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宋】 欧阳修
【原文】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生于高门,世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虽君子,犹或难之。
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
《书》曰:“不自满假。”又曰:“汝惟不矜不伐。”以舜、禹之明,犹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已。
广平宋君,宣献公之子。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君少自立,不以门地骄于人。既长,学问好古为文章。天下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
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
也。学而不止,高而愈下。予自其幼见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孟子所谓“孰能御之”者欤!
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其夺也。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之所难者为难能也。
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留之数日而去。于其去也,不能忘言,遂为之序。
庐陵欧阳修述。
【参考译文】
住在简陋小巷子里的贫寒之人,安于贫穷,吃着粗劣的饭菜,却做着修身仁爱正直之事,别人说好说坏都不影响他的操守,饥饿寒冷不能动摇他的心志。这是一般人认为很难做到的,而人格高尚的人却认为容易。
出生于名门,世代沿袭着显贵的官位和爵禄,却身穿贫民的服装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陷于骄傲自满,贪图安乐,嗜欲无节的奢乐之中。生长在这种家族环境中,心志却不沉溺显贵家族中多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在外面也都能看到那些生活陋习,心中却仍然不被触动,这就是人格高尚的人,也还是很难做到的。
良好的学习行为足以立身处世,而且不停地积极进取;才干和能力足够比别人高,而心志却更加谦卑,这就是圣人,也会认为是很难做到的。
《尚书》上说:“不自满,不自大。”又说:“你应该不骄傲,不自夸。”以舜、禹
的明达,仍然用这些话来辅助自己的警戒畏惧心理,何况不如他们的人呢!这实在可以说是难啊。
广平人宋先生,宣献公的儿子。宣献公凭借自己的文章学识成为当时受人尊崇的楷模,在朝廷内外声名显赫,位登辅弼大臣。高洁的品德名重一时,也使得宣献公美好的声誉流传于后世。宋先生年少时就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不因为自己出生显贵家族而高傲轻视别人。成年以后,求学求道喜爱效仿古人或假借古代的事物做文章。天下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贤士大夫都很羡慕他的为人,而宋先生对于别人的羡慕常常感到惭愧不好意思,对于自己的学问为人好像并不满足。在太学任职恪尽职守,乐意清静自处,每天和寒门士人往来,跟太学老师、公卿大夫的子弟论述老子的《道德经》,来探求《道德经》中有益的知识。
出生并生活在显贵家族却能够不沉溺显贵家族生活习惯,这大概是出于他的天性。他每天眼见那些显贵家族生活习惯却能够不动摇心志,是因为他天性的聪慧和后天的学习而达到的。越是学习就越不肯停止,学问品行越高就越谦卑。我从他年幼时就看到他成长,知道他能干好学而不厌倦,时间越久而越一心一意不知疲倦,可以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限。这就像孟子所说的“谁能抵御他”的那种情形啊!
我,也是出生贫寒的读书人,遇到好时候发奋努力,忝职朝廷,坚守贫贱之时的节操,当面临厉害福祸冲突的时候,常常害怕会被改变而失去前途。凭我努力去做君子认为容易做到的事仍然像这个样子,就知道宋先生去做圣贤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是多么不容易了吧。
今年三月,宋先生从京城来,探望他的舅舅。我有机会能请他到我南书房来,聆听他对时势的议论因而仰慕他的为人,即使与他终身相处也不满足。我留他在我
家待了几天才离开。在他离开以后,我仍然不能忘记他的话,因为这些,于是写下这篇序文。
皇祐元年,庐陵人欧阳修记述。
【注释】
1、本文作于皇祐元年(1049),见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十四。
2、陋巷之士:贫寒之士。陋巷:借指贫寒。
4、藜藿: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
(1)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韩非子·五蠹》:“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刘良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明王宠《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辈饱藜藿,散发从箕颍。”
(2)指贫贱的人。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5、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国语·晋语》:“修武之德。”《汉书·叙传下》:“束发修学。”唐韩愈《原毁》:“一善易修,一艺易能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6、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韩非子·五蠹》:“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唐韩愈《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宋王安石《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长安春色。”
7、毁誉:诋毁和赞誉。《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晋葛洪《抱朴子·自叙》:“而洪之为人,信心而行,毁誉皆置于不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及为外界毁誉之所刺激,或半途变更废止,不能达其目的者,必其自信力不足也。”
8、干:干扰;影响。
13、众人:一般人;群众。
(1)商周时代的农业生产者。《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高亨注:“众人,指农奴。”
(2)一般人;群众。《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诗:“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唐元稹《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清唐甄《潜书·虚受》:“傲者,人之恒疾;岂惟众人,圣贤亦惧不免。”
(3)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尔时众人无不大笑。”《金瓶梅词话》第29回:“于是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等众人都跟出来。”
14、高门:门户高大、宽敞。旧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借指富贵之家,高贵门第等。16、轩冕:借指官位爵禄。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唐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唐《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
身不可得矣。”明高叔嗣《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清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于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骃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唐王昌龄《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清侯方域《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18、布衣韦(wéi)带: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也省作“布韦”。韦,熟牛皮。
(1)贫寒之士的服饰。《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唐韩愈《与李翱书》:“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宋苏轼《谢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人微地寒,性迂才短,袭布韦而自荐,偶忝搢绅。”明李东阳《后东山草堂赋》:“子非治河之中丞乎?非行边之贰卿乎?胡不轩盖是拥,而布韦是婴也?”章炳麟《说林上》:“虽余萧客、陈奂辈,犹以布衣韦带尽其年寿,则嘉遯之风广矣。”
(2)借指贫寒的或没有做官的文士。明王廷相《与彭宪长论学书》:“颜子居春秋之世,萧然一布韦也。”《儒林外史》第8回:“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19、骄荣:使骄傲自满。《韩非子·内储说下》:“黎且谓景公曰:‘去仲尼,犹吹毛耳。君何不迎之重禄高位,遗哀公女乐,以骄荣其意?哀公新乐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
20、佚欲:逸欲。谓贪图安乐,嗜欲无节。《尚书·皋陶谟》:“无教佚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孔传:“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
24、立身:立足;安身;存身。
(1)处世;为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周书·李和传》:“宇文庆和,智略明赡,立身恭谨,累经委任,每称吾意。”唐寒山《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
(2)立足;安身;存身。《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唐张读《宣室志·李徵》:“吾子以文学立身,位登朝序,可谓盛矣!”《平山冷燕》第11回:“宋信在扬州,被冷降雪在陶进士、柳孝廉面前出了他的丑后,而传出来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广东军务记》:“几无立身之地。”
26、高人:超人;不同凡俗。
(1)超人;不同凡俗。《商君书·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惊于民。”蒋礼鸿锥指:“高人,过人也。”
(2)指才识超人的人。晋葛洪《抱朴子·塞难》:“余阅见知名之高人,洽闻之硕儒,果以穷理尽性,研核有无者多矣。”宋苏轼《净因院画记》:“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
(3)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晋书·邵续传》:“续既为勒(石勒)所执,身灌园鬻菜,以供衣食。勒屡遣察之,叹曰:‘此真高人矣。不如是,安足贵乎!’”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干戈谩道因天意,渭水高人自钓鱼。”《儒林外史》第12回:“他听见就像神附着的发了疯,从此不应考了,要做个高人。”
27、《书》:指《尚书》,也称《书经》。
28、不自满假(jiǎ):不自满,不自大。《尚书·大禹谟》:“克勤瑜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孔传:“满谓盈实;假,大也……言不自盈大。”明吕坤《答赵乾所嵇勋》:“且圣人之心,只是不自满假。”
29、汝惟不矜不伐:《尚书·大禹谟》:“克勤瑜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不矜不伐,不自以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矜、伐,自夸自大。
32、广平宋君:即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北宋大臣。燕国公宋绶之子,北宋宝元二年(1039)赐进士,宋仁宗朝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毫州,累迁至工部郎中。宋英宗治平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宋神宗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享年61岁,追赠礼部侍郎。宋敏求家藏书富,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地方志《长安志》,考订详备。笔记《春明退朝录》,多记掌故时事,又补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
33、宣献公:即宋绶(991-1041),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名臣、学者及藏书家、书法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刘太后出知应天府。明道二年(1033)拜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罢为权判尚书都省。后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康定元年(1040)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去世,享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其书法森严,实传钟(钟繇)、张(张芝)古学。时朝廷大议论,多为他所裁定。著有《天圣卤簿记》等,《全宋诗》录其诗5首。其去世时,欧阳修有诗祭之《宋宣献公挽词三首》:“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清名畏杨绾,故事问胡公。物议垂为相,风流顿已穷。仁言博哉利,献替有遗忠。”著名书法家蔡襄亦有诗祭之《司徒侍中宋宣献公挽词五
首》:“重器推隆栋,驰光逐逝川。人应骑尾宿,岁亦在辰年。文思精天下,忠谋尽帝前。唯无丰室累,清白是家传。”
34、辅弼: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
(1)辅佐;辅助。《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荀子·臣道》:“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学成三略和六韬,忘生舍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章炳麟《秦政记》:“武帝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而外戚窃其柄。”
(2)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吕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史记·管蔡世家》:“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冄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儒林外史》第35回:“庄尚志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很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
(3)指辅星和弼星。《云笈七签》卷二五:“破军,辅弼,保臣长生,除却灾厄,绝去邪精。”《云笈七签》卷二五:“辅弼真君,一隐一显,至真至神,佐相北极,环遶紫晨。”
35、清德:高洁的品德。《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妾之先人,清德奕世。”《新唐书·李石传》:“毛玠以清德为魏尚书,而人不敢鲜衣美食,况天
子独不可为法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弘敬宁乏子嗣,决不敢污使君之清德。”清黄鷟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清德本关西,遥遥溯华裔。”
36、令名:美好的声誉。
(1)美好的声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君子树令名,细人効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章炳麟《五无论》:“令名既损,民所不与,攻难剽暴之徒,与社会既不相入,则无穷之希望自此而终,此所以惮于猝发也。”
(2)美好的名称。《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后汉书·王符传》:“贵戚愿其宅吉而制为令名,欲其门坚而造作铁枢。”宋苏轼《赠朱逊之》诗:“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37、自立: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
(1)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礼记·儒行》:“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无馀传世十馀,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馀岁。”《后汉书·袁绍传》:“绍客逄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
(2)自称为王或自即王位。《左传·成公十三年》:“负刍杀其太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史记·项羽本纪》:“韩信因自立为齐王。”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适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馀国,杀其主自立。’”
(3)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汉书·张耳陈馀传》:“上贤高能自立然诺,使泄公赦之。”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宋曾巩《监察御史制》:“尔好古知方,强于自立,刺察之任,往其钦哉!”
(4)靠自己独立生活。《宋书·沈庆之传》:“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梁书·萧颖达传》:“颖孚不能自立,以其兵由建安复奔长沙。”宋司马光《祭庞颖公文》:“孤苦惷愚,不能自立,长号四望,谁复顾哀,惟公眷怜,过于平日。”
(5)独立。孙中山《社会革命谈》:“当美利坚离英自立,岂不于政治上踌躇满志?”
38、门地:犹门第。《晋书·王述传》:“(王述)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前蜀韦庄《寄薛先辈》诗:“不说文章与门地,自然毛骨是公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妾固知娘子未字。以才色门地,何患无贵介壻;然纨袴儿敖不足数。”
40、称慕:赞许钦羡。《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汉书·卢绾传》:“豨少时,常称慕魏公子。”
41、歉然:不满足貌;惭愧貌。宋叶梦得《石林家训》:“然盛夏帐中亦须读数卷书,至极困,乃就枕;不尔,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明张居正《寄石麓李相公书》:“但弟以菲薄回翔廊庙,而翁以重望独淹留林壑,揆之古人弹冠之谊,殊用歉然。”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明知听讼折狱之制不能至周,故作法者亦常歉然自愧,而有所假借宽贷于人。”
42、守官太学:在太学任官。守官,任官;任职。
太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19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大学”。
43、自处:犹自居;自持。
(1)安置自己。《楚辞·九章·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宋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伏念某蕞尔之材,傥然而仕,进有官谤,未尝不忧,退无私田,可以自处。”
(2)犹自居;自持。《宋书·刘湛传》:“既不能以礼自处,又不能以礼处人。”宋苏辙《上曾参政书》:“方今群公在朝,以君子长者自处,而优容天下彦圣有技之士,士之有言者,可以安意肆志而无患,然后知士之生于今者之为幸。”清朱嘉徵《乐府广序·魏风相和曲》:“(魏武)但托喻周公吐哺,以西伯自处,举明辟付之后人,此为英雄欺人。”
(3)自己处理;对待自己。《太平广记》卷七六引《国史异纂》及《纪闻·李淳风》:“唐太史李淳风,校新历,太阳合朔,当蚀既,于占不吉。太宗不悦曰:‘日或不食,卿将何以自处?’曰:‘如有不蚀,臣请死之。’”《新五代史·杂传五·裴迪》:“(梁)太祖乃牓门,以兵事自处,而以货财狱讼一切任迪。”《儿女英雄传》第10回:“倘然他始终不应这句话,这十三妹雷厉风行一般的性子,果然闹出一个大未完来,不但想不出自己这条身子何以自处,请问这是一桩什么事,成一回什么书?”
(4)独自居住。《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翼于是谢宾客,闭门自处。”南朝梁沈约《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晋宋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唐元稹《莺莺传》:“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间宵自处,无不泪零。”
44、无所不至:无处不到。极言所到之广。
(1)犹言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指什么坏事都做到了。多作贬词。《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宋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金人累年之间贪婪横逆,无所不至。”
(2)无处不到。极言所到之广。《史记·货殖列传》:“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3)犹言无微不至。极言其周到。《陈书·孝行传·殷不害》:“不害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明方孝孺《上蜀府笺》:“臣闻古贤君之于臣,爱之而欲其久生,故待之亦无所不至。”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慈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
45、遭时:谓遇到好时势。
(1)谓遇到好时势。《庄子·徐无鬼》:“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成玄英疏:“以前诸士遭遇时命,情随事迁,故不能无为也。”《周书·薛憕传》:“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明叶盛《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虽公遭时得君之盛,要亦有慴服弹压之实焉。”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遭时固不易,推心尤独难。”
(2)指所遭遇的时势。唐韩愈《祭郑夫人文》:“既克反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
46、奋身:谓奋力投身于某一活动。《后汉书·班超传》:“平陵人徐干素与超,上疏愿奋身佐超。”宋苏轼《张仲可左班殿直制》:“尔能奋身,以除民害。”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倭患》:“会募壮士为前锋,先(朱先)奋身应募,以貌伟充队长。”
47、窃位:谓才德不称,窃取名位。
(1)谓才德不称,窃取名位。《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刘宝楠正义:“窃如盗窃之窃,言窃居其位,不让进贤能也。”《史记·日者列传》:“才不贤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南朝梁沈约《拜尚书令到都上表》:“窃位之讥,允当斯责。王命私请,有事相倾。”
(2)篡夺君位。《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天象仍见,甚可畏也。一曰,皆王莽窃位之象云。”《后汉书·王昌传》:“王莽窃位,获罪于天。”
48、贫贱之节:甘守贫贱之时的节操。
贫贱:贫苦微贱;穷困又没有社会地位。《管子·牧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亦指贫贱之人。
52、南斋:住室南面的书房。
(1)住室南面的书房。唐许浑《晨至南亭呈裴明府》诗:“南斋梦钓竿,晨起月犹残。”唐贾岛《南斋》诗:“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
(2)指清代南书房。严复《救亡决论》:“庙谟所垂,群下莫出其右,南斋侍从之班,以洋人而被侍郎卿衔者,不知凡几,凡此皆以备圣人顾问者也。”参见“南书房”。
53、论议: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唐韩愈《与李翱书》:“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宋洪迈《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7:4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29631131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宋】 欧阳修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译文和注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宋】 欧阳修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译文和注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