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小学一年级试卷)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蔡县华陂镇华北学校侯春蕾
教学思路:
五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总体发展比较平稳,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更感兴趣,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本课我采用讨论法,交流法 ,引导法,自主研读法相结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悟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无私奉献的品格,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认识。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最后。
3.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戈壁滩上生长的白杨。
2、 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在荒凉的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的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
3.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划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4.思考课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5.学生读课文,思考。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之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 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 有感情朗读者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 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没。
1、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去新疆念小学,将来在念中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 孩子们不知道的,同学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去是为了建设新疆,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再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的更好。新疆是个偏远的荒凉的艰苦的地方。
4、 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包含的意思。
5、 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研读的哪句,再说研究成果。
6、 再读爸爸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话里的深情读出来。
四、 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出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当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想到孩子们在父辈们的教育影响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经受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因此“嘴角又浮出一丝微笑”,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五、 总结全文。
1、 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写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和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里需要就在那扎根。)
教师说明:借组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
3、
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 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一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二是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
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5:1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203231315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