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中小学电子课本)
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
[摘 要]:人本社会主义文化教学法是教育届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学法的发展研究历程、基本知识概念、理论思想内涵和评价,综合分析阐述人本主义教学法。
[关键词]:发展历程; 理论内涵; 评价
一、人本主义发展历程:
在1960年至1970年间,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诞生于美国,其亦称作人性中心课程理论,该理论基于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础理论,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的流派。著名的马斯洛和罗杰斯是杰出的流派代表。与以往不同,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不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转向重视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欧美地区、日本等地,该课程学习理论产生了较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罗杰斯在1969年所写的《学习的自由》书中没有明确了人本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论的教育研究目的的主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其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完整的人。在这一时期,学校的重点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尊重学习者的本质和要求。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则必须与学习者的生活和生活现实相互联系。该理论下诞生出诸多理论成果:古德曼于1964年创作的《强制性的错误教育》、霍尔特于1964年创作的《儿童是怎样失败的》、克佐尔于1967年创作的《早年的死亡》以及格拉瑟于1969年创作的《没有失败的学校》等等。这些著作广泛讨论了完整学习者的教育以及如何在课程实践中促进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
(二)整个70年代:鼎盛时期
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很多企业相关理论著作。譬如全美教育行业协会的《70年代的课程》提出:“人本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论主张,学校的职能是使人充分
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我们的人,而决不能只是企业提供一个人力管理资源。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要确立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及教职工作人员要着力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行课程指的是信息系统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关于师生之间关系和学习数学成绩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学生学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三)80年代以来:改革和逐步发展时期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 一场主题为“回到基础学科”的教育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被掀起。这一运动强调教育的最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可以说是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批判。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的大流行后,人们将教育水平的下降归因于倡导人文主义课程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了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运动,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从8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一种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对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进行改造的融合趋势。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行业为内外部环境条件的相互促进作用,强调认知和情感在教育中的有机融合,就是通过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社会批判中不断反思和改革,并且发展速度缓慢。在方法上,此时期的课程理论研究方法较多地采用反思式以及经验总结式。
综上,根据国外人本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可以得出结论:其发展研究方向是在总结过去的历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螺旋上升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主张通过对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等的研究而得以实现。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时代思潮,更是一场社会和教育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也对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教育体系改革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格健全、和谐企业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整人”。这样完成一个人有多种质量,包括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发展,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以及社会两方面进行发展的统一。
(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中没有固定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限制太多,作为课程参与者,可以充分保证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形成人格良好的人。这要求教师要给予受教育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且愿意创造出更多的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究的学习机会,同时建构出真实的情境以提供更加丰富、真实、有效的学习资源。罗杰斯认为,近年来,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体验式学习是值得提倡的。教师应该为学生通过制定相应的流程,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的环境,帮助提高学生可以成为探究者,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将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无意义学习,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人”的培养无关;二是有意义学习,是指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的学习。本研究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罗杰斯认为以往的教学论关注的只是左半脑参与的认知活动。左半脑主要对对逻辑思维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学校的作用是通过教授和训练学科知识,促进大脑左半球的发展。因此一项完整的研究是这样一项研究,其中大脑的右半部分被调动起来,左右脑都参与其中。右半脑的作用是具有审美的作用,左半脑是逻辑能力的体现。所以左右大脑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意义学习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对于学习者的发展才是最健康的、全面的。
(四)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
主张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罗杰斯不认同外界的评价系统,,更多的聚焦在学生的自评结果上。他认为,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对象,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才能反思失败的原因,才能找到值得学习和需要发展的新方向。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习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这种影响能够使学习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能使学习者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师生关系
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之间关系,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和学生进行交往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可以真实地表达能力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同时能够给与学习者充分尊重和信任,尽可能的激发学习者发展所需要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一些学习者的内心需求,设身处地地为学习者着想,应为学生提供较为多样性、多层次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不足
(一)过于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力。
人本社会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充分利用发挥自己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我们这些文化心理特点都是先天具备的素质,忽视客观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也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现实中,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教育目标、政策和模式,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而学生则受到家庭和社会群体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然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由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忽视教学的效能。
人本主义发展理论主张以学生为研究中心,这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单纯的以教的的教授为主,灌输知识,要求我们学生通过学习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片面强调学生学习工作过程要以学习者的自由经济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研究内容的系统逻辑性课程的教授,从而产生影响社会教育与教学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在肠道的学习环境但必须严格遵循教育学生的能力影响范围、角色进行规范,遵守相应的的规则,真正需要做到既乐于学习又会学习,既自由发展又有规则意识来适应我国当前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弱化了教师的能动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师生之间的相处需要真诚和信任。这个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人文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服务者,而不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实际上弱化了教师的能动性,夸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本社会主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强调通过师生员工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是合理的,但由此而让教师教学过于迁就学生的想法,则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四、结语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理论相比较,有相对先进的方面,它关注了受教者“人”的本身,旨在提倡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它提出了和传统教学和教育不同的理念,这些思想对教育教学发展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武佳琳. 人本主义学习观下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 吉林工商学院,2009,(7),104-105.
赵晓玲. 罗杰斯教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局限性[J]. 湖南教育,2008,(3),43.
曾德琪.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张传燧,赵同森.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何其宗,何小忠. 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黄甫. 全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2.
张华课. 程流派研究[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赵卿敏. 课程论基础[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2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82039257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