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精品】文意理解技巧

更新时间:2023-12-31 14:39: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

【精品】文意理解技巧

文意理解

知识图谱

-文意理解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第28讲_文意理解

错题回顾

文意理解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文意理解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很常见,会从文段的细节分析、内容归纳,人物评价等角度考查。有时也会给出文言文短篇,让学生答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成语,考查学生对古代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的积累。近年来,文言文加强了延伸拓展的考查,这些延伸拓展题的命题点多在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情景、语句等处,需要同学们根据文章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一)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步骤

1.细读注释

文下对重点字词的讲解注释、或背景介绍等,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对应注释理解句子,并根据注释提供的信息把握人物形象,准确猜测文意。

2.抓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文中重要词语往往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品质,因此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于整体把握人物和主题起关键作用。

3.联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等。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多数选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历史上名人儿时的故事,因此,积累这些成语的意义、寓言的寓意,和名人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快速阅读答题。

(二)常考角度

1.考查中心思想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及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属于比较难的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意思,还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及情感。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也可根据文章的类型来概括,写人的文章中心侧重于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事和寓言类的文章侧重说理,写景状物的文章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借景喻理。

如《蔡磷坚还亡友财》一文中的题目:“这则短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道题需要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中心,可以根据我们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来找中心句。这道题的答案为“赞扬蔡磷的诚信品质。”

又如《蠹鱼》一文中的题目:“作者借蠹鱼讽刺了________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道题考查的也是文言文的中心,答案为“没有自知之明(或死读书);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盲目骄傲自大(或读书要活学活用)。”

再如《曾子烹彘》一文中的问题:“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这道题通过曾子的话提炼中心,答案为“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2.考查人物形象

还有一类题目要求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大致意思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其他人物评价,以及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分析总结出符合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形容词。

如《吏人立誓》中的问题:“本文提到的官吏,可用哪一句话来形容?”

A.花言巧语,阿谀奉承

B.反应敏捷,颇有才思

C.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答案为D,从原文中“或曰:‘此吏固贪,莫之改也。’”(有人说:“这官吏本性贪婪,没法改变贪污的恶习。”)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

再如: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例放火三日。”中的问题:“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由田登做州官时欺压下属和百姓的行为,如“吏卒多被榜笞”“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例放火三日。’”,可以分析出他时一个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3.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的把握考题多为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或者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的理解。

二、方法点拨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如《鹬蚌相争》一文中的题目:“联系上下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鹬蚌相争的原因是什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鹬是怎么威胁蚌的?”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回到原文,在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后作答,即“鹬蚌相争的原因是‘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蚌相争的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鹬是怎么威胁蚌的?——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这类问题属于比较简单的文意理解题。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如《毛遂自荐》一文中的题目:“成语____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需要在文中找关键词,通过阅读文章,可以找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这两个成语,这类问题也属于比较容易作答的文意理解题。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一些评价类的题,需要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答,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连贯。

三点剖析

考点:文章中心的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拓展延伸题。

重难点:中心把握,人物形象分析。

易错点:没读懂原文,理解不准确,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语言表达不流畅。

题模精讲

题模一 主要内容

例1.1、

文言文阅读(11 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

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注:①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二人。②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篷盖的 高大华丽的车子。

(1)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哪两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二 中心思想

例2.1、

文言文阅读(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

杀骆驼破瓮昔(1)有一人,于瓮(2)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3)。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4)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选自《百喻经》)

【注释】(1)昔:从前。(2)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3)忧:忧愁。(4)即:就。

(1)8.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有一老人来语之 ( )

②汝莫愁 ( )

(2)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从这篇文言文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三 人物形象

例3.1、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2分,共4分)

不喜记人过( )

时人皆服其量( )

(2)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从文中你可以看出吕蒙正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2、

文言文阅读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随练1.1、

文言文阅读(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子罕①,子罕弗②受。献玉者曰:“以之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④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⑤人有其宝。”

注释: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宋国贤臣。②弗:不。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④尔:你。⑤不若:不如。

(1)8.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每空 2 分,共 4 分)

①宋人或得玉 ( ) ②皆丧宝 ( )

(2)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关于这则小故事的解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罕不接受这块宝玉,因为觉得这块玉不是一块真正的好玉。

B.宋人之所以要送子罕宝玉,是因为想检验子罕的人品怎样。

C.子罕不接受宝玉,因为他想要保持自己不贪的品性,如果接受了玉,他将失去这种美好的品性。

D.子罕是一个不识货的人,不能认清宝玉的价值。

随练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①(tún),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dàn)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②( rè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③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一一《韩诗外传》

注释:①豚:猪。 ②妊:怀孕。 ③适:刚刚。

( 1 )文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孟子少时: 年少

C.教子: 儿子

B.欲啖汝: 吓

D.明不欺也: 欺骗

( 2 )孟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博览群书,下列著作中他不可能读过的一本是( ) (2分)

A.《诗经》 B. 《春秋〉 C. 《史记〉 D. 《道德经》

( 3 )孟母“买东家豚肉以食之”的原因是( ) (2 分)

A.表明没有欺骗孩子,不想让孩子学会说谎。

B.认识到了肉的价值不如儿子重要。

C.怕孟子知道真相后哭闹。

D.打算严格要求孟子。

随练1.3、

阅读理解,完成第(1)—(3)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6.“问其故”中“故”的意思是“原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原因。

(2)17.联系全文,读读划线的句子,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你了解孔子吗?写一写你积累的《论语》中的名言。

我了解的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4、

文言文阅读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解: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居。

1.“屡易其号”中的“屡”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5、

】(2015巨人杯五年级)文言文阅读

床头捉刀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②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世说新语》

(1)6.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自以形陋 ( )

②帝自捉刀立床头 ( )

③既毕 ( )

(2)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下面是对短文中的人物和行为的评说,你觉得正确的就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①魏武帝曹操觉得自己长得很丑不愿意见匈奴的使者。 ( )

②曹操站在崔琰身边假装成卫士,被匈奴使者识破。 ( )

③曹操让人去问使者,假魏王看起来怎么样。 ( )

④曹操听说使者说自己丑就派人去追杀这个使者。 ( )

随练1.6、

文言文阅读

王冕僧寺夜读

《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窃入学舍:______________

②听已:__________________

③冕因去:________________

④恬若不见: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从此问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7、

阅读《商鞅布令》,完成第1~3题。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国都市南门,募民之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商鞅之令既具( )

(2)卒下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募民之有能徙之北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商鞅这样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8、

阅读训练

(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③遽:____________④求: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9、

文言文阅读

顾况戏白居易

乐天①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②,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歌诗投顾况()

(2)况戏之()

(3)有句如此()

(4)居亦何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10、

文言文阅读

后羿①射日

逮至尧②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③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④之野,杀九婴于凶水⑤之上,缴大风于青邱⑥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⑦,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

【注释】①后羿:后裔,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贞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

②尧: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③猰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凿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九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九个头的怪兽。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据说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封豨: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④畴华:地名,在南方。⑤凶水:地名,在北方。⑥青邱:大泽名,在东方。⑦洞庭:洞庭湖。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逮至尧之时( ) ②置尧以为天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后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11、

文言文阅读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轴之间。⑤鬻:卖。⑥觕(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________

(2)徐谓黄门曰:________

(3)尔尚欲咀嚼耶:________

(4)秦少游闻之: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随练1.12、

文言文阅读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选自《初潭集》)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9.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童子何泣 ______________

②愿其不孤 ______________

③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

④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

(2)10.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欲学,不须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邴原与王戎,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故事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13、

文言文阅读

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1)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2),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列传》

【注释】

(1)张溥(pǔ):明朝著名的文学家。

(2)皲(jūn):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

1.解释下列下划线字词。

(1)张溥幼嗜学 ( )

(2)日沃汤数次 ( )

(3)俄倾立就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总结

能力拓展

拓展1、

文言文阅读

上①常从容②与信③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释]①上:即指汉高祖刘邦 ②信:指汉朝名将韩信 ③从容:随意

(1)2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刘邦和韩信谈话的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23.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2、

文言文阅读

郭伋夜宿野亭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而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③使君:汉代成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素结恩德( )

②后行部至西河( )

③遂止野亭,候期乃入( )

④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伋恐违信,遂止野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郭伋在现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没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存为

讲义结构

知识图谱

错题回顾

知识元

自我总结

能力拓展

+添加知识元+添加模块

站长统计

【精品】文意理解技巧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14:3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004793257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品】文意理解技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品】文意理解技巧.pdf

标签:理解   文章   文言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