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围棋老师)
11文章中的照应
白君荣 阳谷县十五里园中学
一、专题解析: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 “照应”。“照应”的目的。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照应方法有:1、首尾照应;2、 前后照应;3、 点题照应; 4、 伏笔照应; 5、
反复照应; 6、因果照应;(以上六种方法,详讲)7、 悬念式照应;8、 分合式照应;9、 题文式照应;10、情节式照应;11、细节式照应;12、 问答式照应;13、
对比式照应;(上述6种方法作简单分析,其它暂略)
二、知识结构图:
三、写作指导实例引领:
一)1、知识点一解读: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的概念。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片断一: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 1
常用的
不常用的
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解析一:
前后照应。就是在文章里,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互相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叙事完整,脉络畅通。)
片断二:
55段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66段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
解析二:
标题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相互照应,标题中明显的,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照应标题。以题眼为基点,写下去,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主旨运笔。这种方法,也叫“文题照应”。此法,还有的叫“内容与标题照应。” 标题照应法的作用。有的文中,多次出现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标题是文章“心灵的窗户”,往往抽象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照应标题,会使主题更加突出。
2、知识点二解读:前后照应(语句相顾)
前后呼应(语句相顾),就是在文中运用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上下文相互呼应之目的。 语句相顾法,它也是照应的一种方法,语句相顾是前后照应的一种。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
片断三:
例如:《小桔灯》
〖前〗第2小节:“进到一间有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
〖后〗第3小节:“忽然听到外屋……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前〗第2小节:“……我的朋友……临时有事出去……,”
〖后〗第11小节:“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
2
〖前〗第3小节:“(我)虽拿起一张报纸来看……”
〖后〗第5小节:“(我)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
〖前〗第9小节:“她……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了,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后〗第13小节:“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 ‘好’了!”
解析三:
此文,讲究(前后照应)语句相顾,文章结构严谨,天衣无缝,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3、知识点三解读:标题照应法
标题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相互照应,标题中明显的,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照应标题。以题眼为基点,写下去,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主旨运笔。这种方法,也叫“文题照应”。此法,还有的叫“内容与标题照应。”
标题照应法的分类,分为三类:一、首段扣题,尾段照应。(此法之论述内容与第一种分类法之一,基体相同。) 开门点题,可以直接抄写题目;或紧扣题目,变换语言形式,在段首中突现出来。末段在结尾处,再现文眼的本意字;或者再叙述一下首段有关题目的文字,甚至直抄题目。形成首、尾与题目呼应。 二、篇末扣题,收手呼应。起笔时,于题不顾,思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写下去,达到水到渠成,篇末点题明旨。三、文中扣题,文脉缜密。 文章思路严谨,材料始终为中心服务,写作不离主航道。
标题照应法的两种情况
片断四:朱自清的《背影》
解析四:
此文,是照应标题之典范。文中4次照应标题,写“背影”。 这样多次照应,突出文章重点,使文章脉络分明。 照应标题,能避免离题现象出现。
片断五:
例如:《小桔灯》。
第5节:“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
第6节:“我想起了……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
第8节:“她……把那个小桔灯四周相对的穿起来……”
第10节:“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第11节:“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
解析五:
标题含义深刻,因此,在正文中多处点题,与题目照应。本文,由于运用了题文照应的方法,揭示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主题就更加突出了。
4、知识点四解读:伏笔照应
3
伏笔:是指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所谓“伏笔照应”,就是文章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先有个交待,为照应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换言之:在行文不甚引人注目处,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予先作暗示,把尚未交待的被用为下文再呼应的话或事件,点出来——埋下伏笔。当行文到需要揭示全文主旨的内容时,忽然发现前文中那个不能起眼的一笔,立即显示出了结构上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片断六:
《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解析六:
该处具有生机的环境描写,特别是描写所具有的积极性,为下文作者看到一家人散步后对生命的感悟埋下了伏笔,而且伏笔的位置在文章前半部分。
片断七:
《羚羊木雕》中当妈妈问作者木雕的去处时,文中写到“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解析七:
“小声”就是对小作者的心理刻画,面对妈妈的质问,由于小作者将其送给了好朋友,心里很害怕,所以“小声”回答。看似简单的一处小小的心理刻画,却为下文作者将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埋下了伏笔。
5、知识点四解读:反复照应
有的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反复渲染,使文章前后照应。这就是反复照应法。
片断八:
朱自清的《背影》
解析八:
本文,多次照应标题。一写,背影——回念往事,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隐形照应;三写,背影——离情别绪,语意扣题;四写,背影——追忆往事,首尾呼应。
只有过渡自然,衔接紧凑,伏笔照应合理,才能写出结构严谨的好文章。
6、知识点六解读:因果照应
因果照应,就是写作材料之间,内在逻辑照应.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在把握住材料之间的因果逻辑线索之后,按照因果照应,在文章中对材料加以合乎因果逻辑的排列组合,从而在写作技巧上,巧妙而艺术地予以实现.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强大逻辑性.
片断九:
如:《驿路梨花》
解析九:
文中叙述了几件事,这使梨花姑娘及其妹妹受到感受动,她们精心地照料小屋,瑶族老人等借宿小屋受到主人公热情关照后,主动地照料小屋.
这几件事之间,构成了顺承因果照应.
7、知识点七解读:分合式照应
4
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
片断十:
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
解析十: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二是在分合照应时,要防止重合交叉现象,特别是内容上,“分”的内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几个方面也要处于同一层次。
二)例文:
铲煤(杜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 5
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例文解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否则,"一节 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三、片段练习设计
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 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四、习作设计
作文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
1、 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还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2、事例要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3、还可以用人物的几大描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语言、动作等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4、文中要有“我真敬佩他(她)之类的语句与题目相照应。”
6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3:0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63010132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章中的照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章中的照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