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更新时间:2023-12-30 23:51: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征集令)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孟子》七篇记录了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家的思想理论。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鲜活的形象。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孜孜不倦的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的王道、施仁政的主张。在此过程中,孟子用其极为明白晓畅、详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辩论、证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其中譬喻说理更是一颗闪闪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那浑然一体的文章中。

赵岐曾在《孟子章句 题辞》中说过:“孟子长于譬喻。”孟子在于他人进行论辩中相当善于用譬喻说明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生动形象事物表现出来。从而使其论辩生动有力令人信服。在《离娄上》中孟子论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时,用了一个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其比喻生动贴切令人意想不到。简单的比喻但把所要论辩的得民失民归于仁的问题阐述的清晰明了。《梁惠王上》中,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尽心焉而百姓不加多问题时,曾说:“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比方。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兵刃相接,这时就丢了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可以吗?”用战争的士兵逃跑来解释人民为何不加多,浅显易懂,并且孟子的譬喻看似并不符合逻辑但想象奇特。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及文学散文的性质。当孟子与梁惠王谈及欲望时,逐步深入。最终得出惠王的欲望是开疆拓土,而孟子劝谏时用了“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谓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来说明开疆拓土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今仍存其成语“缘木求鱼”这譬喻。

这譬喻运用的可谓炉火纯青,梁惠王听其一席言果断提出:“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梁惠王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效果相当不错,惠王不但挺从孟子的劝谏而且十分谦虚的说自己不聪明让孟子辅佐。课件孟子的当年的巍巍然自傲自负自信的神态跃然纸上。《滕文公上》景春与孟子论真正大丈夫时,孟子将大丈夫与行冠礼男子与出嫁女子相比,从而提出“仁”“礼”“义”从而引出那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豪言壮语,流传至今为后人广为传颂。在谈到陈仲子时孟子一反常人思考逻辑用蚯蚓来比喻任务守操守时说:“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真实别有一番风趣。

在《孟子》中不单单是譬喻运用的精彩,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本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民本思想源于传说,萌芽于西周之初,成熟于战国之末。把重民保民意识升华为一种思想,是西周初年的事情。周初的保民思想在本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周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君对立统一体系,现实政治开始有意识地对民众进行定位,于是以往重民保民意识开始向自觉的思想转化,这就是民本思想形成的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和人性的空前解放,使民本思想卫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战国中期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研究推到了顶峰,大大促进了民本思想在理论上的完善和升华。“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淳淳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fu己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十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至于废君,也是民意决定的。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民心向背对十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孟子说:“柴封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精辟地阐述了得失天下,在于民的得失,民的得失,又在于民心的得失,民心之背向又在于民之施予和满足民欲等方面。孟子还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与忧不是道德上的安慰,是物质上的同忧乐。孟子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要求推己及人,指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七篇散文风格特征是气势浩然,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并且行文过程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孟子》中的思想内涵值得深思:一得乎于民,而为天子。二得其民心,斯得天下。三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与民忧乐,君民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著,《四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2、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 韩铠著:《中国民本思想》,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4、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5、 蔡贵德:《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探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6、 胡波:《纪中国民本思想研究述评》,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7、 刘玉明:《也论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形成》,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4期。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23: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51508245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pdf

标签:思想   譬喻   论辩   保民   说理   政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