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成功的故事)
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分化
B.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形成浆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分化现象
C.成熟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基因表明该细胞已经发生了细胞分化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具有可逆性
2.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只克隆猴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克隆猴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C.克隆猴体内衰老的细胞因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克隆猴体内的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3.对图曲线模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浓度
B.若表示葡萄糖进入成熟哺乳动物红细胞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
C.此曲线可表示动物骨骼肌细胞内ATP生成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D.若表示环境温度与生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则该曲线不能表示恒温动物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促使核酸合成或分解的酶,统称为核酶
B.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其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
C.RNA聚合酶不仅作用于RNA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也能作用于DNA的氢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因此反应过程中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B.酵母菌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其细胞质基质中才能形成ATP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可合成ATP,叶绿体基质只消耗ATP
6.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对于实验材料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不适合用来观察线粒体的分布
B.甜菜汁无色透明,适合用来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C.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用来提取 DNA
的绝佳材料
D.动物的卵巢适合用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7.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核糖体的化学成分中不含P元素
B.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中均含有核酸
C.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双层膜
D.破坏高尔基体后,可能会形成双核细胞
8.(10分)下列关于生物膜模型建立的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结构特点---膜的流动性开始的
B.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C.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非选择题
9.(10分)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请回答:
(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____电位,这是由于____造成的。
(2)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____(结构)联系,在这一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
(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器官)功能减退。
(4)研究表明,通过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可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尝试解释这种治疗的机理:____。
10.(14分)已知豌豆(2n=14)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 A、a
和 B、b
控制。红花(A)对白花(a)为完全显性。B
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花的颜色,BB
与 Bb
的淡化程度不同:前者淡化为白色,后者淡化
为粉红色。现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 F1
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 F1
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F1
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F1
种子发生了上述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含相应基因)缺失;
假说三:F1
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F1
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个数为_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已知 4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可以对 A、a
和 B、b
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
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同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有人认为:F1
种子一定发生了 A→a
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专家认为:F1
种子中另一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与 A、B
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
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 A
基因的功能,但对 a、B、b
无影响,导致 F1
出现白花植株。若假设正确,F1
白花植
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11.(14分)已知玉米籽粒有色(B)对无色(b)为显性,饱满(R)对凹陷(r)为显性。为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281∶19∶19∶81。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杂交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2)F1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种类和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用纯合有色玉米与无色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时,在后代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粒无色玉米(甲)。出现该无色玉米(甲)的原因可能是亲本玉米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与无色玉米(丙)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受精卵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①用该无色玉米(甲)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获得F1;
②F1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12.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物质的量浓度1 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物质的量浓度1 mol/L的乳酸溶液,图丁是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性。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_____________
。
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右侧液面;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再进行实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
右侧液面。
(4)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结构②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
(5)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通过该膜的方式______,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答案解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题目详解】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分裂的结果,没有发生分化,A错误;
B、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B细胞,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血红蛋白基因,由于不同细胞中核基因相同,所以就算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基因也不能表明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一般不可逆,D错误。
故选B。
2、D
【答案解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作用。
【题目详解】
A、动物体细胞克隆能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
D、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在细胞膜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D错误。
故选D。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
3、C
【答案解析】
1、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反应物浓度、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反应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大,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浓度、酶活性等,温度、PH等可以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主要是膜内外浓度差.载体数量等.
3、骨骼肌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合成ATP,在氧气浓度为0时,骨骼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4、温度影响酶活性,酶有最适宜温度,小于最适宜温度时,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升高,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
【题目详解】
A、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反应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大,因此题图曲线可以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浓度,A正确;
B、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如果该图表示葡萄糖进入成熟哺乳动物红细胞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B正确;
C、氧气浓度为0时,骨骼肌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该曲线不能表示动物骨骼肌细胞内ATP生成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C错误;
D、正常情况下恒温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该图不能表示恒温动物的酶活性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4、C
【答案解析】
A、能促使核酸合成和分解的酶分别为核酸合成酶、核酸水解酶,而核酶是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的统称,A错误;
B、同一个体内不同部位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B错误;
C、RNA聚合酶在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的过程中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在转录过程中也可作用于双链DNA分子中的氢键、使双链DNA解旋,C正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变,但在反应过程中酶与相应底物结合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酶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和特性,明确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5、B
【答案解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题目详解】
A、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和无氧条件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缺氧条件下,其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B错误;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可合成ATP,叶绿体基质是光
合作用暗反应场所,只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6、A
【答案解析】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的关键,实验材料的选择首先要能达到实验目的,且实验现象明显: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细胞核退化消失,细胞中主要存在血红蛋白来运输氧气,不是提取DNA的好材料;甜菜汁主要含有非还原糖,实验现象不明显,不适宜做还原糖鉴定的材料;再如动物的减数分裂,卵巢中的减数分裂停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遇到精子时才会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卵巢并不适合观察完整的减数分裂。实验材料的选择还应注意不要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如线粒体要用健那绿染色才能看到,而叶肉细胞因为含有叶绿体,细胞本身有颜色,会造成颜色干
扰,因此不是适宜的材料;还原糖的鉴定一般也需选择颜色无色或浅色的材料进行。
【题目详解】
A、线粒体观察常用健那绿染色(蓝绿色),叶绿体为绿色,有颜色干扰,A正确;
B、甜菜中含有的蔗糖为非还原糖,不可作为鉴定还原糖实验的实验材料,B错误;
C、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用于DNA的粗提取,C错误;
D、动物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将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在受精时才能完成整个减数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A。
7、A
【答案解析】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核酸是细胞中重要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磷脂和核酸的组成元素都含有P。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
【题目详解】
A、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RNA中含有P元素,A错误;
B、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RNA主要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在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分布,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C正确;
D、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破坏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可能会形成双核细胞,D正确。
故选A。
8、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掌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不同科学家的研究贡献,学习科学家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态度。
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开始的,最后才认识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B正确;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且流动速度受温度影响,C正确;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正 Na+内流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电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兴奋,引起脾神经兴奋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以减缓炎症症状
【答案解析】
人体的调节系统分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电信号传导,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需要经过突触,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激素调节则主要由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中枢进行主要操控。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控制的。
【题目详解】
(1)兴奋时,神经细胞外的Na+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使神经细胞膜内变为正电位;
(2)神经纤维之间通过突触连接,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转递在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3)根据题图分析,物质a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b作用于肾上腺,则物质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人体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负反馈调节,大量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长期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上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导致其功能减退;
(4)结合题图分析,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能够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从而减缓炎症症状。
【答案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图中“(—)”符号表示的抑制作用。图中左侧的免疫细胞可表示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乙酰胆碱均作用与巨噬细胞以抑制其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下丘脑分泌的促XX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释放的促XX激素,其受体细胞不同,促XX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为垂体细胞,促XX激素的受体细胞则是对应腺体。
10、7 8
不正确
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答案解析】
根据题意“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可判断红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_bb、粉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_Bb,白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a_ _、A_BB,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和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AaBb)。
【题目详解】
(1)①由于豌豆2n=14,有7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配对的1对同源染色体称为1个四分体,所以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个数为7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F1白花植株基因型AaBb,小孢子母细胞是由类似于体细胞的细胞经过复制形成的,所以其基因型是AAaaBBbb,所以荧光点的数目为8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2)①F1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粉红花,如果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即基因型是aaBb,开白花,但如果b基因突变成B基因,即基因型是AaBB,也表现为白花。
②假设该基因型为Cc,则突变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自由组合,红花植株(A_bbcc)∶粉红1/4×1/4)∶(3/4×2/4×1/4)∶(1-3/4×1/4×1/4-3/4×2/4×1/4)花植株(A_Bbcc)∶白花植株(其余基因型)=(3/4×
=3∶6∶55。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和基因的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
【答案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中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判断粉色、红色、白色植物个体的基因型,要求考生掌握自由组合定
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作答,注意逐对分析法的运用。11、不遵循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及其变式,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R∶Br∶bR∶br = 9∶1∶1∶9
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
有色∶无色=3∶1
有色∶无色=4∶1
【答案解析】
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281∶19∶19∶81,其中有色∶无色=(281+19)∶(19+81)=3∶1,饱满∶凹陷=(281+19)∶(19+81)=3∶1,即每对基因单独都符合分离定律,但两对性状之间综合分析并不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之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题目详解】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及变式,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用纯合有色饱满玉米与无色凹陷玉米杂交,所得F1自交获得F2,根据子二代中无色凹陷(bbrr)个体占81/400,可知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均占9/20,子二代中无色饱满(bbRR、bbRr)的个体占19/400,设子一代产生的雌9/20×a=19/400,雄配子中bR所占比例均为a,则a2+2×解得a=1/20,同理,根据子二代中有色凹陷(B-rr)个体占19/400,9/20×b=19/400,解得b=1/20,则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占设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中Br均占b,则b2+2×1-9/20-1/20-1/20=9/20。所以F1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BR∶Br∶bR∶br = 9∶1∶1∶9。
(3)无色玉米甲若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的,则甲的基因型为bb,无色玉米甲若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形成的,则甲的基因型为b0,若甲与无色玉米植株杂交,无论哪种变异,其杂交后代均为无色植株,无色植株自由交配的后代均不发生性状分离,故不能区分甲植株的变异类型;如甲的形成为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则甲的基因型为bb,甲植株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子一代自由交配的后代会出现有色∶无色=3∶1;若甲的形成是由于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甲的基因型为b0,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b、B0,两种基因型各占1/2,产生的配子类型为B∶b∶0=2∶1∶1,1/4=1/161/4=1/16,子一代继续自由交配,后代中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的占1/4×(死亡)、基因型为bb的占1/4×1/4+1/4×1/4=1/8,其余(1-1/16-1/16-1/8=12/16)均表现为有色性状,所以子二代有色∶无色基因型为b0的占1/4×=12∶3=4∶1。综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应为:
①用该无色玉米(甲)与正常纯合有色玉米(乙)杂交,获得F1;
②F1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无色=3∶1,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色∶无色=4∶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连锁和变异类型的判断,要求考生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子二代的分离比推断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验证生物变异的类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2、一定的流动性
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
等于
低于
低于
受体
糖蛋白
协助扩散
蛋白质
【答案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葡萄糖可通过膜结构,右侧浓度高,左侧液面下降。
【题目详解】
(1)人工膜包裹的药物通过与细胞膜融合使药物被细胞吸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2)图乙中,葡萄糖以协助扩散形式跨膜运输,乳酸以主动运输形式跨膜运输,两者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当细胞处在无氧环境时,细胞产生的能量没有变化,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和乳酸的运输都不受影响。
(3)在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1mol/L的乳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相等,水分子数也相等,葡萄糖分子和乳酸分子都不能通过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图乙中的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A侧溶液浓度下降,B侧溶液浓度上升,则水分从左侧运输到右侧,则左侧液面将低于右侧液面。如果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是运输乳酸的载体,再进行试验,由于缺少能量,左侧液面还是低于右侧液面。
(4)分析图丁,该图是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②受体结合,从而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②能识别信息分子,其本质是糖蛋白。
(5)K+在缬氨霉素的协助下,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在这过程中K+通过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
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0:1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53122256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