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间接测量)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 老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着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答复〕
生:在通往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快乐地坐下〕
第 1 页 共 43 页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考虑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场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老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
第 2 页 共 43 页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化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理解。
生:对!我还觉得,假如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1分30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第 3 页 共 43 页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13——16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如今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活力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坚强不屈。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2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课文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第 4 页 共 43 页
的希望。其中,我把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课文典型的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构造全,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打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打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以下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第 5 页 共 43 页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拟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 高大挺秀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才能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第 6 页 共 43 页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p :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绘的不同,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化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场探究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3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立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同学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同学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第 7 页 共 43 页
自同学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化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自身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提醒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老师范读课文。
第 8 页 共 43 页
同学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考虑课后第1、2题。
安排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的: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俺们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俺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如今,俺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去,好不好?〔看录像〕俺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小朋友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第 9 页 共 43 页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答复,老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绘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同学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同学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达”、“心”是什么意思?
第 10 页 共 43 页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 〕划出小朋友们知道的事情。考虑小朋友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同学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可以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立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11 页 共 43 页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同学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答复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老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俺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身的话进展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那么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第 12 页 共 43 页
作业:阅读《____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4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初读课文,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考虑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戈壁 茫茫 明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第 13 页 共 43 页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明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第 14 页 共 43 页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局部。
1、齐读第一小节,考虑: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老师描绘。
第 15 页 共 43 页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答复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局部。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拟,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第 16 页 共 43 页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____的情景。
(3)老师描绘: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____一样结实坚决。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局部。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答复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第 17 页 共 43 页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构造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立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第 18 页 共 43 页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议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立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立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第 19 页 共 43 页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老师范读,让学生考虑: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第 20 页 共 43 页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老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明晰:联络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清楚。可举出反义词〔明晰──模糊〕,近义词〔明晰──清楚,清楚〕。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考虑的根底上进展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第 21 页 共 43 页
〔老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如今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明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第 22 页 共 43 页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局部〕:
⑴ 看图、听读、考虑: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考虑: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老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考虑:
第 23 页 共 43 页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考虑: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老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老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老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老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明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第 24 页 共 43 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络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一样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老师结合学生的答复,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
[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局部)
1.看图、听读、考虑: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第 25 页 共 43 页
2.默读考虑: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考虑: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考虑: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老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老师小结。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7 教学目的:
第 26 页 共 43 页
1.使学生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诲学生学习边疆建立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立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立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第 27 页 共 43 页
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翻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络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明晰
介绍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明晰;字形易错的:。“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答复考虑题。
第 28 页 共 43 页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刚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考虑: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第 29 页 共 43 页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化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络上下文答复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立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立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p 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化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p 其中的深化含义。
第 30 页 共 43 页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立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立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明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络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第 31 页 共 43 页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一样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立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消费建立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立的其别人员等等。
2.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老师结合学生的答复,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老师板书:白杨
第 32 页 共 43 页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如今,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2.老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可以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考前须知: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展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第 33 页 共 43 页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说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化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化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第 34 页 共 43 页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欢之情等。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9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可以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提醒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第 35 页 共 43 页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考虑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戈壁茫茫明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明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第 36 页 共 43 页
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局部。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答复: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老师描绘。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答复: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第 37 页 共 43 页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答复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局部,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拟,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第 38 页 共 43 页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____的情景。
〔3〕老师描绘: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____一样结实坚决。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局部。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答复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第 39 页 共 43 页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构造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展,第 40 页 共 43 页
到达“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正确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络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第 41 页 共 43 页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考虑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考虑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老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阅读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____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第 42 页 共 43 页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第 43 页 共 43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4:5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1937445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