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西城杨柳弄春柔)
选择题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表明百家争鸣
A.有对立性而无统一性 B.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反映
C.均代表新兴阶级利益 D.所表达的愿景得以实现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各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已的思想主张,所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也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所以C项错误;老子、墨子等人的思想均未实现,所以D项错误。
选择题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
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表明
A.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 B.儒家学者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C.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D.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稳固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主体是魏晋法律的不少条文,主旨是魏晋法律不少条文的内容是遵照儒家伦理思想而定,这体现了法律的儒学化,也就是儒学法制化。故选C;其余选项与主体、主旨不符,排除ABD。
选择题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此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不同 B.国际形势不同
C.文化性质不同 D.价值取向不同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说明科技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封建社会而西
方是资本主义社会,即社会环境不同,故A正确;国际形势不同、文化性质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等不是主要原因,故BCD错误。
选择题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上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从侧面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此政策之所以得以持久推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社会经济形态 B.社会主流文化
C.主流经济思想 D.社会技术水平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自然经济的经济形态,故A项正确;社会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思想均属于上层建筑层面,故BC错误;社会技术水平在当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故D错误。
选择题
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诗史”。“诗史”的根据是其作品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
A.隋唐大一统盛况 B.唐朝从治世到盛世
C.唐诗发展的历程 D.唐由盛转衰的实况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因此其作品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实况,故D正确;隋唐大一统盛况、唐朝从治世到盛世不符合史实,故AB错误;杜甫的作品不可能反映唐诗发展的历程,故C错误。
选择题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专门为宋朝一批被称为“道学”的儒家学者立传,并且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战国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宋朝
A.儒学复兴的意义 B.文官政治的意义
C.平民社会的进步 D.文化的开放多元
【答案】A
【解析】
“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战国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才得以复兴,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宋朝实现了儒学的复兴,故A项正确;文官政治是宋代以文驭武政策的结果,故B项错误;平民社会的进步与隋唐以来士族社会的瓦解、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商品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有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宋朝文化的开放多元,故D项错误。
选择题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想开放
C.社会流动加快 D.近代化的启动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妇女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均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社会思想开放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故B项不是根源;社会流动加快与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选官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有关,故C项错误;近代化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
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这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重大的反动”指的是
A.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对抗 B.近代西方科学传播
C.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D.西学与儒学的冲突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故C项正确;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均属理学范畴,主要是方法论的区别,材料未明确指出两者有对抗,故A项错误;西学的传播称不上是反动,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主要是科学技术,与儒学并不冲突,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87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了《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其旨在让出洋幼童
A.恪守中学之体 B.勿忘传统文化
C.传播中国文化 D.融合中西文化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1872、李鸿章等信息可得知此时晚清正在进行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派遣留学生也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因此出洋后仍兼讲中学,其目的是让留美幼童恪守中学之体,故A项正确;传统文化只是中学之体中的一部分,未囊括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幼童仍需学习中国文化,没有能力去传播中国文化,故C项错误;幼童留美主要是学习先进技术,故D项错误。
选择题
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其
意在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雅典民主制度
C.挽救雅典城邦 D.扩大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由研究自然问题转向人类本身的问题,研究“正义”“非正义”“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说明苏格拉底研究的内容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挽救雅典城邦,故C选项正确;提升公民素质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的研究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捍卫民主制度无关,故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的研究在于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无关,故D项错误。
选择题
中华民国建立后,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当
C.国民被旧思想文化牢牢束缚 D.中国社会性质与国际环境
【答案】C
【解析】
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据此可知,根本原因是C项;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劳动界》于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1921年1月停刊。它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其创办主要得益于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党的革命纲领的制定
C.五四运动的开展 D.国民大革命掀起高潮
【答案】C
【解析】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是其创办的原因,故C选项
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故A选项错误;党的革命纲领在党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战争,时间在1926到1927年,故D选项错误。
选择题
罗素《论历史》中写道:“事实上,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由于知识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是由于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工业制度是由于近代科学而产生,近代科学是由于伽利略,伽利略是由于哥白尼,……”若按其逻辑,哥白尼是由于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科学成就是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出现,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A项正确;哥白尼在1506~1515年间已经写成“太阳中心学说”的提纲,宗教改革发生在1517年,故B项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在此马克思强调
A.生物进化论不够科学 B.社会发展不同于生物进化
C.生物进化律适用于社会 D.生物进化论即是社会进化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自然界中的认识不能够套用到人类社会领域,故B项正确;材料是马克思对生物进化论的认识,马克思没有讲到生物进化论是否科学,故A项错误;马克思认为,所谓的生存斗争,不能运用于人类社会,故C项错误;生物进化论是研究自然界,社会进化论是关于社会学的观点,两者界限不同,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正如艾赛亚·柏林所说的:“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的□□□□处应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所以□□□□处是启蒙运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如图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阅读如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提取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特点
(2)请根据图中的具体时间,说明前四次中心各自对应的历史背景
【答案】(1)欧美五国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曾经历了四次转移;西欧持续400多年位居世界科学中心。
(2)
第一次中心
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第二次中心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兴起
第三次中心
法国
启蒙运动的高涨;法国大革命
第四次中心
德国
德国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解析】
(1)“主要特点”,依据图示可知:欧美五国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曾经历了四次转移、西欧持续400多年位居世界科学中心。
(2)“历史背景”,根据图中的具体时间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中心在意大利,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第二次中心在英国,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兴起等;第三次中心在法国,背景是启蒙运动的高涨、法国大革命等;第四次中心在德国,背景是德国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对此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
月?大一统也。”
材料二 先秦诸子大一统观念
《诗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老子
“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孟子
“天下定于一”
墨子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吕氏春秋》
“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董仲舒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角度
表达
概括指出董仲舒认识的内容
董仲舒认为《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常理和历史规律
比较得出“大一统”思想内涵的时代变迁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内涵较之先秦更加丰富。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董仲舒则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分析其认识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其认识是基于对先秦大一统思想的传承和对汉武帝时代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指出其认识产生的作用、影响
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汉武帝尊崇儒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了儒学的经学化和正统化。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提取董仲舒的认识;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认识进行论述,要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认识”,由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概括得出:董仲舒认为《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常理和历史规律。“论述”,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大一统思想的时代变迁、产生原因、作用和影响等角度分析论述。
徐继畬(yú)(1795—1873),晚清名臣,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先驱。在《瀛环志略》的自序中,徐继畲回顾了五年中搜集资料和反复增补的情况:“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瀛环志略》的资料来源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与外国人士的直接接触;二是搜集和阅读外国地图集以及西方人士的汉文书籍。三是考查了一批中国的官私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书中就有如下介绍:“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民间有控诉者,亦赴乡绅房具状,乡绅斟酌拟批,上之爵房核定。乡绅有罪,令众乡绅议治之,不与庶民同囚禁。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摘自徐继畬《瀛寰志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有哪些史料
价值。
【答案】参考答案角度:
一、材料来源:徐继畬《瀛寰志略》
1.信息提取:材料选自徐继畬编纂的《瀛寰志略》。
2.史料价值:其资料来源于三,并非作者的亲历,对于研究“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属于二手史料;
二、材料内容
1.信息提取
信息一书中用中国传统观念对英国议会政治的概况作了专门的介绍;
信息二认为“乡绅”在国家决策中有重要发言权;
信息三认为英国议会制度在欧洲得到推广
据此可知,当时以徐继畲为代表的比较开明的士人,用传统的观念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大势,已初步触及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某些主要特征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的二手史料,反映了那个时代比较开明的士人在初次接触到外部世界新知识时的心理状况,可表明中国人认识西方社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对于徐继畬编纂的《瀛寰志略》史料价值的研究可从材料来源和材料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如在材料来源上,徐继畬编纂的《瀛寰志略》中的内容并不是作者的亲历,多是通过与外国人士结束、搜集外国书籍和考查中国的官私文献
等,因此属于二手史料。在内容上,徐继畬编纂的《瀛寰志略》实际上还是用中国传统观念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大势,虽然触及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但也存在某些局限性。言之有理即可。
清末民初,是茶馆的繁兴时期。其数量之众、分布之广、功能之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舍曾言:“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社会史,也是一部思想、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传统社会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清代茶居的开辟就是为满足普通市民品茗的需要,进入20世纪初期,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各阶层的分化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新的社会群体需要交往的平台,在劳作之余也需要适当的娱乐消闲,因此茶楼就成为市民日常消遣的首选场所。1921年广州市政厅公布全市茶楼数目为380家,到了1928年,全市茶楼有416家。许多茶楼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茶客群体.茶客在茶楼品茶的同时,也将茶楼当作自由闲聊的地方。其中,政治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人们在茶楼饮茶的同时,茶楼也提供给时人各种消闲娱乐。
——摘编自《史学研究》黄柏莉文《近代广州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1900—1938)—以公园、茶楼为中心的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19—1927年广州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思想或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须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多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示例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观点: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工人阶级中得到传播对话过程的完整:
1.有人物及立场——如两位进步青年小明与小刚
2.有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主题展开
3.有观点——如: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工人阶级中得到传播
4.有完整情节——
第一,须符合时代及主题:1919-1927马克思主义在广州工人阶级中的传播
第二,要用对话的表达形式
第三,对话过程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广州传播的表现、原因和意义”展
开
(2)其一,茶馆的兴盛是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缩影;其二,茶馆汇集了城市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们;其三,茶馆是市民工作之余首选的日常生活场所,是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间
【解析】
(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围绕1919—1927年中国发生的大事,点明对话主题;然后,紧扣中国当时思想或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编制对话,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话过程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广州传播的表现、原因和意义”展开。
(2)“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要求从茶馆是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进入20世纪初期,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各阶层的分化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新的社会群体需要交往的平台,在劳作之余也需要适当的娱乐消闲,因此茶楼就成为市民日常消遣的首选场所”并结合所学从茶馆的兴盛是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缩影;茶馆汇集了城市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们;茶馆是市民工作之余首选的日常生活场所,是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间等角度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3-12-31 00:0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520852456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23年高二上半年期中联考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23年高二上半年期中联考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