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安全检查方案)
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李宗新(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北京1000153)摘要: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精神的主导性、目的性、可塑性,成为水文化的灵魂。文章从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善利万物的造福精神、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等十个方面探讨了水精神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水文化;灵魂;水精神中图分类号:Gll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4970(2010)¥2—0021—05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伟大力量。同时。又可以穿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进行交流、传播、继承和发扬光大,因而就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人皆可以为尧舜”至理名言。说明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水精神,就能促进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水文化的灵魂,或者说水文化的精髓、核心是什么?这是很多人都在认真思索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水精神是水文化的灵魂水是有灵气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宜都太守严山松的话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是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意识、民族性格有极大地影响。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水精神是水文化的灵魂,其理由有三:一是主导性。水文化是人们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一切与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一般分为物质的、制度或行为的以及精神的3大形态。其中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在整个水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水文化的性质,主导着水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同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二是目的性。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即以先进的水文化教化人、激励人、鼓舞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真正能化“人”的是水精神。三是可塑性。精神既有凝聚作用,能把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凝聚成一种收稿日期:2010—08-30二、水精神的主要内容水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与水有关的哲学思想、民族传统、高尚品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观念形态。具体表现为以下10个方面。1.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大禹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是我国水利事业和水文化的宗师和大圣,是开启中华文明的元勋。大禹的治水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但献身精神是核心。一个人如果把生命与事业融一体时,就会表现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无畏的精神。大禹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危难局面,勇敢地担起了治水的重任。为了治水,他“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吴越春秋》)“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可见大禹把自己的全部心身都奉献给了治水事业。大禹治水的胜利,使我们民族得以生存繁衍、国土得以开发,并创造了民族的早期文化。这一切体现大禹对群体、国家、民族的忠诚。由于大禹治水的功绩,使他在各部落中拥有了崇高的威望作者简介:李宗新(1999一),男,湖北钟祥人。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刚主任兼秘书长,从事水文化研究。·2l·
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有力领导。这些使我国诞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人类文明社会。由此可见,正是大禹治水成功这种献身精神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石。当代的水利人是大禹的传人。现在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正是对大禹精神的弘扬、创新和发展,为大禹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2.善利万物的造福精神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就是造福。孔子对水的造福精神也是赞美有佳,他说: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就是说,水能普遍的给予而并无私欲,好似很有道德的人;凡是能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好似很有仁爱的人。《淮南子.原道iJll}说:水“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蚊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就是说,水这种物质,万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离开了它就不能成功:广泛包容众生而没有偏私,恩泽到一只小虫而不图回报;使天下富足自身没有竭尽,德泽遍及百姓自身没有耗损。这首水的颂歌高度评价了水善利万物的造福精神。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不图回报,让整个世界生机盎然。水使我们这个星球有了生命,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秀美;水使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得到进步,生态得到良好;水使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为人类带来了福音。水为人类做了这么多好事,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崇敬水、爱惜水和保护水。3.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江河往往视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一旦国家受到侵犯或是造成分裂局面时,人们常借江河来抒发爱国之情。李清照在《上枢韩肖胄诗》中说:“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表明诗人对自己家乡为金兵所占,誓死光复故土的决心。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青山挡不住东流的江水,借喻分裂是暂时的现象,祖国统一的事业是不可阻挡的。“中流击楫”的典故出自《晋书·祖狄传》,说的是东晋奋威将军祖狄率师过江伐苻秦,船至江中,祖狄慷慨激昂地用佩剑敲打着船桨发誓:“祖狄不能清甲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说,这次我如果不肃清中原的敌人。就不再过这条长江!借用江水表达·22·誓师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祖狄过江以后,招兵买马,继续北上,与敌军展开了英勇搏斗,在江北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方。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抗元兵败被俘后,路过零丁洋,即现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时,写下了《过零丁洋》的千古名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用随风飘荡的柳絮形容山河破碎的南京政局,用雨打浮萍形容自己的身世沉浮。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为国家安危惶恐不安的心情,在零丁洋边叹惜自己孤苦飘零的处境。最后,他面对沧海,面对人生,留下了“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千古绝唱。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的版图后,《松花江上》和《保卫黄河》等革命歌曲成为表达爱国主义的最强音。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突出体现。洪水,是自人类有史以来经常发、白今也不能完全避免的一大自然灾害。在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毁灭性灾乱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奔赴抗洪第一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慷慨赴乱、视死如归。199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的抗洪斗争中,江泽民把这种抗洪精神归纳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正这种抗洪精神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民族精神。4.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善”是伦理学中与“恶”相对立的一个基本概念,包含善良、美好、具有高尚道德的意思。管子、老子、孔子等先哲对水的美德都有很多论述。《管子·度地》中说:“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圣者之器也。”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了,他认为高尚的人应具有水的这七种美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一样善良、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善利万物的事;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老子认为水的这七种美德最接近他的“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至以后的创立的道教把水和天与地3者并
列称为三官作为崇拜的神像供奉。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对“知者乐水”有这样一段叙述:夫智者何以乐水也?子日:“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信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之所以乐水也”。这里孔子以水比德,认为水具有毅力、公平、礼义、勇敢、智慧、善化、品德、贡献等美德。冰清玉洁、冰魂雪魄、洁身浴德等成语也是以水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的。2007年8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为徐霞客诞辰420年的贺信中说:“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这位先哲,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3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我中华经典的魅力如此。”在这里,水文化的3个要义成了中华经典的魅力所在。5.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刘向的《说宛敬填》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老师叫常枞。在他病得很厉害的时候,老子去探望他,并问老师有什么话要教诲学生?常枞张开嘴巴给老子看,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枞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还在,大概是因为它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大概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吧。常枞说:你说得很对。天下事的道理都在这里。你知道了这个道理,我就没有其他的什么话要说了。因此,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齿坚于舌而先之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还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东西已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往往代表新生事物而充满活力。他把这一哲理应用到军事上就得出了以弱可以胜强,以少可以胜多的结论。“水滴石穿”是水以柔克刚最典型的事例。这旬成语的意思是说,尽管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很难办的事情。我国宋朝有一个叫罗大经的文人,在他写的《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崇阳县的县令叫乘崖,他见到一个管库的小吏从库中出来,在巾下带有一纹钱,他便下令给这小吏打二十大板。小吏便问:这一纹钱微不足道,为何要打我二十大板?乘崖县令在判词上写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说明,正是由于水能坚持不懈,才使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由滴水变为海洋,小错不及时纠正,也会变成大的犯罪。这也是从另一侧面说明“千里之堤,溃千蚁穴。”6.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春秋元命苞》中说:“浮天载地者,水也”;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清朝爱国名将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水具有包容的博大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是用广阔的海洋比喻人的开阔胸襟。典故说的是在安徽省的桐城地区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古代桐城出了一个张宰相,他的弟弟在桐城因一个巷道的事与邻居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他弟弟认为哥在京城做大官,让他哥说一句话邻居就不敢再与他争执了,于是就与他哥写了一封信,把为一个巷道建墙的事告诉了张宰相。张宰相见信后就给他弟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宰相的弟接到这首诗后,便主动让出了三尺,邻居见张宰相的弟让出了三尺,他也让出了三尺,因而出现了前面所说的六尺巷的故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要大肚一些,包容一些,才能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我们常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这个道理。7.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人们常用“一碗水端平”的俗语说明处事应该公平、公道、公正,主持正义,不因私利而偏袒某一方。用水来说明公平正义是很有道理的。古人对水的公正性多有论述。孔子说:“水至量心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就是说,水注入任何容器中,装满以后表面都是平的,好像公正;水盛满了不要刮就很平,好像很把握事物的度。东汉许慎撰著的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中说: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就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公平公正,才能去掉邪恶和犯罪。我们经常讲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法网”与水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渔网演变而来的。在成语字典中有一个“网漏吞舟”的成语,这里的网是借用渔网说法网,意思是说,法网大疏,把能·23·
吞舟的大鱼,即很大的奸臣都漏掉了,还怎么能惩办坏人呢?8.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臣心如水”的典故出自《汉书·郑崇传》。郑崇,西汉人。官居尚书仆射。尚书是在皇帝身边办事,掌管文书奏章的重臣,尚书仆射大概是尚书的副手。郑崇为人耿直,他曾两次劝阻汉哀帝不要无故封爵,因而得罪了皇帝和皇亲国戚。皇帝非常生气地问郑崇:你门前像集市一样繁荣,车水马龙,交结了不少人,为什么不让我通过封爵来交结人士呢?郑崇答道:尽管我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但我的心像水一样洁白,没有不廉洁的地方。因此,以后人们常用“臣心如水”来说明一个人的廉洁。“黄河清,圣人出”也是用水清比喻人廉。我国历史上所说的清官,都有清洁如水的意思,都是比较廉洁的官员,都是能关心人民的疾苦,重视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官员。被称“包青天”的包拯一生铁骨铮铮,直言谏上;惩治邪恶,铁面无情,他注重民生,关注水利。他在开封府任内,曾经过与皇帝宠臣权贵作艰苦斗净,清除了惠民河上严重的行洪障碍,及时泄退了洪水,拯救了被淹的民众和田园。同样被颂为“青天大老爷”海瑞也是一生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在他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储粮提都军务和应天府巡抚时,江南连年发生严重水灾。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疏通了从上海南跑口至嘉定南渡间的一万八千丈河道,又疏通了阻水严重的白茆河,从而大大地减轻了这些地方的灾情。“冰心玉壶”是用水和冰的洁白晶莹来比喻人廉洁的高尚品德。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诗人被贬,虽然感到苦闷孤独,但始终保持光明磊落、廉洁白守的情操。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开明的、爱国的、廉洁的君主、贤相和官员都是爱水的和治水有功的人物。9,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孔子有句名言:智者乐水。他的学生问他,智者为什么乐水时,他说:“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又说:“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就是说,水很深邃,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好似无所不知。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智乐者水”解释道:“智行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意思是说,水是奔流不息的,好像在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寻求真理,因而就能通达事理。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的诗中对这句话作了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24·头活水来。”这里作者借池塘之水所以能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活水来补充这一自然现象,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即新鲜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永保旺盛的活力。苟子的《劝学》名篇,专门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文章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为水之而寒于水。又说:积水成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都是用水来教育人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循序渐进,不断的积累知识,就能达到新的境界。水让人们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如“水过满即止”,寓意做人要谦虚谨慎;“水浅则流淌,水深则不可测”,寓意做事要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寓意要辩证看待问题;“水到渠成”,寓意经过努力,条件成熟,事情就能顺利办成;“覆水难收”,寓意做事要三思而行;“知识的海洋”说明知识的渊博无垠;“学海无涯苦作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都是教导学习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断攀登。10.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说的是俞伯牙的琴弹得特别好,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特别高。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看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后来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和知音。是啊,一个人的心里在想什么,另一个人一听就知道,这还不算知己吗?这就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庄子山木》中说:“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讲的是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而小人交朋友总是想要得到自己的私利,不惜行贿受贿。所以人们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比喻友谊的真挚。李白的《赠汪伦》,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说的是李白在游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时结识了一位会酿酒的汪伦。汪伦常以美酒招待李白。在李白离开泾县时,汪伦又赶去送他。于是李白借用桃花潭深千尺的水,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意。李白《寄远十一首》的“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白居易《浪淘沙》中的“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逢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诗词都是以水起兴,把对亲人、友人、情人思念和真挚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还有“春露秋霜”比喻对长辈和先人恩泽和威严的崇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寓意对别人的帮助要知恩善报;“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比喻对亲友的思念;“柔情似水”寓意男女感情缠绵;“如鱼似水”、“水乳交融”寓意人与人
之间的亲密和睦。如此等等都给水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遇到较大灾难时,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民族情相系,心相连,大爱无疆的高尚民族情怀。每当遇到大的洪、涝、旱灾时,每当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每当遇到国家危难时,都会有义捐、义演、义卖等动人场面的出现。这种大爱无疆的高尚民族情怀不仅表现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内,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之问。这是人类共有的侧隐之心。三、结语这份抛砖引玉之作,旨在引起更多的人对水文化之魂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大力弘扬,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以水为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美德,以此引领社会风尚,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友爱、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陈桥驿.郦道元评传E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张玉良。赵世超,等。白话管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瞎.[3]李宗新,靳怀蝽,尉天骄.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4]吕锡生.千古奇人徐霞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25·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14:5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0057492574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