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师生冲突

更新时间:2023-12-31 05:38:3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浪费资源)

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

顶撞一般是指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强烈的语言反驳行为。本文所研究的顶撞行为特指发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不服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而表示拒绝的语言和行为。

根据诱发顶撞行为的具体情况,可将教学中的顶撞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批评而引起;第二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安排或支配而引起;第三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劝告或建议而引起。三类顶撞行为发生的频率依次降低,但一旦发生,则表明师生对立程度和学生顶撞行为的性质渐次严重。

一、教学中顶撞行为的原因剖析

(一)逆反心理是产生顶撞行为的主要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教育者意向和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曾有过顶撞行为的学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由主观因素决定,又因外部客观原因的刺激而诱发。内在的主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引起的。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对外部世界开始有独立的判断,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某些是非标准不甚明确,思考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容易感情用事,当自己所想与老师所想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冲突。第二方面原因是好奇心驱使。成长中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世界、未经历的事件想尝试一下,获得新的感觉和体验,常常对老师设置的“禁令”不屑一顾,遇到阻止,不分是非对错,动辄予以反抗。第三方面的原因是错误模仿心理。当前多元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反叛文化,以藐视传统和权威为荣,导致鉴别能力低下的学生不分好坏善恶,竞相模仿。

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使顶撞行为具备了一个客观可能性,当遇到一些异常的外部情况时,就会激化为顶撞行为,这些情况就是引发顶撞行为的客观原因。这种客观原因也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面对求新求异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独断专横,不讲科学和民主,极易招致学生反感和不满。如果学生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思维惯性,当遇到批评或管教不合己意时,发生冲突在所难免。第二个是教师言行不一。如果教师平常宣称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而遇到具体问题,则忘记了平等原则或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引发学生顶撞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第三个是学校和班级中存在不正之风。

如果一个班的班风不好,有几个学生总是顶撞老师,都极容易激发学生错误的模仿心理,在课上发生顶撞行为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攻击性心理倾向是少数学生出现顶撞行为的原因

如果说第一类顶撞行为主要与学生逆反心理有关,那么第二类、第三类的顶撞行为则与少数学生存在着攻击性心理倾向有关。攻击性心理倾向习惯也叫侵犯行为习惯,指一种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物品、权益或感情的行为习惯。攻击性心理倾向多发生在男生身上,幼儿时发生频率较高,小学阶段有所减少,到青春期以后又开始增多,形成第二个高峰期。如果在青春期内行为习惯得不到节制和矫正,任其自由发展甚至恶性膨胀,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甚至发展成为打斗、凶杀等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攻击心理倾向形成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与生俱来。社会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心理倾向是遭受挫折引起的,当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攻击性心理倾向。班杜拉等社会学习论者则认为,攻击性心理倾向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结果。除以上观点外,人们通常认为中学生的攻击心理倾向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近年来犯罪学家的研究数据表明,某些男性罪犯所表现出来的侵犯、冲动和暴力倾向,与染色体里的某些基因缺损有关。国外的学者在1986年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攻击性心理倾向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说明人的攻击性倾向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家庭因素。家庭中小孩的任性行为被放纵,养成惟我独尊的个性,到学校后,极易形成攻击性心理倾向。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遇到孩子间的冲突,不是教导孩子宽容和求同存异,而是鼓励孩子不要让步,不能吃亏,甚至暗示孩子进行报复,这就让孩子崇尚攻击。家庭关系不好,父母经常吵架,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常常倾向于用顶撞的方式对付老师。离异家庭孩子缺少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心灵遭受创伤,也易导致攻击性心理倾向发生。

3.社会因素。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鼓吹暴力凶杀,社会上打架斗殴现象经常发生。小孩子如果受到不良传媒影响或者过早地接触到社会阴暗面,必然导致攻击性心理倾向发生。

(三)逆反心理和攻击性心理倾向引发的顶撞行为的异同分析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因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的,后者则是因品行问题引

起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学生出于抵制而产生的心理防御行为,是被动的;后者是学生一种主动的进攻性行为,往往带有无理取闹或主动挑衅的意向。

两者的联系在于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解和正确引导,在某些不利的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向极端发展。一旦遇到阻力,使其受到束缚,就可能导致攻击性心理倾向发生。

二、学生顶撞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一)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1.利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完善个性,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让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选择适宜的谈话地点。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著名的试验“居家优势”证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人交谈比在别的环境中交谈效果更好,更能说服别人。对学生也是一样,和学生谈话前,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一个对教师自己有“优势”的地点,这个地点往往就是办公室。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这本身就有一种环境优势和心理优势。

3.选用良好的教育方法。①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谈话。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交谈,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布置的任务很容易被接受。②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把批评寓于鼓励之中。先用肯定的话语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然后再找准问题,有理有据地展开批评,学生就会心悦诚服。③关注学生的感受。找学生谈话不一定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学生心情较好的时机进行,也可以先谈其他事,再谈正题。假如发生争执,更不能以势压人,可先停下来,改日再谈。④严禁使用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经过调查,学生厌恶的谈话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唠叨型。唠叨是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说得越多,越听不进去,顶撞由此引发。二是迁移型。把其他学生的不良行为迁移到被批评者身上,这就与青少年的好胜心相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对立面。三是提审型。根据主观臆断,大惊小怪地把学生弄到一处“单独审问”,妄加推测,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更增加了学生的抵触情绪,事情会越来越僵化。四是揭丑型。教育学生不分场合,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企求得到保密、谅解、宽

恕的心情受到重创,反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分清原因,引导与矫治相结合

对于因逆反心理引起的顶撞行为,以疏导为主;而对于因攻击心理倾向引起的顶撞行为,则要以行为矫治为主。

逆反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求异的特点,求异是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积极的逆反心理极为可贵。具有逆反心理,往往具有逆反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作为一种手段,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境界。调查发现,学生因逆反心理而顶撞老师,学生有道理的占一半以上,可以这样说中学生因逆反心理而出现的顶撞行为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内核,应充分肯定其中的合理因素。在处理这种顶撞行为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初衷,以引导为主,而不是以批评、否定为主。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攻击性心理倾向的发展到达第二个高峰期。由于生长加速期兴奋与抑制系统容易失调,情绪易冲动。同时,自身的独立性有了一定发展,喜欢独立思考,但容易过激,因而容易产生与家长或老师的顶撞。教师认识了这一生理规律后,处理时应采取宽容的办法,而不是以偏激对偏激。但是,攻击性心理倾向作为一种行为习惯,难以完全有效控制。因此,当学生因攻击性心理倾向引起顶撞时,为避免事态扩大,教师做出让步之后,要明确地让学生知道,攻击性行为是错误的,不管是否造成社会危害,都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性质是严重的,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教师要制定具体措施,及时进行矫正,帮助其逐步转变。

师生冲突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5:3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72315257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师生冲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师生冲突.pdf

标签:学生   行为   心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