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天山景物记)
爱与恨的两极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形象剖析
引言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于1847年问世,但当时并不为读者所理解,遇到了普遍的冷漠甚至被贬抑指责为阴森恐怖、病态心理、不道德和充满异教思想。二十世纪以来,读者对该书投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研究者也对它津津乐道,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呢?我想,对希刺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有些评论者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有些评论家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他是“魔鬼”。希刺克利夫到底是一个魔鬼还是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呢?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希刺克利夫,不能仅仅以他复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妄下结论,而要充分考虑到他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正是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塑造出他矛盾而复杂的性格与心理,才使其情感在爱与恨的两极世界中挣扎徘徊。
所以本文拟从希刺克利夫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入手,剖析其性格特征、揭示其心理情感,由此发现希刺克利夫在猛烈的爱与深切的恨这两个极端游移,最终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一、希刺克利夫性格塑造的家庭社会环境影响
从希刺克利夫成长的家庭环境及所受的社会教育等方面分析起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希刺克利夫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出生时即不知其父母,所以从未接受过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在呼啸山庄他也从未得到家庭的温暖,呼啸山庄的家庭成员对于希刺克利夫的到来是极其不欢迎的。只有男主人公欧肖喜欢希刺克利夫,但欧肖先生作为一家
1
之主,不可能整天呆在家中,希刺克利夫从他那里得到的仅有的那点父爱是及其有限的。第二、希刺克利夫在呼啸山庄中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欧肖去世后亨德莱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希刺克利夫在身心上受到了亨德莱的残酷报复,他不但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而且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在呼啸山庄中他得不到家庭成员的尊重,就连最基本的精神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日积月累形成了人格方面的缺失,这也决定了他摆脱不了的悲剧命运。
这样的家庭社会环境造就了希刺克利夫的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
二、爱的召唤与牵引
重点解析希刺克利夫心理情感中对爱的强烈渴望的一面。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幼年的希刺克利夫饱尝人间冷暖,形成了倔强而又执拗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其对家、对亲人的爱充满着强烈的渴望,老欧肖给了他渴望中的一切,他沐浴着老主人父亲般的关爱,他无法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对凯瑟琳的朦胧的爱也开始萌芽,这种爱是复杂的,既有感激之情,又有少年纯真的感情。这种爱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爱,是根深蒂固的爱,是在扭曲的社会中形成的自私的爱。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历尽磨难在若干年后重见时,凯瑟琳已嫁为人妇,相爱不能相守,爱希刺克利夫胜于爱自己的凯瑟琳终于抑郁而终,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不顾一切拥抱在一起。凯瑟琳死后,希刺克利夫唯一希望的就是她的灵魂不得安宁,纠缠自己,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被阴阳相隔。在此后的十八年中,希刺克利夫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凯瑟琳的灵魂,终于在一个大雨如注的夜晚,发狂死去,死去的希刺克利夫眼神里却有着可怕的、活人似的、狂喜的凝视,他终于使自己的灵魂和凯瑟琳相见了。希刺克利夫的伟岸身躯里装着的是对凯瑟琳火焰一般的爱情,这爱是那么的深厚蕴籍,生不能同衾,但求死能同穴。他们之间的爱本质上只能是精神上的,只能像幽灵般的存在,也只有另
2
一个世界才能容纳他们的爱情。希刺克利夫所追求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揭示了他注定要穷其一生为之奋斗,也成就了他锲而不舍的性格。希刺克利夫的本性是善良的,内心里充满着爱,这不仅表现为对凯瑟琳忠贞强烈的爱,还表现为对与他毫无宿怨的人的态度上,如对林顿的隐忍、对哈里顿和丁耐莉的宽容与克制。这样,有着鲜明的爱的性格特征的希刺克利夫形象展露在我们面前。
三、恨的烈焰在燃烧
细腻地展示希刺克利夫精神心理上满腔仇恨的一面。
生活使希刺克利夫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希刺克利夫的复仇计划开始于他离开呼啸山庄出走回来以后。他复仇计划的一面就是掠夺财富,他通过卑劣的手段先后把亨德莱的呼啸山庄和凯瑟琳丈夫家的画眉田庄据为己有。他不择手段而又干净利落地推翻了在当地曾经作威作福的施暴者。他复仇的另一面,就是对人性摧残的复仇,这个仇更是报的手起刀落般的残忍,他不放过每一个曾经践踏过他心灵的人,甚至包括他们无辜的亲人。他把亨得莱儿子哈里顿推向社会底层,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凯瑟琳的丈夫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诱拐她与自己私奔,葬送了一个贵族少女一生的幸福。他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使她新婚不久就成了寡妇。他甚至连自己和伊莎贝拉的亲生儿子小林顿,也因为他性格懦弱,很像林顿而坐视他的死亡,无动于衷。。
希刺克利夫就是这样灭绝人性地、野兽般地、血淋淋地吞食着别人的心和一切,进而满足他复仇的愿望。此时的希刺克利夫已从一个被人同情的受压迫者变成为一个可恶的压迫者。他疯狂的复仇性,既是一种长期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与发泄,也是从小积蓄在心中的仇恨的总爆发。
四、爱与恨的交织与挣扎
综观希刺克利夫心灵嬗变的历程,我们发现,希刺克利夫在爱恨情仇的
3
旋涡里苦苦挣扎。早年,当他是呼啸山庄的奴仆时,他心灵中爱的情感压倒了恨的情绪。他疯狂地爱着凯瑟琳。此时,他主要是一个执著痴迷、值得我们同情的受压迫者。后来当他以一个爆发户的身份回到呼啸山庄时,他成了一个复仇狂。绝望的爱情使他那长期蛰伏在心灵中的恨伴随恶一起迸发出来。他抛却了温情,丧失了人性,以魔鬼的姿态为他被践踏的人格、自尊与爱情进行了狂暴的复仇。在这里,希刺克利夫的恨来自于他受挫折的爱,正是受挫折的爱驱使着希刺克利夫干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暴行。希刺克利夫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是以自己精神上的失败为代价的。他用压迫者的标准向压迫他的人复仇时,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人性,割断了他和死去的凯瑟琳的联系。希刺克利夫在复仇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这时,只有凯瑟琳的灵魂才能为他指点迷津。当希刺克利夫发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的眼睛一模一样时,便无力再报复下去。他感到哈里顿仿佛是他青春的一个化身。他从小凯蒂与哈里顿相互扶持、相互依恋的感情里,看到了从前他和凯瑟琳关系的实质。他意识到他成了第二个亨德莱。他的良心受到了震撼,人性以不可逆转之势苏醒过来。只有这时,希刺克利夫才有可能恢复他和凯瑟琳一度中断的精神联系。在小说的结尾处,希刺克利夫狂喜地等待死神的召唤,他和凯瑟琳的爱情终于超越幽冥,获得了最后的归宿。
总之,艾米莉•勃朗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让希刺克利夫身上爱与恨的两种情感都走向极端并交叉出现,塑造出一个因强烈的爱恨情仇而最终死去的悲剧形象,让我们的情感也徘徊于同情与痛恨的两端。而作者通过人性的刻画实现男女主人公的超人间之爱,对于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美好理想的的期待。
五、“心理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体
对于希刺克利夫形象的剖析,我们或许可以转变新视角,从西方叙述学的人物观中得到某些启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探讨的是悲剧,又特别强悲
4
剧中的情节:“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①亚里士多德把情节放在叙事的首要位置,而性格却无足轻重,因为正是事件情节的发展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显现,也决定了人物的命运,人物实际上是从属于行动的“行动者”。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述学也与亚氏持基本相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功能性”的人物观。而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小说批评家则更为重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动机、性格或其道德价值与社会意义,此乃一种“心理性”的人物观。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对叙述学的“功能性”的人物观与传统批评中“心理性”的人物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认为“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绝对从属于情节,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意义完全在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而根据“心理性”的人物观,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的(逼真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物是作品中的首要因素,作品中的一切都为揭示或塑造人物性格而存在。注重人物行动的功能性的分析方法较适用于以事件为中心的小说,而注重人物自身特征的心理性的分析方法较适用于重人物塑造的小说。“功能性”的人物观的偏误在于它认为人物在情节中的功能是人物的全部意义;而“心理性”的人物观无视人物的艺术虚构性,往往仅对人物做经验式的分析,忽略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以及人物与其他叙事层面的关系。对于某些以人物塑造为主的心理小说,“功能性”的分析方法难以施展,而对于某些以事件为中心的程式化的作品,“心理性”的分析方法也意义不大。只有在将人物与事件有机结合的作品中,这两种分析方法的互补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①简单来讲,功能性的人物观强调人物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心理性的人物观注重人物性格的独立存在意义。二者各有偏误,在充分发挥它们各自适用性的同时,应当让二者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亨利·詹姆
①①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4页.
请参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70页.
5
斯有句名言:“如果没有情节的规定性,性格是什么?如果没有性格的显现,情节是什么?”②詹姆斯强调的是人物与情节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人物形象其实正是功能性的人物和心理性的人物的有机结合体,人物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人物形象有独具典型意义,这样就达到故事和人物的二位一体。
前文着重对希刺克利夫爱与恨的心理及其道德伦理价值进行了剖析,主要是基于一种“心理性”的人物观。但是,通过对西方叙事学的了解,我以为从“功能性”的人物观角度来看希刺克利夫形象,可能会对原文故事的叙述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个更独到的把握。《呼啸山庄》这样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中希思克利夫被带回后如何得到主人欧肖的父爱、死后亨德利如何残害希思克利夫,凯瑟琳如何与希思克利夫相爱又如何移情别恋,希思克利出走三年后如何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包括如何夺走亨得莱的家财、如何把亨得莱儿子哈里顿变成了奴仆、如何诱拐伊莎贝拉、如何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如何对小林顿的死无动于衷,还有凯瑟琳死后希刺克利夫如何对凯瑟琳的死去无法自拔及如何寻找凯瑟琳的灵魂,最后希刺克利夫发狂死去等等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主要是通过希刺克利夫等人物的一系列言语和行动来推动的,此时希刺克利夫是一种功能性的人物;然而,希刺克利夫又是当时社会的典型形象,他爱得深沉热烈、恨得咬牙切齿,爱恨交织,挣扎徘徊,此时的希刺克利夫又扮演了心理性人物的角色。总之,希刺克利夫以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的双重角色,既极大地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又性格独具、富于典型,人物和事件互为存在,融为一体。其实,希刺克利夫等人物是在叙述中得以生成的,叙述希刺克利夫等人物的一系列行动,组成了爱情与复仇的一系列事件,读者从此叙述过程中激发出对希刺克利夫等人物一系列人格特征的理解,希刺克利夫等人物形象才得以在作者笔下和读者心中同时生成。
②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刘保端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第49页.
6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6:3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755191321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爱与恨的两极2.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爱与恨的两极2.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