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散文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31 10:39:3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风在哪里诗歌)

孙犁散文读后感

孙犁散文读后感

孙犁有简朴的感觉。大家是这样认为的吗?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孙犁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孙犁散文读后感篇一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

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

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

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在创作于1962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

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

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七侠五义》,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孙犁散文读后感篇二

今天读了《孙犁散文》,觉得他的散文很有韵味,特别是在最后,总有一些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悠长。他的散文的结尾形式不拘一格,别有韵味。

在《采蒲台的苇》中,最后一段是:“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这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于白洋淀人民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在《老家》这篇文章的最后“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一句既有依依不舍的留恋,又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同时把作者对于老家的感情升华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具有了哲理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

欣赏《鸡叫》一片的结尾,又有些诗情画意之美,“现在听到鸡叫,只是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对逝去的时光和亲人的思念。 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的还是莺歌。”这段话虽则表达的是对于故乡风物的怀念,但读来像观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听一曲动人的琵琶,有绕梁三日之感,挥之不去,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还有一段文字让我印象较为深刻:“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例如实地作战。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熟悉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这一段话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孙犁对文学的独特思考,也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荷花淀》中那么多女主人公为何塑造的栩栩如生了,为何那场伏击战写的那样富有情趣了。

孙犁散文读后感篇三

孙犁的文章,我读的很少。唯有一点记忆的是《荷花淀》这篇文章。

当时学习的时候老师也给分析过孙犁文章特色。时间久了忘却了。只记得水生跟媳妇的对话,很简短,但很说明问题。普通人过日子,不像开会又臭又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心领神会,就像酒桌上的话在酒中一样。

整个散文集里的文章,都是跟抗日,跟分田地有关。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像一部史诗。我相信这种真实。因为在贫困里挣扎的贫苦人哪个不想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共产党,八路军,就代表了百姓的心声,这个政党,这个军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所在,有了希望就有热情,充满了活力,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破坏行为但是无法改变大方向,历史的车轮还是载着土地上渴望幸福的人们,沿着革命的道路走向胜利。

文章里的荷花淀,是那么令人向往,我仿佛看到了满淀田田的荷

叶,开满了荷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淀里的姑娘媳妇,摇着小船在采莲。风儿传送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敌人来时,这里就成了战场,她们与荷花荷叶一起同敌人战斗,每一杆冲天的小荷,都会变成一支支锋利的刀箭,直刺敌人的心窝。她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她们把丈夫都送上了前线,她们盼着丈夫早点带回胜利的消息。

这本散文集我很快就读完了,这是作者文章的魅力所在吧。文章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朴实,可爱,感觉你不是在读文章,而是作者就坐在你的对面,把这里的男男女女的故事讲给你听。是一种委委道来的感觉。通俗而清新。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影响了一批作家读者。包括现在的我。

这本书我就是一读而过,也没做什么笔记,凭印象写点,就算是我已经看过了。就好象去哪个地方旅游,在一块石头上写:到此一游。我写的这堆垃圾只是没有污染环境而已。

合上书,闭上眼,我闻到了荷花般的清香。

孙犁散文读后感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10:3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9037945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孙犁散文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孙犁散文读后感.pdf

标签:散文   文章   没有   菜花   作品   战争   先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