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更新时间:2023-12-30 23:39:0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爱一个人的滋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摘要】美源自于自然,源自于人的生产、生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尤其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都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丰富而多彩,主要有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四个维度。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

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深谙美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同时,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如文学、绘画等,生态美学思想得到体现和融通。

一、自然美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一)“素”

老子《道德经》说“见xiàn素抱朴”。强调呈现事物本真,坚守纯朴,保持本色。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比如星空、大海等,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孔子说“绘事后素”,强调美在素中,体现了自然朴素,淡是至味的审美追求。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法计白当黑,小说叙事手法重视白描,徽式建筑的白墙黑瓦,都是对素之美的表现,给人以宁静、安然、惬意的感受。比如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把对素的推崇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二)“顺”

顺就是顺应自然。如果万事万物能顺应客观规律,就会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美的境界。《诗经大雅》中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就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很多对顺应自然的感悟和智慧,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园冶》中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中国古代园林追求自然天成,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顺应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史记中讲“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古人经常用顺应自然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中和美

中和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相亲相和,相辅相成的,讲究恰到好处的精妙。中和美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灵魂,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一)“中”

所谓“中”,就是适中、有分寸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也” 儒家思想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讲究“中庸”之道,主张“君子而时中”“恪守中道,不偏不倚,允执厥中,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孔子讲“辞达而已矣。”强调说话要适中。孔子评价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婉转含蓄,庄重沉稳,恰到好处,却描写出了强烈的感情。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折中的思想,古代都城选址就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比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

遵循居中的思想,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建筑都以中轴布局,左右对称,整体感觉雄伟壮观又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

(二)“和”

所谓和,是指自然万物和谐统一。《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处在这种境界的时候,心灵和宇宙的精神就能浑然合一。

对和的追求,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词、书法、饮食等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比如江南名菜东坡肉,一半肥一半瘦,味醇汁浓,酥软香糯,肥而不腻,显示了饮食文化的中和之美。比如《书谱》要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千百年来,无数的书法家都在遵循“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的美学原则。风格刚健的作品不可霸气外露,风格柔美的作品不可娇柔媚态。又比如《乐记》中讲:“乐者,天地之和也。”聆听《高山流水》就有“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潺潺”的感觉,曲中既有恢弘的气势,又有涓涓细流的抒情,表达了山水的自然美,同时映衬出人的胸怀和抱负,使天、地、人在“和”中达到统一。

三、生活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式的生活美学,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种抱朴守真、崇尚回归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智慧、闲适、领悟的人生态度。

(一)“简”

《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深刻的道理往往是很简单的。“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简单就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化繁为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比如瓷器中的“单色釉”,纯净一色,就可以美到极致,达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境界,单色釉中的白釉,白如梨花,可以说是对简之美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又比如古人善于品味生活的简单之美,“粗茶淡饭心安乐”,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称他的邻居为“四休居士。”所谓“四休”就是“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

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只有在物欲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净,才能感受生命的悠然。

(二)“雅”

“雅者,正也。” 表达人温文尔雅的意趣,是令人神往的美。雅生活是追求精致的、艺术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涵盖了中华民族在道德、情志、修为上的高贵追求。

《世说新语》中说“雅人深致”,形容人意趣深远,言谈举止有格调。诗人赵同堂总结了中国人有八雅“琴韵悠扬、棋定天下、书破万卷、画笔传神、诗礼传家、酒逢知己、花团锦簇、茶韵飘香。”比如 “一席茶,一池荷,熏香迟暮,花馔青灯。”茶使人的生活变得雅致。又比如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从作品中感受古代文人墨客饮酒咏诗,旷达萧散的神情雅致。

中国古人对生活方式的诠释和选择,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在闲适、从容的状态中,享受充实、雅致的生活。

四、人格美

人格美就是人的品格、品德的美,心灵美。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对自然赞美的过程中,也内化于人心,蕴含了人生美学,使人能够“明心见性”。

(一)“谦谦君子”

谦谦君子就是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君子”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周易》中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论语》中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了君子的豁达胸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要有仁德、有智慧、有勇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人格的审美体现了对君子之风的追求,有修为的人,才能让贫困的生活充满诗意的光辉。古人喜欢用自然来映衬人格之美,梅兰

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优雅清香,竹虚心有节,菊凌霜飘逸,映衬着君子的风范和修养,成为古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古人这种通过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表达了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恬淡娴静的君子美德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二)“清净高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讲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主张“清静无为”,推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美学境界。道家认为浮华绚丽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乱,清心寡欲才能宁静安适,使自己的志向明确而坚定。

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为清净,安之若素。只有内心清净恬淡,才能在人生逆境中,让内心强大坚韧,让生活诗意栖居。比如陶渊明心性旷达,无为清净,有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美学。他在《挽歌诗》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将死生荣辱等闲视之,表达出对生死的豁达。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23:3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5074345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   美学   比如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