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greating)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今很多家庭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违背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只养不教。诸不知,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捉襟见肘,事倍功半。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水平,我们对"家庭教育"做了有关探究。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探究了有关"家庭教育的现状"。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学生: 11-12岁的小学120名,占总数的21% ;13-15岁的中学生100名,占总数的18% ;17-18岁的高中生340名,点总数的61% 。
家长:父亲角色:年龄:30-40岁占6%,40-45岁占48%,45-50岁占25%,50岁以上占21%;文化:初中以下(含初中)占34%,高中占40%,大学(含大专0占26%,工人占55%,工作:个体户占10%,干部占24%,教师占1%,其他占10%。
母亲角色:年龄:30-40岁占34% ,40-50岁占48% ,45-50岁占13% ,50岁以上占5%。
文化:初中以下(含初中)占44%,高中占40%,大学占16%;工作:工人占49%,医护占3%,教师占4%;干部占6%,其他占28%。
(二)调查内容:(见调查问卷)(三)结果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该要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促进子女全面发展,也就
是要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有知识、有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有些家长不能完全理解成才的几方面因素,相反,一味地高期望值,主观地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和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加强给孩子。调查发现,不分年龄、文化程序、职业等,家长教育重点和对子女们的期望值是比较一致的,有63%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只有37%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品行修养和身体状况等;有8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当取得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只有1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取得中等学历也行。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充分说明了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和青年的就业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大家长愈来愈感到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没有一定的学历,是行不通的,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的,所以,就出现了心疼家67%的家长认耿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是正常的,却还有56%的家长给孩子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有4%的家长经常布置家庭作业。使孩子整天笼罩在应考的阴景之中,没有喘息的机会,家庭教育呈现学校化的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加重学业负担,对孩子无疑是一种摧残。
第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生活性和随间性。常用的教育方法有;表扬与批评、榜样示范、常规训练等,不当的教育方法有娇惯溺爱、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家风不正、家长无教育能力等,我们认为,教育方法的采用与家长的文化素养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多采取正确的家教方式,让孩子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而方化程度不高的则明显也呈现了放任和溺爱。当然也有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家长因期望值过高呈现出严厉型的家教方式。有35%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单纯地采用批评或鞭打的方式,家长的双眼盯着分数,正如学生口中盛传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家长的命"根,达不到目标,就对孩子粗暴打器械,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调查还显示,重点中学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顶撞父母时,你母便会打骂,而普通中学则有90%的孩子认为自己考试成绠不理想时,便会遭到父母的打骂。这充分表明我
市普通中学的家长对孩子始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同时,却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一味地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第三,孩子的消费观和家庭劳动教育城市家庭中有少家长有补偿心理和攀比心理,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手活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应该有。有调查学生的零用钱时,小学生的零用铁普遍在5-20元,而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有的零用钱高达300.00元,普遍也至少为50元。虽然,调查显示,80%的学生都说自己的零用钱除了吃早点,便是买学习用品。可是根据不少教师平时的观察,不少学生的零用钱却是用在买玩具、游戏以及与同学的交往中。
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圣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恰当给零用钱,因而养成了孩子依赖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懒恶习惯。而这些懒恶习惯的养成,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显示,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前途,虽然已经认识到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要让他们做适量的家务,可是认识并不代表行动,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不多持消极态度,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在问到"是否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10%的父母非常干脆地认为孩子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另有90%的父母认为只在寒团暑假时孩子才有参加家务劳动的必要,如洗帕、叠被子、扫地、其余的一概包办。其实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教育界早已形成共识。
第四、家庭中孩子与家长的冲突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都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父母是从自己教育孩子的意愿出发,把自己的决志加强给孩子;有的则是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调查表明,孩子与家长间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和行为冲突的。其中,对家长教养过程中强权和过分关心照的不满和抗争,对家在代际情感沟通和交流中的缺陷的
不满和抗争以及对于家长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承担中的不足的不满和抗争成为冲突的三大主要原因和内容。现在,对于父母在教养中的强权的反感已成为孩子一种普遍的心态,而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关心和照料孩子也往往有许多抱怨。家条一味地包办,过多地干涉,粗暴的教育行为,已经使现代的孩子特别幼稚,社会化进程非常迟缓。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学生认为父母翻阅自己的日记,侵犯自己的权利。小学有80%的学生惧怕父亲,只向母亲说心里话;有10%的小学生向祖辈说心理话,因为他们认为祖辈对他们的话会保密,顺依自己;有5%的小学生向同学或家中对其不涉及管教责任的亲戚讲;有5%孩子胆小,谁也不说心里话。而中学只有50%的学生只向母亲说心理话,其余的要么跟同学说,要第写日记,极少向父亲说。由此而造成的局面的:小学生的家长有80%知道孩子想搞好学习,将来升重点,也知道孩子憧憬美好的未来,崇拜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中学生家长却有近80%的说自己不太清楚孩子内心深处想什么,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与父亲交谈。调查中还发现大约有20%的学生坦言自己人最大的烦恼来自父母的吵闹,或者来自父母带朋友在家玩的时间过长导致家庭学习环境不好;有10%的学生认为如果父母批评错了还强词夺理不允许自己解释,有66%的学生坦言自己最不喜欢父亲和母亲,只喜欢祖辈,因为父母过于限制自己和干涉自己,爱唠叨,考试不理想还要遭到打骂,有5%的学生明确提出不希望父母过多干涉自己,要允许自己有活动时间和空间,所以,有95%的学生提出希望家庭和睦,希望父母理解自己,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在交友问题上,男生普遍认为受到家长的干涉,而女生普遍信为受到家长的限制,因为家长认为学生时代要注重学习,帮助和引导孩子交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一方面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可又百分之百地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关心;一方面父母限制或干涉孩子交友,另一方面,大约70%的父母却认为只要孩子的话正确,便"可以容忍孩子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烦恼历自家人的吵闹,而另一方面,在他们吵闹时,却又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第五,家长的烦恼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家长的烦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二是大凡中等学历以下的父母觉得自己知识有限,缺乏辅导能力,影响孩子成绩的提高轱是中学生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
家长们普遍认为,未来社会将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孩子如果不能按父母的要求去刻苦学习,将来保以立足社会,但同时担心自己抓得太紧,孩子的心理无法承受。有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便寻找自身的原因,认为自己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只有加倍补偿,给孩子请家教,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为孩子忙这忙那。然而家长们付出了很多,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呢?在回答"你付出了很多","孩子是否理解你、尊敬你?"时,人85%的家长回答:尊敬,但不定完全理解。
(四)总结调查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健康的,但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家长无视孩子自身条件,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给孩子施加压力,重视成绩,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忽视智力开发,更不屑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尽到的责任,家长要正确处理也子女的关系,养考并重,不要放会自流;严受结合,孩子的品德和智力的形成与父母的态度和情感有很大关系,要将爱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要做到理解与尊重结合,要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尊
重他们的见解,要培养孩子自主与自立意识,父母既不能限制过多,也不要事事包办。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和独创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3:2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64116132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庭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庭教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