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盘锦湿地)
2018年4月17日┃理论依据┃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
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四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
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有:
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
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
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教育,它是主体活动、民主活动、互动性活动、独立自学活动。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解放学生。
创新教育的特征:
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的教育;
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3、创新教育必然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过程的教育
6、创新教育是终生教育
六、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由于每个儿童都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儿童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在同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相同时期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的使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即针对不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
七、发现教学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的发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感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
布鲁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其发现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发现教学理论的特征是:
1、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2、强调直觉思维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跃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他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心理映像”或符号表征系统。
3、强调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未知的结果更感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发现学习是以自我奖赏来强化个体学习的。
4、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会有很大影响。
八、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是: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都是多元化的。
九、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智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只是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
十、情境教育理论
情境教育,是通过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生存环境,使认知与情感
相结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创立经历了“三级飞跃”(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和“双重转化”(实践探索,形成理论——理论完善,指导实践)的过程。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
核心理念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
核心元素
真、美、情、思
基本模式
拓宽教育空间
缩短心理距离
保证主体活动
突出创新实践
课堂操作“5要义”:
1. 以美为境界
2. 以思为核心
3. 以情为纽带
4. 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5. 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课程4大领域:
1. 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
2. 综合领域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3. 衔接领域的低幼过渡情境课程
4. 源泉领域的课外情境课程
以上理论依据,要结合课题做进一步细化、整理,与要研究的内容相对应,才可以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文来源:海珠区教育科研工作坊的博客
/u/2253225834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1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814792571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8年4月17日┃理论依据┃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8年4月17日┃理论依据┃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