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1000克)
一、
中国柳文化
柳, 又名杨柳。多年生乔木,喜湿润,极易成活,插条而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就
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而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随风飘动,婀娜多姿,自古以来为人喜爱。 许多民间习俗因柳而生;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赞柳的诗文华章难以数计 , 柳已成为人们寄情寓意的极为丰富的 文学意象。年深日久,岁月积淀,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柳之民俗
(一)、植柳。我国的植柳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传,炎帝神农氏,倡农耕, “教民稼穑” ,古谚有“柳 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因柳遇春而发,示春将至,可耕作播种了,且柳易成活而速长,于是教 民广为种植,以不误农时,可认为植柳习俗自此始。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最早是《夏小正》 ,该书是我国古 代最早的历法专著,夏纬瑛考证认为是夏王朝末期成书的。书载“正月柳稊。稊也者,发孚也。 ( 柳条泛青 , 叶芽始发 )” 表明当时柳树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古微书 "礼纬
"稽明征》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 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民间常在清明前后,于塘边河岸、房前宅后广 为种植。有的还在祖先坟前插柳,以祈遮荫蔽雨,后世昌达。后又有文人雅士,以植柳可以邀蝉,于宅院门 前植柳数株,春来柳叶新绿,柳条随风飘摆,春燕穿柳衔泥,春风扑面,自觉置身于画图中;至夏,柳色参 差,柳阴清圆,坐于树下,时有薰风南来,助人清爽,又听那满树蝉声嘶嘶,和人一局,香茗沁心,谈古论 今,开怀畅叙,何异于神仙者乎。植柳固堤,栽柳造景,从古至今 , 天南海北 , 随处可见。古有灞陵柳,章台 柳,隋堤柳,西湖美景之柳浪闻莺……就是在我们成都,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的诗句里,诗人在锦江之畔看到的“春色”应该说大半是由“柳”妆扮出来的;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
”这说明成都沿江植柳已蔚为壮观了。
柳荫街、杨柳店、杨柳河、温江又称柳城,街名、地名都以柳命名,成都人植柳爱柳可见一斑。不仅如此, 植柳之风已传至海外,据载,在澳洲悉尼的情人港附近有一家名为“谊园”的中国园林,只见小桥流水和亭 台楼阁掩隐在树丛中。园林里,最怡人视线的,是柳树,微风吹过,绿浪漾动,飘逸柔美,成为一道优美的 风景线。
(二)、折柳。折柳赠别,始于秦汉, 《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折
柳赠别。”这是折柳赠别最早的文字记载。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 翠柳低垂,风吹絮落,乡亲父老折下柳枝,插在将士的头盔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 折柳赠别渐成定仪。秦统一中国后,此俗推至全国。
“柳”与“留”谐音,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情意绵绵,折柳相赠,以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柳生命力极强,无论在何处,只要有水,即可存活,且枝繁叶茂。折柳相赠,祝远行人无论到达何处, 都能生存发达,欣欣向荣。
柳能驱邪却鬼。 古人视柳为 “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甘露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载:“正 月旦, 取柳枝著户上, 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 载:“三月三日, 赐侍臣细柳圈, 言带之可免虿毒” 。 清明节贴柳叶于鬓际,可驱污邪之气,称为“柳叶符”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来世变 猪狗”是说戴柳有辟邪功用。
折柳寄托对亲人故土的思念。 崔湜 《折杨柳》 诗:“二月春光半, 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卢照临“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韦承庆“万 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柳,蕴涵着人们 怀念故土亲人的情愫,行人游子不仅能借此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常常能激发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李白“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为折柳思乡的贴切写照。
(三) 、戴柳。民谚有云: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意含春色长留,青春永驻。柳生长旺盛,生机勃勃, 戴柳寓意事业发达,前程兴旺。在我国北方和闽台等地,民间至今仍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四) 、射柳。自战国始,流行于汉唐,是古人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百步之外,用弓箭 射悬挂的柳叶,以射中多少评定胜负。赞射技优秀者,常说有“百步穿杨”之功,即源于此。
(五)
饰,金翠琛玉,接踵
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 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六)
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女子
秀眉细长,喻为“柳眉” 。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王衍“柳眉桃脸上胜春” 。女子腰 细柔软如柳枝,称为“柳条腰” “柳腰”。《墨子•兼爱传》里讲了一个“楚王爱细腰”的故事:春秋时期,
楚国国君楚灵王,喜欢宫中美女和朝士们都有细腰身材。因此,凡是灵王手下的人,为讨好君主欢心,都尽 量节制自己,经常勒紧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全是一副黑瘦饥饿的脸色,精神亦萎 靡不振,而后宫的妃嫔和宫娥等,由于年轻饭量不足多已饿死。在当时细腰逐渐形成了风气,天下也多了许 多病态美人。这就是“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来由; “燕瘦环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因柳 腰而艳绝一时; “韩屋“柳腰莲脸本忘情” ;庾信“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 ;晋代魏灌的书法像柳叶,世 称“柳叶篆” ;柳絮散落如绵,故称“柳绵” ,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苏东坡“枝1
、赏柳。清明赏柳踏青正当时。 《武林旧事》载: “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喻柳。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花须柳
上柳 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七)、咏柳。历代文人骚客以柳入题,吟咏不绝,名篇佳句,难以数计,正因如此,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柳 文化,详细内容,将选列于后。
(八)、爱柳。传说春秋时,有个鲁国人本姓展,名获,因爱柳 , 居于柳下 , 改姓名为柳下惠,其后代均为柳
;柳宗元 姓,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对正人君子的的赞颂。陶渊明爱柳,在堂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
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中,在柳江两岸种了不少柳树,故后有“柳柳州”之美称;文成公主在西藏拉萨大昭寺 前植柳,后人称“唐柳” ;欧阳修在扬州广植柳树,人称“欧公柳” ;左宗棠西征时,令军士沿河西走廊千里 植柳,人称“左公柳” ;蒲松龄临泉栽柳,自称“柳泉居士” ;史学家陈寅恪爱柳,取书房名“寒柳堂” ,箸 述编为《寒柳堂集》 ;画家丰子恺画室名“小柳屋” 。有“爱屋及乌”之说,这就叫“爱柳及屋”吧。
二、常用虚词用法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宴》[②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
)
4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
(二)用作副词。
1 •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 •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况且”,“再说”。例:
(贾谊《过秦论》)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②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焉
(一)兼词。
1 •相当于“于之” 、“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 “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2 •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荀子《劝学》)
(苏轼《赤壁赋》)
(杜甫《兵车行》) 【且如】就像。①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六国论》)
且己久疲。(司马光《赤壁之战》)
2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②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韩愈《师说》)
(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臣。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
之:我)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 .指示代词,这,此。
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②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烛之武退秦师》)
《季氏将伐颛臾》)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石钟山记》)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
)
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几位主人公的住址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致。他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有力的 衬托了几位主人公的性格思想。
如对大观园中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 千百杆翠竹遮映。众人都道:“这是个好去处。”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机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 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好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所以一进园子,黛玉就对宝玉说:“我心里想 着潇湘馆好,爱那几杆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 样,我也要叫你住在这里呢。”在他的心里有一点私意,他住怡红院,让黛玉住潇湘馆,两地最近,以后来 往就方便多了。作者在写潇湘馆时注重写一个“小”,如:“小小两三间房舍;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与黛玉的气质性格是很相符的。黛玉父母双亡,寄养在外 祖母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使黛玉养成了多疑多感,孤高自傲的性格。所以潇湘馆的环境不正适 合她住吗?
3
再如宝钗所住的蘅芜苑,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 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 穿石脚,或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 非凡花可比。 到了秋日,
异香扑鼻, 那些奇花仙藤, 愈冷愈苍翠, 都结了实, 似珊瑚豆子一般, 累垂可爱。 宝钗的卧房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 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吊着青纱幔帐,衾褥也十分朴素。”作者描写宝钗的卧房开头 只一句“雪洞一般”。有人说宝钗这样布置正是其世故的表现,她这样做能更加讨得众人的赞美和怜爱,这 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不是吗?贾母看了以后便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 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中这样素净,也忌讳。”果然以后对她更加疼爱了。薛宝钗出身于名门大家,从小就 受到了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为人机敏大度,而且学识很高,她能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左右逢源,她是 世故的,聪明的。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也宁可作假样,说谎骗人,蘅芜苑不正是她的好住处吗?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探春所住的秋爽斋, 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探春素喜阔郎, 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 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两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 《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 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大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 旁边挂着小锤。” 作者在描写秋爽斋时,主要突出一个“大”字。如:大理石大案;斗大的一个汝窑花 囊;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 ;大鼎;大观窑的大盘,连盘中的佛手都是大的。在秋爽斋后面种着几十株 大梧桐树, 粗大的树干与秋爽斋的一切都是一个格调的。 通过作者这样的描写,从侧面有力的衬托出 探春爽朗的性格特征。一进秋爽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这分明就是哪个公子老爷的书斋,哪里象一个姑 娘的闺房。“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 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与宝钗房中“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 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描写道:两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颜鲁公墨迹。米襄阳,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襄阳”是他的字,他最擅长画烟 雨中的江南景色。其特点是不讲究工笔细致,只寥寥数笔就勾勒而出,讲究意境之美。颜鲁公,就是唐朝著 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字苍劲有力。作者注重的描写了他的那幅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这幅 对联的意思是:天性风流闲散好比烟霞一样,山野的人常以泉石为伴。贾探春乃是贾政的小老婆所生,也 就是庶出,与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她生性豪爽,好学,与其他姐妹不同,更富有男子气概,正如贾琏手
下的小厮说的那样:“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之是刺戳手。”他还 惋惜的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探春自己也知道比不得正出的迎春和宝玉,所以她曾对自己的亲生母亲 赵姨娘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 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4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8:0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81140132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的柳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的柳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