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更新时间:2024-01-04 00:26: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罗密欧与朱丽叶)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后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方式和饮食对象,最终导致了中西方饮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宝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国家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应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

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美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的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上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归纳起来,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一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

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得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著名的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根据主、辅、调料及烹饪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医食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实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西方的饮食文化;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味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以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实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搭配合宜,能量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的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西方饮食之重营养食带有普遍性的,讲究营养而忽略味道,至少是不以味道为首要目的。它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舍表面遍

布的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但不如“道”。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生。如牛排带血丝;第二,冷。如凡是饮料都要加冰块;第三,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第四,最求方便快捷,不奢华,比较大众化;第五,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第六,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第七,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明,能刺激食欲。第八,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第九,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第十,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2)中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

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二)、饮食观念的差异;

1、营养与美味;

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强调采用新鲜原料以及在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爵蜡,他们也会将它吃下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者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西方人认为,饮食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

腹充饥而已。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也都生吃,因而它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中国五味调和旨在最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损失或者被破坏,我们从来都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一等主要菜肴端上台面,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你口味。”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但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会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

2、规范与随意;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饪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律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有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饪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实验室。”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和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不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虽然有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场合,用餐人的

不同身份,加以调整。中国烹饪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首先导致了中国菜谱的篇幅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 ,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饪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菜肴。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手中,做出数十道至上白道菜式都不在话下。其他原料也是如此,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比比皆体现了中国烹饪的随意性派生出琳琅满目的菜式。

3、分别与和合。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观念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观念特征,亦体现在中西饮食观念之中。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罗宋汤,是以多种荤菜原料集一锅而熬之外,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合乐”、“合唱”,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我们更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我们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以双手“合十”为礼;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称誉为“珠联璧合”。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

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阁其间,五味以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中国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口论”所组成。就是说,要再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饪。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而那地道的西菜,更是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彼此共处一盘之中,但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能混吃。这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观念的根本差异。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1、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

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2、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这种饮食方式也突出显示了西方人以个人为本,崇尚自由,注重个性的名族特点。早期的西方人基本上市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航海事业的发展,便利了他们到海外经商,也为他们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

基础。长期的殖民活动不仅给西方人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西方人养成了酷爱独立、自由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了经商,他们四处流动,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被大大的削减,家庭观念也相对淡薄。由于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所以强调的自然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利益。纵使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为了突出个人,强调个性,就必须要有较多的自由。因此,个人意识与自由意识往往难舍难分。在个人意识浓厚的社会里,个人要求较多的自由,尽可能的不受集体的限制和制约。

(四)、饮食对象的差异

1、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

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西方人饮食以肉类、面食为主,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吃牛肉,啃面包、喝牛奶。而中国则是以大米,面粉和蔬菜为主食。为什么西方人不选择大米为主食而中国人也不选择肉类为主食呢?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的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人的生产活动所能产生的可供选择的对象是有限的,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过极深刻的论述,他们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就中西方而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对其饮食的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自然条件很利于发展农业。在它广阔的领土之上,有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和很多江河湖泽。还有广大的肥田沃土。而且,位居东亚的中国还受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的偏爱,强大的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充沛的雨量。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华夏文化。相比之下,西方的自然条件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土地贫瘠,土质很薄,缺少水分,不宜种植水稻,但适合种植麦子和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再者,西方人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这样,发达的畜牧业便给了他们提供了丰富肥肉类食品和奶制食品。西方人又注重营养的摄取。因此,西方人一般都是大骨骼、高个子、长腿、宽肩、肌肉健壮,但中国人却身材矮小、体质瘦弱。虽然这些

食物给了西方人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扰——肥胖。据统计,西方人肥胖的比例远远要高出中国。饮食对象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每个中西方人都酷爱自己民族的食品。实践表明,有中国人喜欢西餐的,也有西方人喜欢中餐的。

2、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综上所述,中西在饮食观念、方式、对象等方面的存在差异,都可以找到文化上的根源。但是中西饮食各有各的长处。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肯德基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域的标志。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拥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我国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调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健康、更营养的食品。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本文发布于:2024-01-04 00:2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299168257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pdf

标签:中国   饮食   文化   烹饪   差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