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青志)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随着当前中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思政教育工作也倍受各级领导关注,但中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过分依靠政教处和思政课程教育,已不能适应中职生应用技术培养的新特点,需要将思政各个元素渗透到中职课程中,加强中职院校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概念,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着实提高思政教学和专业培养的合力,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坚韧意志、职业匠心等品质,从而达到培育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育人体系
引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在工作要求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厘清教学思政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总结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职教师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委员同育人的实施途径,以期增强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分析
1.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可实现合力教育的目标,而形成教育合力也更需要“课程思政”的建设。但目前,虽然思政教育理论课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渠道,并有着很大的德育价值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并不能真正的有机统一,没能真正做到协同教育,因此对学校的专业课思政教学并不能形成合力。而“课程思政”可以达到中职学校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合力目标。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对思政理论课和其它专业课的教育合力目标,是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
2.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任务
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主要是指在思政教学之外,对该校所设置的各种课程发挥思想教育功效的教学体制改革活动,旨在从教学对象的学习经验与生活中扩大了思政教育渗透社会的时间占比和渠道范围,而形成了时刻有思政教育、随时有思政教育的学习情景,并以此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效。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要义
思政教育课程与普通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性质,主要是因为二者所探讨的教育课题在其理论性质上完全一样,都共同担负着教学职责,实现教育的宗旨,而二者又都以推进学生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都注重于培育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正确接班人。在教学思政课程的概念上,更注重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德与智的共同培养,直观地进行政治思想的理论教育,以深刻的思想与道理说服人,以对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打动人。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学纳入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以隐性的主线贯穿思想教育整体,以嵌入式、浸润型的形态完成思政教育内容映射,成为对思政知识的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补充,与专业紧密联系,实现伴随型发展。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协同
学校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通过各专业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梳理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深挖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构建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各学科组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统一设计与规划,让“课程思政”工作能细化到实处。第三,教务处要加强教材遴选制度建设,规范合理选用教材,鼓
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特色,总结在“课程思政”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并编写成优秀“课程思政”专业教材或“思政读本”,形成顶层设计,各部门协同运行,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
1. 构建思政教育与教学体系
课堂思政实质是一个课堂观,并非增开一堂课,也并非增加一个教学活动,只是将中职院校思想政策文化教育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和改造的各阶段、各领域层面,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无形。进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育系统构建,从而真正完成向现代课程思政治制度体系的过渡。一是把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奠定课程思政主基调。二是把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提升专业能力的前哨站,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人文素质。三是把专业教育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旋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和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四是把专业实践课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延伸,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3.强化教学改革与以生为本
开展中职思政课程和学校课堂协同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养成与整体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人,身为教师应正视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性,进行因材施教,开发其自身个性与专长。其次,教师要重视关心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提高他们在本科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第三,教师应将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素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思政元素融入中职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体验、企业学习、产教融合等教学活动,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不断巩固和升华他们的理想信念,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思政模式下中职学校思政课和学科课堂协同教育的反思与探索,不仅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是中职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进一步完善整员全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通过与职业教育浸润融合的思
政教育等培养方式,形成的教学效果可逐渐引导中职生的技能素质行为内涵于心、精髓外化于行,从而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全方位培育与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庆超; 孙芙蓉; 章丽君.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9-21
[2]侯雨欣; 侯建东.课程思政协同发力中职思政教育——从大国工匠培育视角出发[J].教育学术月刊.2020-10-15
[3]张捷树.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1-11-20
本文系金华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B2022029)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3:3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64870256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