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文言文文意理解+主观题总结

更新时间:2023-12-31 14:32:5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祝福贺卡)

高手文言文文意理解+主观题总结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型汇总

一、张冠李戴:关注:地点、时间、人名、具体事件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1.(限训一第2篇)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

“他多次开仓放粮”错,在镇江,是免除百姓的租税,不是开仓放粮。

原文: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

2.(限训五第2篇)罗伦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初任官职就指斥时弊,名声大振;后上疏反对朝廷让服丧期的李贤复职,终被贬谪。

“初任官职就指斥时弊”错,那是参加廷试时的事情。

原文: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3(8.13周测)匈奴抢先一步拥立安归为楼兰王,汉朝命新王入朝,新王推辞不去,于是皇上下诏书捕捉楼兰王,押送长安审讯。

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不是“安归”。

结合原文“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可见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应是原楼兰王,是安归的父亲。

二、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次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1.(限训四第1篇)翟让在面对李密的建议时,深思熟虑后任命李密为先锋率先出发,自己带队伍殿后。

“深思熟虑”文中没有体现,原文只是说听取了李密的建议后翟让说“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

“任命”一词表述不当。根据原文“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可知,翟让的态度比较谦恭,他是“请”李密做先锋的,而不是“任命”。

原文: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振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让曰:“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

2.(假期作业十)礼部尚书傅瀚等人上疏议政,皇帝未予理睬,傅瀚再次上疏,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皇帝才予以回复。

“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理解有误,原文“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未复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所在。

三、范围扩大:注意标点

命题者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把部分有效的信息杂糅其中,以混淆做题人的判断。

(限训四第2篇)唐震办事得法,关心百姓疾苦。江东发生旱灾时,他上奏了朝廷减少成批大量运米、免除百姓赋税、要求富人分发粮食等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上奏了朝廷减少成批大量运米、免除百姓赋税、要求富人分发粮食等事”由原文可知:是“劝说富人分发粮食”,且这不是他上奏的内容。)

原文:六年,江东大早,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

四、曲解文意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

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1.(限训一第一篇)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被周兴告发而赐死。他宁死也不愿诬告别人来偷生。

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错误原文说“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并非魏玄同讲过,而是周兴诬陷、编造的谎言。

原文: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曰:“何不告事,冀得召见,当自陈诉。”玄同叹曰:“人杀鬼杀,有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

2.

(限训一第三篇)边境战事危急,他也没有避难离开李庭芝幕府,后来,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并任命他为司农寺丞。

“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并任命他为司农寺丞”错。原文说“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应该是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寺丞。

原文: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

3.(限训三第三篇)李泌认为官员违法敛财的原因在于两税法实施和朱泚之乱,解决办法是免其罪并令其将财物全部上交京城。

“全部上交京城”错。根据原文语句“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可知,“悉输京师”有其限定条件,是除了按照规定应当留给诸使、留给州府的钱粮以外的,因此并不能说全部上交京城。

原文: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以示宽大。敢有隐没者,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

4.(限训六第二篇)文章首段用打比方的方法来阐述明白道的艰难:天生的盲人,听说太阳光如蜡烛,就在摸到形如蜡烛的籥时,把乐器籥当作太阳。

“来阐述明白道的艰难”错误,首段用盲人识日表明没有直接的体验、认识,只是听之,意之,是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故要“学以致其道”。

原文: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五、词意理解错误:今意释古意

1.(限训二第3篇)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

“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错,原文意思是“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在文中解释为“听从”。

原文: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2.(假期作业三第1篇)李煜宽宏仁慈,敦厚善良。宪司进呈奏疏如有过错,李煜总夜不能寐,对死刑判决,多拟从轻论罪。

“宪司进呈奏疏如有过错,李煜总是夜不能寐”理解错误。文本的意思是“御史上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过失的,李煜都搁置不发”,“寝”在文中解释为“搁置”。

原文: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

3.

(假期作业三第3篇)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错,原文意思是“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其中“厌”是“满足”之意。

原文: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

六、事件顺序错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限训三第1篇)温彦博率命前去责备魏征,魏征不仅没有遵率诏令,还向太宗阐述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太宗听后为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

“魏征……还向太宗阐述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太宗听后为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错误,从文中可知太宗为自己言行感到后悔,是在魏征阐述忠臣与良臣的区别之前。

原文: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第 1 页 共 4 页

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七、观点概括错

1(限训八第3篇)文中“如贫人借富人之衣”的比喻,意在指出唐宋以后的文人借助儒家大旗包装自己来讲述道理的实质,也揭露了儒家学说的虚伪。

“也揭露了儒家学说的虚伪”错误。根据文意,诸子各家各有本色,作者并无抬高其他、贬抑儒家之意。这里作者是为了批判那些看似炫然,实则并无涵养积累的文人。

2(限训六第2篇)文章首段用打比方的方法来阐述明白道的艰难:天生的盲人,听说太阳光如蜡烛,就在摸到形如蜡烛的籥时,把乐器籥当作太阳。

“来阐述明白道的艰难”错误,首段用盲人识日表明没有直接的体验、认识,只是听之,意之,是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故要“学以致其道”。

八、观点与分析不对应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C.第三段以古代官吏的敬业精神,勉励李材叔在柳州要大有作为。作者从反面立论,以古代官吏风范为例,来激励李材叔。

解析:“反面立论”错,以古代官吏风范为例,属于正面立论。

C.李勣特别善于笼络军心。打了胜仗,他把功劳归于下属,把所获得的金帛等财物都分给将士。

解析’:“特善于笼络军心”这一说法不恰当。“打了胜仗,把功劳归于下属,把财物分给将士”表明李勣不邀功,不贪财,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爱兵如子。

九、其他:

1关注“直接/间接”、“正面/侧面”等关键词

(限训五第1篇)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说法错误。赐给他们银章是提醒他们要随时进谏,纠正皇帝的过失。而便于直接进谏的办法是“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原文: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2指代错误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

(限训九第3篇)对于攻打匈奴一事,魏相上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皇帝采纳了其建议并调整了应对的策略,魏相也因此深受倚重。

魏相也因此深受倚重”错。

根据原文“魏相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辅政,上皆重之”魏相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汉宣帝对二人都很倚重,可知魏相深受倚重是因为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协力辅佐朝政,而不是因皇帝采纳了其建议。

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归纳(简答题)

做题方法:1.仔细审题,精准定位。2.回归语境,准确理解。3.分层提取,按点答题

作答文言文简答题,首先要求读文时,要准确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的褒贬评价。然后寻找文本依据,确定答题区间。如果设题点在引出句或观点句上,一般要看下文;如果在总结句或结论句上,一般要看上文;如果在过渡句上,就要前后兼顾,再作权衡。确定答题区间后,还要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不可照抄原文,也不可把翻译作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变形的过程。

(一)分析原因类考题

【解题思路】

针对分析原因类考题,考生需要从题干中先找出“果”,然后由果溯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不需要关注其他信息。在分析概括原因的时候,考生还要注意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避免遗漏答题要点。

【例题1】(限训二第1篇)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①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

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案】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

【例题2】(限训三第2篇)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

【原文】……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闢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闢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答案】①指出了裁制藩镇的必要性。②举荐高崇文为统帅,担当平蜀的重任。③激励高崇文拼死杀敌,加快了平叛的进程。

【例题3】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原文】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答案】①贿赂了狱卒,②求助公主(儿媳妇),公主告诉了薄太后,③周勃帮助过(有恩于)薄太后的弟弟;④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⑤皇帝恰好也得到了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验不实。

【例题4】赵奢曾下令要处死为军事进谏的人,后来许历提建议时却未被处死,为什么他前后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原文】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阙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毁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退解阏与之围而归。

【答案】①赵奢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战术。②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所以进谏之人被处死。③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候需要好的破敌计谋,所以许历进谏没被处死。

(二)概括事件类

类型:1.直接翻译 2.根据文本总结

做题要求:1.找准概括区间2.关键词需翻译准确

【例题1】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

【原文】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答案】(1)上策是迁徙冀州部分百姓,以此泄洪,放河入海;

(2)中策是多修水渠,引黄灌溉,分减水势;

(3)下策是修复旧堤,增高加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可知,上策是把冀州百姓迁走,疏通泄洪,让水流入大海。由“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可知,中策是修建更多的水渠,让百姓引水来灌溉田地,以此分减水流之势。由“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可知,下策旧是对旧堤进行修缮,第 2 页 共 4 页

增加其高度,加厚其厚度。

【例题2】张昭认为怎样才能制止皇子的竞相奢靡之风,请加以概括。(3分)

【原文】臣请诸皇子各置师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师事之,讲论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记一事,一岁之内,所记渐多。每月终,令师傅具录闻奏。或皇子上谒之时,陛下更令侍臣面问,十中得五,为益良多,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答案】建议唐明宗为皇子们配备老师,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考核,提高皇子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

【分析】根据“臣请诸皇子各置师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师事之”“每月终,令师傅具录闻奏。或皇子上谒之时,陛下更令侍臣面问”可知,建议唐明宗为皇子们配备老师,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根据“讲论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记一事,一岁之内,所记渐多”可知,提高皇子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根据“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可知,使他们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

(三)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类

【解题思路】

1.审清题目,抓“限制词”以明确方向。尤其要注意题干的特殊限定词,比如出现“最”“根本”等词语时,答题要点则是唯一的。

2.梳理文本,确定区间。人物“特点”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体言行里,考生可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筛选,分类概括事例,然后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3. 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等其他限制条件。

特别注意:1.考生答题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围绕传主写了哪些事件;2.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避免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

3.针对“概括××特点”这一高频考查题型,我们可以从治学、为政、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储备相应的词语。比如,治学类有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等,为政为官类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为人处世类有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功名等,士大夫有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趣等。

【例题1】“父亲状告雇主杀死儿子”一案的处理表现了唐震哪些过人之处?请简要说明。

【原文】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答案】①敢于质疑,不止步于已有案件结论;②勤于查访,最后在临近郡中找到了小孩;③注重实证,唐震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得以纠正。

【例题2】请结合文本概括韦澳的形象特征,并简要说明。

【原文】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答案】①不畏权贵,秉公执法。②国舅郑光的庄吏犯法,他也敢于逮捕,即使有皇帝求情,也判其杖刑,令其交足租税才放人。

(四)提炼观点、归纳主旨类考题

1.作者的态度

2.人物的态度

【例题1】对于傅介子斩杀楼兰,司马光与王夫之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原文】文本一: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文本二:

人与人相与,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与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蜂虿也。楼兰

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答案】司马光: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是伟大之举。

【解析】司马光认为“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大意是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正正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然后乘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件奇功,未免太过分了。

由此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认为“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大意是楼兰王表面侍奉汉朝而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诏命去责备他却又服罪。夷狄不知有羞耻,怎么会吝惜一次服罪呢,没过多久匈奴的使者就在他们国家了。傅介子他们的国王然后斩杀了,用来震慑他们的魂魄,而使得匈奴胆寒,难道不是伟大之举吗!

由此得出王夫之的观点: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是伟大之举。

【例题2】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引用古人的评论说“贫不学俭”,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利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已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古人有言曰:“贫不学俭。”夫多财者,奢欲之所自来也。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

①第一问:穷人不必学习节俭而自会节俭。②第二问: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如果将国家的财物据为自己的财产,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

【例题3】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2021新高考1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案】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例题4】魏玄同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在官吏选拔任用方面,他有哪些主要观点?(3分)

【原文】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答案】①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任用官吏,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危。

②官吏不贤良不称职,官职没有委任给有才德的人,表明选拔方法不完善。

③大臣的作用是辅佐君王。大臣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

【例题5】窦建德是如何评价杨义臣的?他认为怎样才能打败杨义臣?请简要概括。

【原文】杨义臣乘胜至平原,欲入高鸡泊讨之。建德谓士达曰:“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今灭张金称而来,其锋不可当。请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将士疲倦,然后乘间击之,乃可破也。不然,恐非公之敌。”(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答案】第一问:杨义臣是隋朝将领中最善于用兵的人。

第二问:先避其锋芒,让他欲战不得,耗费时间,将士疲劳厌倦,然后我们再乘机袭击他。

(五)其他类

第 3 页 共 4 页

限训二《秦并六国》卫鞅认为,魏王既然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任用他,就同样不会听从公叔座的话杀死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染盛、祭服,为天他。卫鞅的这个判断其实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请简要分析卫鞅错在哪里。 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明答案:因果关系错误。当公叔痤向魏王举荐卫鞅时,魏王默然(不采纳公叔痤的话而任用卫鞅),并非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由于其对公叔痤不信任,而是魏王同时还考虑到了其他诸多原因,即是否信任公叔痤,并不是魏王是..文本二: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否任用卫鞅的唯一原因,同样,是否信任公叔痤也不是魏王是否杀死卫鞅的唯一原因。所以,魏王完.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全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杀死卫鞅(意思对即可)。

总结:逻辑错误类型 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果倒置//强加因果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二、条件失当(过于绝对 只有……才) 答案:(1)文本一的治民之道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三、假设错误(假如 如果 即使) (2)文本二的治民之道侧重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扰民、伤民,要顺应百姓的天性,要“养民”。

四、递进关系不成立(不仅/不但……而且/还)

限训十《三国志•魏书•国渊传》第②段两次提到的《二京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概括作答。(作并列关系:并且,既……又 不是……而是

用题)

五、概念上存在交叉关系、不包含

原文: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六、不合事理(否定失当)

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七、以偏概全(或范围绝对 都)

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八、答非所问

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九、其他,如:转折

答案:①《二京赋》是破案的线索。

限训三《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唐太宗关于“乐”的看法持什么态度?其②国渊通过这条线索最终抓住了诽谤者,充分展现出他的机智聪明、心思缜密。

中“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一句是如何说理的?请简要分析。

限训十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原文: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解析:“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臣光曰:王者执五帝、三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王之礼乐而施之世,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此非礼乐之功邪?谓乐无益于治乱,章来”“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答案:

与较”,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

第一问:司马光对太宗轻率评论“乐”与国家治理间的关系,给予了批评,为他感到惋惜。

答案:(1)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

第二问:采用比喻(类比)的方式说理,拿只看见拳头大的石头,而忽视泰山存在的现象,来说明太(2)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

宗目光短浅,不知道礼乐在国家政治兴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如何说理 如何劝谏(皇帝、上级) 如何劝降(对手敌人) (3)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4)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

具体内容+技巧 补充新题型:《爱山楼记》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论证方法 答案:“一席”之小却能见“千里”之大,写出了爱山楼之高耸,视野之开阔。

1、举例论证法 2、引用论证法 “玩”是“玩赏”的意思,前文写山景难以把握,在爱山楼上宁公却能轻易把玩欣赏于几席之上,闲3、道理论证法 4、对比论证法 适轻松。

5、类比论证 6、比喻论证 这句凝练地写出爱山楼上环顾四周、千里景色尽收眼底的情形,写出寗公欣赏美景时踌躇得意的情态,8、假设论证 9、因果论证 很有表现力。

7、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言理引《爱山楼记》文章称颂宁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申,得出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谬误的方法,也称‘反证法’。 析。(5分)

答案: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写到喜好山水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鲜”这一限训八《与茅鹿门主事书》文章多次提到“本色”,“本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含关键句。

义类)

然后由此宕开,铺写屏山及爱山楼景色之美丽奇特,再回到宁公得到体悟,要有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原文: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溉万物的追求,点出宁公爱山的原因。

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最后以作者称颂宁公是“所知以好之者”作结,呼应开头。全文层层铺垫,曲折有致。

然尘中人也,虽其颛颛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几句婆子舌头语,

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

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

答案:本色,即文章所表现出的思想见解,相对于声律、章法、技巧等文章的外在形式,它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限训七《资治通鉴 汉纪》文本一与文本二体现出的治民之道有何不同?(侧重点)

原文:文本一:上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第 4 页 共 4 页

高手文言文文意理解+主观题总结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14:3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40043771325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手文言文文意理解+主观题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手文言文文意理解+主观题总结.pdf

标签:原文   百姓   概括   皇帝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