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意思
标题:《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一贯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仁”,即遵守仁义道德,敬重礼法,恪守忠孝,博爱众生,并以“以德报怨”为信条。“仁”,也就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思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这种“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思想,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春秋礼记》,由柳宗元和管仲所著,管仲曾经警示大家“当仁不让”,就是要求大家在执行任务时,要把本份当回事,财贿当芥蒂,不可偏袒贵贱,也不可僭越亲情,一断于法。孔子也曾经说过“仁者不殆,怨者不尤”,这就是说仁义道德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以法律为准则,不要受到亲情等因素的影响。
后世的儒家,如孟子、庄子、荀子等也继承了此种思想,他们有“仁者,不论贵贱”的观点,也强调恪守法纪,不受情感波动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书都强调以德报怨的原因。
古人虽然以法律把人们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个人的亲情是无法抹灭的,比如孔子的弟弟,孔贵,他曾经被控制过好几次,但总是被孔子救出来,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儒家学说中“仁者不论贵贱”的主张,也证明了人们在执法时,仍要兼顾亲情,以德报怨。
同样,今天的中国也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要有坚定不移的道德操守,同样强调法治,不分亲疏,对待人人平等,这无疑是社会的基石,也是我们社会的普遍原则。
- 1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是社会生活的无声诫唤,它强调以德报怨和互助互关系,促进了仁慈,以全面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只要我们掌握好这种思想,做到真正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国家也会更加强大繁荣。
- 2 -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3:2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140012564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