五味调和〞,指在烹调过程中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味道的根底上,要用阴阳五行的根本规律指导调和,该调和要符合时序,注意时令,最终结果就是要味美适口。中国人之所以把做菜称为“烹调〞,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历来是将烹与调合为一体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不用说是繁复的宴会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须讲求荤素搭配,将各种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锅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焖,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料,或搅拌,或翻炒,最后出锅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经完全融合。细观西方的烹调方式,那么会发现地道的西餐,除了“罗宋汤〞是多种食材混合烹煮外,几乎都会是一大块肉〔牛肉、羊肉、鸡肉或鱼肉等〕,配上几个土豆,几片菜叶或番茄,虽然同放在一个盘子中,却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会在腹中融合。调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调过程中参加,而是现吃现加的,即使现在受到了中菜的影响也开始注重调味了,但仍然是分开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这些都表达了中西方文化“和合〞与“分别〞的根本差异。结语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强了互补性和兼容性。同时,这类的交流,会使得世界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开展。同样,中国饮食也会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开展,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中华饮食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开展。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0:2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29921145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   饮食   烹调   文化   中西   交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