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色就去干)
245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总第121期 口 HUNDRED SCH00I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4—0245—03 客家山歌源流新探 邓育文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山CA的总称。客家山歌的源头民歌和形成过程中的 支流民歌之间存在着客家山歌共性、独有的本体特征,通过对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进行分 析,与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地域民歌进行比较,并溯本归源,客家山歌的源流 自然能够清晰显现。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歌;客家山歌;文化特征;源流;融合;艺术特点;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Origin of Hakka Folk Songs DENG YU—wen (School ofMusic,Jiaying College,Meizhou,Guangdong 514015)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山歌的总称,是客家民系形成 讨论,2O多年后客家学早期研究学者罗香林在《粤东之风》中 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产物,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 对客家山歌的源流作了初探,4O多年以后至今,随着客家学逐 国古代民歌的“活化石”,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枝奇葩。 渐成为一门显学,在客家研究论著中,涉及客家山歌源流的逐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历史的活体见证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 渐多了起来,其中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如:20世纪末,温萍在其 一,因而是客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梅 专著《客家山歌探胜》第一章客家山歌概述中论述了客家山歌 州客家山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的源流、流变;王耀华在其《客家艺能文化》中,从客家山歌的 文化遗产。 音调出发,以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客家山歌 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及客家山歌的源流众说纷 的源流作了较细微的研究。也有较为概括的研究,如:温萍的 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客家先民不是中国古 《客家音乐文化概论》、杨湘粤的《粤赣闽客家山歌印象》、张 代南方的土著人,而是中国古代中原的汉族人,客家民系是中 志姚《客家山歌概述》、乔建中《南国的牡丹——客家山歌》较 国古中原的汉民与古代南方的土著人长期融合的产物,是汉 早对客家山歌源流方面作了一些概述,叶春生的《岭南俗文学 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民系,并以其独特而自然的方式继承、 史》、胡希张与余耀南合著的《客家山歌知识大全》、师丹的 保留着诸多古中原汉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和文化特征。 《闽西南客家山歌概观》、吴永章的《客家文化概说》则较大篇 这是大多数人对客家民系源流的共识。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 幅地论述了客家山歌的源流概况。还有对客家山歌的源流进 重要的精神文化之一,是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即客家先 行较为专题的研究,如:江金波、司徒尚纪的《中原文化与土著 民——我国古中原汉民的不断南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 文化在梅州的整合研究——以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为例》,从 山歌的源流自然就蕴藏在客家先民及客家山歌千百年的变迁 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梅州地区客家山歌的形成;冯光钰 与流播中。 的《客家音乐传播》则以传播的角度对客家音乐的源流进行了 一、客家山歌源流研究现状综论 专门研究。综观上述对客家山歌的源流方面的研究,大多以专著中 关于客家山歌的源流问题,客家先贤黄遵宪最早提出来 某一章节的形式作较为概述性或专题式的论述,且说法不一,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招标(委托)课题(项目编号:10KYKT13)阶段性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育文(1971一 ),男,汉,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客家音乐研究。
口 邓育文客家山歌源流新探 HUNDRED SCH00IJs IN ARTS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土著遗俗说:黄遵宪、陈 宏文等认为客家山歌由南方本地土著人的山歌流变而成;第 二种是古代民歌说:罗香林、温萍、李寿舜等认为客家山歌源 于古代汉族民歌;第三种是南迁后成说,刘佐泉认为客家山歌 是客家先民到达南方定居地之后,随着客家方言的形成而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山上无树变荒山 (但话)山上无树变荒山,河里无水变沙滩,(但 第四种是吴楚土著说:莫151芬、刘晓春等认为客家山歌由古代 吴楚民歌与古代南方土著山歌融合而成,等等。总的来看,以 上关于客家山歌源流的说法,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从客家 山歌本体而言,还应以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客家 话)如果不是共产党,涯兜样般有身翻(喏)。 (但话)月头唔出变鸟阴,鸟阴天时心唔灵,(但 话)有了共产党光辉照,涯兜永远向前进(喏)。 (但话)天上星星亮晶晶,世上无人数得清,(但 话)共产党恩情千千万,好比天上万万星(喏)。 山歌的源流作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更加全 面、科学、客观的结论。笔者认为客家山歌与其源头民歌、支 流民歌之间必定遗存着一些共性元素,并称之为客家山歌的 本体特征,这些特征隐现于今日客家山歌的歌词、音乐等各个 组织部分中。因此,本文尝试从客家山歌本体出发,对客家山 歌独特的本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所涉 及的相关地域民歌作比较,以期科学、客观地得出客家山歌的 源流结论,其中跨及音乐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 域。具体地说,以客家山歌的歌词、音乐的主要组织成分为对 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出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并以 此溯本归源,形成结论。藉此,希望能为有志于研究客家山歌 源流的有识之士提供有益的探索。 由于客家山歌所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造成难以全 对照上面二例歌词可以发现,二者均为方整性句式:四句一 段,只有三段。可见,客家山歌与《诗经》在结构上有着惊人的 相似。笔者认为,方整性句式作为客家山歌的普遍性特点,属 于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之一,其源头无疑就来自于《诗经》。 2.内容特征 从客家山歌歌词反映的内容来看,客家山歌绝大多数反 映的是社会生活。其中,传统山歌有的反映客家劳动人民的 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如:“口渴难上这条岗,肚饥难过四月 荒,洗净锅头无米放,锁匙难带家难当。”有的反映了客家男女 的爱情生活,如:“妹在塘边洗衣裳,手拿擂槌眼看郎,擂槌打在 妹手上,只怨擂槌唔怨郎。”革命歌谣则反映了近现代革命战争 时期,主要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年 代,客家人的革命事迹和生活,如:“犁旗飘飘红又红,手擎红旗 敢冲锋,消灭天下反动派,一心一意为工农。”新山歌则反映了 客家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和生活,如:“春风醉人百花开, 面细致地进行田野调查,加上历史年代久远、原始资料缺失严 重,势必使研究的难度加大。所以,难免存在缺漏偏颇之处, 诚望有关专家、学者不吝批评、赐正。 二、客家山歌的特征分析及溯本归源 从客家山歌分布地区来看,主要有粤东客家山歌、闽西客 家山歌、赣南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湘东客家山歌、贵州客 家山歌、台湾客家山歌。由于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及其地理 环境、语言微差等因素,上述各地之间的客家山歌有着较明显 的风格差异,事实上,每个地区内部的客家山歌也因环境、语 党的政策暖心怀,群山起舞江河笑,神州阔步向未来。” 再来看看《诗经》,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诗 经》是周代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后期在 上层社会与民间流传的诗歌创作,代表了西周至春秋时代诗 歌创作的最高水平。它反映的是周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 言等因素的不同存在一些较大差异。如:粤东客家山歌中,梅 州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惠州客家山歌就很不相同,而梅 州客家山歌中,又细分为梅县松口山歌、兴宁罗岗山歌、五华 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的历史状况。“风”是《诗经》的 主要部分,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它是周王朝15个地区的民 歌,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的反映人 长布山歌、蕉岭长潭山歌、丰顺汤坑山歌等风格各异的山歌。 然而,各地区的客家山歌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然而,最重要 民的劳动生活,如:《豳风・七月》、《周南・葛覃》等;有的表 达人民对剥削者的不满、怨愤和反抗,如:《魏风・伐檀》、《魏 的是,它们仍是客家山歌!它们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经不断传播、流变,依然遗存、保留了其起初的源头和无数支 流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了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通过 分析、比较,使蕴藏于其歌词的结构、反映的内容及文学艺术 表现手法中的客家山歌本体特征跃然纸上。 (一)歌词方面 1.结构特征 从客家山歌歌词结构来看,各地区客家山歌歌词结构的 风・硕鼠》;有的反映爱情和婚姻的,《邶风・静女》、《卫风・ 氓》;有的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如:《齐风・南山》、 《秦风・黄鸟》。 从上述情况来看,这些起源于《诗经》且普遍反映社会现 实生活各个方面的特征也是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之一。 3.文学特征 客家山歌歌词的文学表现手法非常丰富。从上例《山上 无树变荒山》的歌词来看,运用了“比”、“兴”手法,把“老百姓 与共产党”的关系比作“山与树”、“河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山与树”、“河与水”的关系层层起“兴”,引出“老百姓与共 产党”的密切关系,其中,每一遍歌词都巧妙地采用了“比”、 典型特点是方整性句式: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段),大多讲究 对称押韵。这点与《诗经》有同工之处,下面以梅州客家山歌 《山上无树变荒山》的歌词和《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 天》为例: “兴”手法,并层层推进,最后把共产党的恩情直接比作天上数
247 I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总第121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不清的星星,使这首客家山歌显得尤为形象、生动且通俗易 懂,并蕴含了很强的哲理,显示了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比”、“兴”是客家山歌常用表现手法,客家山歌以即兴演唱 为主要表现形式,客家山歌手在演唱客家山歌时均能娴熟自 如地即兴运用“比”、“兴”表现手法,而“比”、“兴”表现手法最 且《诗经》、《南朝乐府》似乎没有留下相关的音乐资料。那 么,在音乐方面,客家山歌与《诗经》、《南朝乐府》之间是否存 在源流之说?笔者认为不然,因我国古代最初的诗歌舞原本 是不可分开的一体化状态,诗的原始形式应该是歌,《诗经》中 的作品,原本都是歌词,都是可以唱的。据《墨子・公孟》说: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就说明三百余篇 诗都可以歌唱、伴舞、或用乐器演奏。事实上,《诗经》以后的 早发现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显然,“比”、“兴”文 学表现手法是客家山歌又一本体特征,继承的是《诗经》中的 文学表现手法,其源流关系不言而喻。 再以梅州客家山歌《山上无树变荒山》为例,其每一段开 诗歌经《南朝乐府》等一直不断得以继承发展,从这一点来说, 《诗经》仍然属于客家山歌的音乐源头,当然,还需有新的源流 头用“但话”形成类似复叠的章法,《诗经》中的《国风・周南 ・桃夭》则以“桃之天天”、“之子于归”形成典型的复叠的章 法。复叠,又叫复沓或重章叠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 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客家山歌中有许多的复叠章法, 复叠的章法是《诗经》中常用的章法,不难看出二者的源流关 系。 梅州客家山歌《山上无树变荒山》中还采用了叠字的手 法,如“晶晶”形容星星的亮;“千千”、“万万”均表数量多得数 不清。叠字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歌 词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诗经》则大量采用了叠字,如《采 薇》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骠骥”、“翼翼”形容军 马雄健,行列整齐;“依依”描绘柳枝的柔软袅娜;“霏霏”描写 雪花的稠密纷扬;“迟迟”则是形容步履艰难缓慢等。可见,叠 字作为客家山歌的本体特征,来源于《诗经》。 综上所述,上述客家山歌歌词方面主要的本体特征显而 易见地可追溯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此外,客家山歌还大量地运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关”、 “对偶”、“排比”、“夸张”、“比拟”和“想象”、“比喻”等修辞手 法,使其诗味很浓,如:“连妹一事爱分详,唔好打卵就见黄,脱 桌食饭莫斗紧,老鼠游桁慢上梁。”此歌词之意为:谈恋爱不能 操之过急,要互相商量。其中“斗紧”、“上梁”在客家方言中 属谐音双关语,如:“上梁”与“商量”谐音。从我国古代文学 史和古代音乐史的资料可知,这些修辞手法较早出现于汉魏 古诗,大量用于南朝乐府,谐音双关是吴声歌、西曲歌的重要 艺术特点。这些修辞手法也常见于后来的唐诗、律绝和竹枝 词中。千百年来,上述修辞手法一直遗存于客家山歌,并成为 客家山歌歌词的重要特色,当属其本体特征。 综上所述,从歌词方面显现出来的客家山歌本体特征,便 可溯知,客家山歌的歌词最初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而汉魏古诗、南朝乐府、唐诗律绝、竹枝词是客家山歌后 来不同时期的重要源流。应该说,《诗经》之后的楚辞、汉赋、 乐府诗,及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南北朝至明清的大量民歌, 均在不同时期影响了当时或之后的客家山歌,并成为客家山 歌重要的源流。客家山歌则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吸收了以上 各种民歌的传统,从而保留了自三千多年以来的文化传统,并 形成歌词方面自身的特色特征。 (二)音乐方面 据史料记载,《诗经》距今有三千多年,据客家民系研究资 料显示,客家民系只有千年历史,因客家山歌与客家民系是同 步形成的,因此客家山歌与《诗经》二者相隔约有二千多年,况 源源不断地融汇其中,才能形成客家山歌。 1.旋律、调式、调性特征 客家山歌的旋律比较高亢、委婉,有很强的抒情色彩,音 阶结构主要有五声音阶、四声音阶、六声音阶等。客家山歌的 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调式多用羽调 式,其次为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角调式较少用,客家山歌 有时会用暂转调,客家山歌的调式及其音乐内涵都具有浓郁 的地方色彩,从现在大量的客家民歌来看,无论是闽西、赣南、 湘东、贵州、台湾等地的客家山歌,其音乐特征是相同的,它的 旋律走向、旋法大同小异,多以宫、徵、羽调式为主,这三大调 式构架了客家山歌的主题结构。仍以梅州市丰顺县客家山歌 《山上无树变荒山》为例:音阶结构为四声音阶、采用了徵调 式,第三句有一次暂转调,全曲高亢、明快,感情色彩鲜明、表 情显得直率。 山上无树变荒山 (汤坑山歌) l ‘ 粤末北丰囊甚 I●,、/^、 ●/、l,^、 缒 ll II 5‘ (拒话)①山上无树变荒 山. 湃里无水 变 沙 (但话) 日头晤出0变鸟 碉, 乌阴天时 心 晤 (僵话) 天上星星亮晶 晶, 世上无人 数 得 曼言 l 逝l Ij5迅l s. 滩 ,(但谚如果不是 共产 党, 涯兜样殷0 有 身 受嘞9(但谚有了共产党光辉 照. 涯兜永远 向 前 清。曦'.(但谕共产觉恩情 千千 万, 好比天上 万 万 垦 5・ I 翻 (晤). 进(喏). 星 (喏)。 ①讴话:他说,这噩用作虐词. ⑦蚝兜样殷:我们嚣艟. ④晤m: ̄tt1. ④略是:不是. (造自‘梅州市民族民问音乐研究'第‘2 ) 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如甘肃、青海等一带的 汉族“花儿”的旋律高亢悠长,节奏常有松紧、快慢的处理,显 得自由舒展。以甘肃临夏县《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例,其调式 为徵调式,音阶结构为四声音阶,旋律走向与客家山歌《山上 无树变荒山》大同小异。事实上,现今还流传的客家山歌中, 许多还保留了中原、西北汉族音乐的调性色彩,在此不一一赘 述。由此可见,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是客家山歌的源流之一。 2.节奏、节拍特征(下转第273页)
273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总第121期 HUNDRED SCHO0LS IN ARTS 口 卤钨光源灯具。其耗电成为照明行业中的用电大户。LED照 明具有耗电量少、光效高、寿命长、色彩丰富、可控性强、无红 的高次谐波对电网的污染,还可节省“谐波抑制器”的大笔资 金投人!截止2008年,全国各省市拥有艺术表演场所2000多 外辐射等特点,其显著的节能效果以被业内公认。以一个中 型剧场为例,按照传统卤坞光源灯具设计,照明用电功耗将达 到650KW左右,而采用绿色光源的舞台功能灯具,照明用电 家,大中型剧场近1000家;拥有电视台2000多家,各类演播室 达到近5000个。如在国内文化场馆实施“绿色环保照明工 程”,即在100家剧场实施绿色照明方案,将节省电能近5000 功耗不过180KW左右,节能幅度高达70%以上,同时舞台灯 光系统配电容量也大幅降低,可节约大量电缆线材,由于LED 灯具采用直通电源供电且功率小,消除了由调光可控硅产生 项目名称: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及展示研究 万度,减排5万吨CO?;由此可见,研究推广绿色光源的舞台 功能灯具示范应用将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 承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以诺视景数字艺术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别致的造型、独特的纹饰、精湛的技 艺而蜚声后世,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珍。近十万件的 国之重器,如司母戊鼎、虢季子白盘等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 铜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对于它们的历史、科学和艺 术价值的系统揭示始终是学界及公众关注的焦点,更是亟待 开发的文化资源。 然而,早期关于这些青铜重器的研究多从文献考证、器形 观察人手,强调其历史传承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在科学价值的 挖掘以及后续展示应用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基于此,本项目针对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重器,尤以司母戊 鼎为典型器进行立项,力图在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早年 光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从其铸造工艺、锈蚀结构、外观形貌 等方面人手,探索古代青铜器的信息提取及留存新方法,做到 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科学内涵;为深化中国古代青铜重器 的研究,以及日后制定长久保护方案提供较为完备的基础数 据。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分析,建立关于 司母戊鼎的研究数据库;并利用现代数字影视技术,以高清标 准的虚拟仿真3D模型、动画、集成分段交互控制视频等方式 探索一种博物馆科研成果传播展示的新途径。 本项目通过对古代青铜器在价值挖掘与评估、科技分析 与保护、科学展示与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0力求为 今后国宝级文物的多学科研究、数字化展示提供可资参考的 留存的资料进行深入整理发掘,再辅以实地考察,对国宝重器 的出土流传经历、政治历史背景进行细致客观的梳理和总结, 深入揭示其政治、文化、历史内涵;同时,运用如x荧光能谱显 微镜、显微激光拉曼光谱、XRD、扫描电镜、x光探伤、三维激 (上接第247页)客家山歌的节奏灵活多样:或规整、或自由, 或紧凑欢快、或延绵舒展。节拍丰富多变、伸缩自如,多用2/4 和4/4拍子,还大量运用各种变拍子,甚至较多连续的切分节 奏。这些特征,使客家山歌具有自由而别致的美感。以浙江 山歌《二十年纪》与客家山歌《莫学杨梅暗开花》相比较:二者 在旋律相似的同时,且都采用2/4拍,节奏均很规整,均为五 模式。尝试搭建一个古代青铜器研究和现代博物馆宣教的共 享信息平台。从而深化中国国宝级青铜重器研究的内涵和外 延,提升文化建设的科技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 式上的相近之处表明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显然,它们之 间存在源流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山歌最初的源头是我国古代的《诗经》, 《诗经》之后的楚辞、汉赋、乐府诗,及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南 北朝至明清的大量民歌,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新的源头或干流、 支流,其中大都来自中原地区、江淮地区等地方的民歌。其实 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干流、支流来源于客家地区原住民,即南方 土著丰富多彩的民歌。正是由于古中原汉族民歌与南方土著 民歌千百年以来长期杂交融合、传播流变,才最终形成独特而 丰富、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山歌。对客家山歌的源流作更深入、 系统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使我 句,速度皆为中速,均有延长拖腔。这些难道是巧合吗?笔者 认为,这跟江淮地区是中原移民南迁的必经之途有关,有一些 移民在江淮一带滞留一段时间后再往南下,因而有理由推出一 个结论:江淮地区的民歌被客家先民传播而成为客家山歌的源 流之一。 3.曲式特征 客家山歌音乐的曲式结构主要取决于歌词的结构形式, 一般为乐段结构,即一段体,大多为方整性乐段,自己非方整 们在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 学等方面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在更新更广的视野中了解客家 民系及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挖掘蕴含于客家民系中特有 性乐段。由二句或四句组成。个别有五个乐句,如前例:粤东 惠东客家山歌《满山桃李结成梅》。无独有偶,流传于浙江省 浦江县的山歌《二十年纪》也为五乐句(当地称“五句头”)。 二者对比,虽然旋律方面有差异,但其音乐结构很接近,都是 由加扩充的五个乐句构成。前者四、五乐句间的“小哥哥”具 有衬腔的意义,与后者四、五乐句问的衬腔“哎罗妹”一样,起 着过渡句的作用,使奇数乐句趋于平衡。这两首山歌的在曲 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更好地展示客 家民系乃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源源不绝的创造 力、推动客家民系乃至人类社会更加科学发展、和谐共进均具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徐智本)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5:3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72200257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客家山歌源流新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客家山歌源流新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