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更新时间:2023-12-30 17:35:0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怎么求极限)

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如何临摹之前的回答来培养自己说话或写作的逻辑?

这里先放上“濠梁之辩”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关于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现在碰上这样一个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如果直接去论证的话,可能需要长篇大论了。想要证明自己正确,必须要考虑所有可能性,而如果采取反证法呢?只要用对方理论推导出一个错误结论,那就能证明对方的理论存在错误。所以,我认为是否是这样一种情况:庄子实际上反驳的重点是惠子的提出的逻辑关系,以其有缺陷的逻辑关系推导出矛盾的结论来反对惠子提出的命题。所以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惠子问庄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注意这句话,“你不是鱼”这个题设和“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这个结论在庄子看来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判断依据见后文)因此庄子答:“(潜台词:开什么玩笑,如果按照你的逻辑,)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证,是用惠子的推导逻辑来否定惠子的结论。因为对于惠子的结论“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是不认可的,而惠子的题设“你不是鱼”又为真,题设为真,结论为假,因而推导逻辑在

庄子看来一定是错误的。而下文却又利用惠子的推导逻辑来进行推导,实际就是将错就错,“以彼之道,还治彼身”,来反衬出惠子的错误。

而如果你要倒推这个过程,你首先就要假设,庄子认可惠子的推导逻辑的,因而证明出惠子“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的”,那么对于惠子的判断,“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显然也成立。然而,这是个悖论。因为既然庄子原本就认可惠子的推导逻辑,而题设“子非鱼”又为真,题设为真,再加上正确的推导逻辑得出的一定是正确的结论。那么庄子还需要反驳什么呢?除非题设“子非鱼”为假同时“子非我”为真,但我认为庄子应该不会认为自己是条鱼吧。

这就类似我们平时面对某些人的提出的一些判断,像如:“哎,你不是北方人吗,怎么这么能吃辣?”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不会和他去讲大道理,告诉他地域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由地域推导习惯这个逻辑是不对的。因为这可能要长篇大论了,对方还不一定能理解。所以我会这样反驳:“那你还是南方人呢,那一定是不能喝酒喽?”。这样对方反而更能感同身受,也就更容易明白以地域判断人的逻辑错误之处。尽管,我的的确确是利用了这种错误的逻辑,但却恰恰是为了证明它的荒谬之处。

--------------------------------------------------------------------------------------------------------------

进一步往下看:命题题设“子非鱼”,结论“安知鱼之乐”,其实现在还不知道当时的庄子是否认可这个结论。因为由正确的题设和错误的推导逻辑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瞎猫碰上死耗子,蒙对了。而正确的题设加正确的推导逻辑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题设为真,如果推导逻辑

也为真的话,庄子真的什么也不用反驳了。所以在庄子眼中,惠子的推导逻辑一定为假。

庄子可能只是完全气不过,“对啊,我不是鱼,我也确实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那你直接说我不可能知道不就行了,干吗还要加一句,说是因为我不是鱼所以才不知道的呢?搞得好像我要同意你的结论,就必然得同意你的推导逻辑一样,不能忍。”所以庄子利用惠子的推导逻辑反给惠子做了个推论,来说明惠子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证明了惠子上个命题的错误之处。这种做法很巧妙,但也有很大的漏洞。就在于前文说的“由正确的题设和错误的推导逻辑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假”,对于惠子来说,上个命题结论虽然错了,但庄子的这个命题恰好就是正确的题设和正确的结论。而惠子就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反将一军,“我是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你,那照这样说(这样的逻辑)因为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喽?”却对自己的推导逻辑推导出的两个互为矛盾的结论视而不见,揣着明白装糊涂;同时又错误的假设了“正确的题设和正确的结论代表推导逻辑也一定正确”,由此逻辑再反推想继续为难庄子。对话从这里开始,实际上已经是双方在玩文字游戏了。一方面庄子故意用惠子的推导逻辑得出一个矛盾的推论,反驳惠子;而另一方面惠子则利用庄子的疏漏又做了一个看似十分正确的错误假设并以此来反驳庄子。如果再下去,来来回回就难以收场了。所以庄子利用了惠子质疑“安知鱼之乐”中的一个歧义,结束了对话。“安知鱼之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反问语气,是惠子对庄子“知鱼”这个命题提出质疑,意思就是我惠子知道庄子你不可能知道;另一种意思就是疑问语气,惠子不能确定知道庄子“知鱼”,所以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重点是问你怎么知道。对于第一种反问语气,表达的意思是惠子自认为知道庄子不知道“鱼乐”,所以庄子利用惠子的推导逻辑推导出惠子你不知道,你不能肯定我是否知道。然后惠子也承认自己的确不知道,那么也就等于否

认了这句话的语气为反问,而是疑问语气。庄子利用的就是第二种语气对这句话的释意,意思就是:惠子你问我的那句话是表示疑问喽,是想问我怎么知道。那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知之濠上也”。于是,和平结束对话。

回到刚才那个小例子,这个可以看做是“濠梁之辩”的简化版,去掉了那些你知、我知的复杂关系:

A:“你知道吗,我可是号称吃辣小能手。”

B:“哎?你不是北方人吗,怎么这么能吃辣?”

A:“那你还是南方人呢,那一定是不能喝酒喽?”

B:“对啊对啊,我就是酒量不行,那这么说你应该不能吃辣了?”

A:“注意你前面的话,是你先问我怎么这么能吃辣的,如果你能断定我不能吃辣,干嘛还要问我?说明你是知道我能吃辣才问我的,现在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这么能吃辣的,因为我喜欢吃辣。”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惠子的逻辑是错的,而庄子的会错。从惠子的逻辑中得出矛盾的结论,以证明惠子逻辑的不合理性。但如果庄子被这种逻辑往后推,庄子的话当然会有矛盾。

----------------------------------------------------------------------------------------------------------

然后是关于结论里的“鱼乐”,这可能就牵扯到哲学问题了。对“鱼乐”的理解可以分主观和客观,主观是庄子认为的,客观是鱼的实际心理感受。庄子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从河边看鱼,以自身立场发现鱼是快乐的,其“鱼乐”是自身主观理解的

“鱼乐”,“我”认为鱼这样的表现就是快乐的表现,这是庄子对快乐的理解;而惠子强调的是客观的以鱼的立场的感受。

就像现在的社会,谁是真正的幸福?我每天看着你吃喝玩乐,我觉得你真的很幸福;你可能反而会嫉妒我。虽然我每天都很忙,但是我的家庭是幸福和谐的。其实你自己的快乐是一种幸福,别人看着你的快乐也是一种幸福,即使你自己也在幸福中而不自知。这是由于各自的经历,立场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惠子的第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实际上是想证明庄子所知的“鱼乐”不是真正的“鱼乐”,是主观的,只是庄子自己认为的,而非客观,因而不是真正的“鱼乐”;而庄子本来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我觉得鱼很快乐”,是主观上的认同,并没有强调客观上,鱼自身感觉如何快乐,难道“我”所认为的鱼的快乐就不算“鱼乐”吗。

对于这样一个哲学观点,我认为是没有对错的,我不认为哲学可以用对错来去衡量。所以,在二者的观点上,我认为各自观点都有道理,打平。所以从哲学方面看,惠子的题设、推导逻辑、结论都没有问题,只是他的结论中的“鱼乐”是客观的鱼的感受,也就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惠子的推导逻辑才正确;而庄子的对“鱼乐”的理解是基于自身主观感受。二者的分歧在于对结论的文字理解不同,由此导致了二者对其逻辑关系推导的不同理解。而惠子错在将自身对“鱼乐”的理解强加到庄子身上,落了下乘。

----------------------------------------------------------------------------------------------------------------

最后回过头来再看惠子的推导逻辑,由“子非鱼”推导出“安知鱼之乐”到底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逻辑呢?“因为你不是那条

鱼,所以你不会知道那条鱼的心理”。其逆否命题:“你知道那条鱼的心理,所以你一定是那条鱼。”应该也是成立的。但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合理。如果变换一下呢。“你不知道那条鱼的心理,所以你不是那条鱼。”逆否命题:“你是那条鱼,所以你知道那条鱼的心理。”这样似乎就合理多了。

那么刚才那种不理智的感觉是哪里来的呢?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利用科技甚至超自然力量来感知其他个体的心理活动。从这种可能性来看,惠子的逻辑并不完全成立。

但是,作为推导逻辑,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推导逻辑,只有相对正确、普遍适用的逻辑。之所以相对正确,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和引入其他的变量。比如现在的很多理化规律,很多宏观的定律在微观角度不适用了,那是因为很多在宏观角度影响微弱甚至被忽略的变量在微观角度变得不可忽略甚至成为了主要变量,所以,原来的推导逻辑也变得不适用了,而要引入新的变量来进行修正。就像命题“北方人酒量都很大”,这个逻辑显然与事实不符,不如改成“北方人大部分酒量都很大”看起来合理多了。但如果引入时间、地点变量呢,即使现在这种情况是对的,那100年后还是如此吗?中国是这样的,国外也是如此吗?所以继续引入变量修正,“当前中国北方人大部分酒量都很大”。那么到这一步是否就绝对正确了呢?再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继续引入“平行宇宙”的概念呢?所以,没有绝对正确、严谨的推导逻辑,只是碍于我们目前认知的局限,我们无法获知全部的变量,因而,任何的逻辑关系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2017年8月1日

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7: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28901256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知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df

标签:逻辑   推导   知道   结论   认为   错误   鱼乐   变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