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儿童铅中毒)
家校协同共育
“协同”一词《说文》中的解释为“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协同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教育不仅强调的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相互结合,还强调协调、同步,对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的,只有家庭与学校的结合,才是最完备的教育!
1.
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与意义
家长由于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的不足,不知道如何专业地爱孩子;大量的没有普遍必然性的个体经验和所谓的“成功秘诀”,影响家长的正确价值判断;自媒体放大了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无所适从;家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不清晰,自我觉察不够,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班主任,是除家长之外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并且班主任看待学生和家长看学生的视野是不一样的,能基于自己的专业认知和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发表比较权威的见解。
家校关系,就一个具体班级而言,首先当然是班主任-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学生成长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这种关系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班主任-教师基于班级建设和管理理念的落实,与家长在集体规约层面达成共识,从而建立起来的一般关系;二是班主任-教师针对具体学生的成长状况和需求,与具体的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来的常态沟通合作关系;三是当具体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出现需要及时关注的临时状况时,为了更好地陪伴、帮助学生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班主任-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的临时关系。
1.
家校协同的一般策略
1.
家校关系需要“合适距离”
班主任,尤其是新入职的班主任,常常为了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事无巨细,都要联系家长。比如疫情期间,只要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在线课程效率不高,就要告知家长,时间一长,家长也会对班主任的经常性的督促感到疲惫。家长都是成年人,谁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总是被老师否定,久而久之,从原本的感激变成了抱怨,对于班主任而言,也觉得委屈。有的班主任觉得自己的学校教育做得很好,平常很少联系家长,或者认为学生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夹杂着很多私人情感,比如笔者曾经在处理一个男孩在校欺负同学事件,和家长交流时家长告知孩子直系亲属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其打动班主任,希望在此事件上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样的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都不是很好的协同关系,所以在和家长相处时,要保持“既能感受到对方体温又不挨扎”的最佳距离。班主任和家长相处时要保持合理的边界,不要因为家长找你麻烦,就总想着避开家长;不要因为家长赞美你的做法,就觉得家长和你永远站在同一战线,所以做班主任要有颗强大的内心,相信自己是专业的教育从业者,遇事不急不躁,用专业来化解一切。
1.
家校互动需要“沟通协调”
在家校关系中,班主任是处于优势的引导者一方,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家长产生分歧的时候,要主动联系家长。笔者在一次调位置时,为了帮助纪律不好的同学提高课堂效率,将一位乖巧的女生位置调到了班级的后排,但由于这次调位只是变动了女生一个人的位置,家长回家听孩子描述后非常生气和着急,给我发微信时看得出来言语激动,我立刻给家长打电话解释,并且达成一致。班主任在处理这种分歧时,最好不要选择微信或QQ文字沟通,尽量打电话或者面谈,文字交流容易产生误解,不如声音或真人有温度,家长能在交流中感受到班主任的诚意和尊重。
主动沟通是第一步策略,第二步就应该是充分交流,在化解分歧的交流中,班主任要坦诚,也要引导、鼓励家长坦诚,双方才能达到充分的交流。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人与人之间最怕的就是猜来猜去,容易将双方引入歧途。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时要将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讲述给家长听,无论是从大局考虑,又或者原则、政策等客观条件,只要合理的去表达,家长都能够表示理解。理解是第一步,但是家长同样也有自己的见解,班主任可以适时的将自己切换到家长这个位置,对于他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接受,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
1.
家校协同需要“儿童立场”
家校关系的建构,最终的落脚点并不是班级,而是在这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和成长。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会提出面向家校关系建设的一些统一要求,提醒每一位家长要为了班集体、为了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进步,按统一要求行动。但是不一样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家庭坏境也不一样,一旦被忽视,这种统一要求就有可能给儿童和家长带来困惑。笔者在解决食堂收餐费问题时,由家委会决定是每次固定统一收费,由班主任协助充值,但班级仍然有4位家长选择学生自己充值,这时候有的班主任就会规劝这4位同学参与班级一起充值,但笔者认为并非原则性的问题,自己充值也是可行的。真正为了儿童个体的成长,在共性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兼顾个性需求,让个体儿童及家长拥有安全感、信任感和信心,这样家长才会积极呼应班级生态建设的共同愿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积极态度,是极其宝贵的生态资源。
但是很多班主任担忧,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过于侧重“儿童立场”容易导致纪律的“松散无序”,比如在每次的期末庆典中,有的班级总有学生会请假,班主任会给这种请假设计各种障碍,让学生被迫冒着“极大地风险”去请假。但其实班主任可以巧妙的将每一位学生在期末庆典中得到一个自我的展现,这样的期末庆典就变成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因为有了任务就在最初规划旅游时避开这个时间。所以真正的“儿童立场”,体现在激发学生自愿参与的愿望。
1.
家校合作需要“家长课堂”
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有三种常见形式: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和传媒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单个个体的指导;集体指导是像家长会或家长沙龙等形式;传媒指导是借助媒体平台,让家长来指导家长,又或者是专家指导,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非常重视课程改革的学校,所以我们学校有专业的家校课程,每一位刚入学的学生家长都会收到一份家长手册,而手册的内容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常见的问题。班级可以有班级的家长指导课程,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的系列内容,系统化实施。课程是班主任在家长面前呈现的权威形象代表,有了这样的权威就能产生晕轮效应,班主任的工作会大大提升效率。
我们班每两周会固定一节家长课堂,由家长自己报名,根据自己擅长的专业,给学生带来体验式的课堂,这也受到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每一位来的家长可以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上课的一种状态,上完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在家长圈里面形成一种正向的舆论导向,形成正能量。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4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83578456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校协同共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校协同共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