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可行性分析的四个方面)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要植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又要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敢于进行文化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一味的强调传统性,夸大传统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取代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不能夸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完全无视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失去历史延续性。一方面,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文化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价值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的,带有当时社会环境的烙印。在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是符合当今社会价值需求的,有些则是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另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许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产生积极作用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会推动社会进步。相反,有些传统文化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甚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我们 1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彰显时代精神。
(二)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看到了某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会让人想起这个民族。从文化的纵向发展来看,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从文化的横向发展来看,它会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盈自身,所以说文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所以它才会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绵延不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外界的经济往来频繁,思想交流不断,这就为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融入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走得更近,联系更加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要更快地融入世界。我们不否认中华文化有自身优秀的价值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收其他文化的优质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离不开全球性的视野,我们也正需要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价值理念来弥补中华文化的不足,增强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三)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处理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来源于多样性,又高于多样性;多样性丰富主导性,制约、影响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2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就决定了我们举什么旗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焕发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同时,我们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样中谋共识,扩大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一)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因为技术教育更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利益。当越来越多的职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充斥人们大脑的时候,人文教育显得明显不足。在古代的学校中,大多进行的是人文教育,学生学到的更多的也是伦理规范。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缺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3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教育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在学校课程中设立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依据大中小学不同的教育层次,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国文学起,在较通俗的文字之中,了解基本的生活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可以更加注重从思想层面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品质的学习。从教育方式上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我们需要立足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自身的学习优势,创新传统文化单调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更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从教育环境上看,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主要是课程教育,然而往往学校课程教育的效果会在社会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中受挫,所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中国有许多革命老区,许多著名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定期组织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二)利用传统节日中的乡风民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很多地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乡风民俗。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忠孝常常反映于节日之中,节日总是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家庭温暖。比如最隆重、 4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盛大的春节,在这样一个节日里,各地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民俗,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晚辈会给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与祝福,长辈通常也会给晚辈压岁钱,希望他们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岁岁平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精神的传递,传统年俗中传递着传统文化尊老爱幼,长幼尊卑有序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促进人际和谐方面的重要贡献。清明节,无论何人在何方,大家都会寻根祭祖,这体现的就是中华传统节日对“孝”文化的一种传承。七夕节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婚姻幸福美满的情爱追求。端午节人们通过赛龙舟这样一个传统体育活动,来增强人们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凝聚力,同时提升人们的竞争意识,最重要的是使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彰显。
传统节日本身以及节日里的很多习俗,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是维护民族团结、维系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利用传统节日的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有益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人们体味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5
结 语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为中华儿女普遍认同遵循,寻找到他们的精神契合,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超越,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6
结 语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48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2,3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20
[6]《列宁全集》 (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7]《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93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二、综合著作类
7
结 语
[1][美]塞缪尔·亨廷顿;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M].北京:时代出版社,2010
[4]李丛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9]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2,86,112
[10]李德顺.《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出版社,2004.
[1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陈章龙, 周莉著.《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
结 语
[14]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6
[16]金知明译.《论语精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7]王国轩译.《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79,247,265,324
[19]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74
[20]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55,70,176
[21] 周贇《正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73
[22]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4,8,15,22,66,83,109,171,173,176,189,199,201,239,241,250,275
[23]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13
[24]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9
[25]张世亮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3
[26]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三、期刊和学术论文类
[1]张友谊、王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5)
9
结 语
[2]杨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J].探讨与争鸣.2010(03)
[3]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4]涂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建社会主义学报.2009(01)
[5]李庆东.《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8)
[6]孙坤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J].学理论.2008(22).
[7].陈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3(06)
[8]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
[9]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2012(09)
[10]白洁.《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J].创新.2013(02)
[11]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10
结 语
[12]顾友仁,方爱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伦理学研究,2011(02)
[13]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J].东南大学学报.2013(09)
[14]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J].思想工作研究.2012(12)
[15]闫莹雪.《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传承.2009(01)
[16]刘若斌.《论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础的关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17]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D]. 安徽大学
2010
[18]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2
[19]沈红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20]郑海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文化创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23:5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51950256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