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杨小白)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备教材,深刻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应用好实验教材。教过旧教材的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就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即注意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改变。新教材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在内容选择上,与旧教材都有很大出入,教师要注意对比。例如,新教材《课标》构建了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每一堂课都应注意围绕这一主题,渗透人文精神。如果有条件,学校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供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和
利用。
同时在备教材时还应该做到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A.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B.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活动。
(2)提出教材修改建议,验证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
验证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际操作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是实验区的任务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因为只有通过教师们具体的实施,才可能使教师处
于教学的第一线,在使用新教材的实践中,能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现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内容编排的不科学性、表达不明确或错误之处,为探究活动设计更佳方案等,为修改教材、验证《课标》提供第一手的证据。
(3)备其他课程资源,选择与目标更为贴切的资源
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具等,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视频、图片等,教师必须在课前经多次播放和演示,才能在课堂上实施。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室、挂图、模型、图书馆等);社区或学校周围的课程资源(如社区、敬老院、残联、自然保护区、学生家庭等);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等)。注意充分考虑这些课程资源的作用,使物尽其用,将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使思想品德学科富有学校或地方特色;同时,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构建和充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的确如此,在新课程启动前,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统一的旧框架。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
部分,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目前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案就是这种惯性的表现之一。
教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新课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当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还十分陌生时,教育部已经把它变成了纲领和文件。经过几年的层层培训,我们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头脑里有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等于就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旧体制、旧观念下普遍实行多年的教学内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个文件就能改变的,也不是几次培训就能够扭转过来的。各学科的具体问题只能由学科教学研究自己解决。
众所周知,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新课程为什么反对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因为,‚教教材‛是旧课程的习惯。在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中,教学大纲具有法规性,统一
教材是教学大纲唯一的解读文本,教师必须按照教材去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的执行。学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检查教案。教案是执行和落实教学大纲、也是规范‚教教材‛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教案源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论就是以教材和教师为核心,复习学过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以这种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各学科基本一样。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教学用具、布置作业,甚至教师要说的关键语,一一都要写进教案。这样标准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历史教学旧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师必修的功课。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语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执行教学大纲。如此,教师成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这是苏联教育模式的特色,我们深受其害。‚文革‛前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革命史观的产物,而且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解释历史。红卫兵运动一呼而起,不能不说历史教育起到积淀作用。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学不能背离这个大方向,教师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不能背离教材的观点,学校教学管理也不允许不按照教材去教。长此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教教材的习惯,尽管新课程实行了‚一纲多本‛,但是,重教材的习惯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教案,这个惯性使我们很多教师离开教材就不会教学。尽管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依赖教材、
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案这种方式巩固了‚教教材‛的惯性。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学应该有目标,问题是目标的产生是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内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师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很多教师经过几轮教学后,教案不再变动,重复性的劳动也使他们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新课程的教案中,教学目标改换成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样样不可少,更像是给别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书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这些内容,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书写。然而,这些预设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作出的判断,在实施中指望学生能够这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典型教案中的正板书设计很少改变教材子目,副板书是对知识点的注释。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正副板书是否清楚,是评价教学的一个标准。这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板书提供了学生笔记的提纲,潜在的希望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
教案的规范性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它原本就是为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旧教育体制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仍然使用教案这种形式使新课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配套措施应当提倡现代教学设计。
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教案虽然有上述缺点,但不能否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打破了旧套路,在教案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智慧融人其中,使教案这种形式变换了内涵,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那么,是否非有必要以另一种形式取代教案呢?我们不妨以历史课程标准取代历史教学大纲为例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从名称上准确地表达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要有艺术性,也需要专业知识。一份杰出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还要有时代性、个性,等等。但是,即使出自名家的建筑设计也不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北京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背后的‚壳形‛国家大剧院,很多专家都持批评意见。课堂教学设计在形成中也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教材提供的文本知识,还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即便是在这些因素基础上搞出来的教学设计,也很难适应所有的学生群体。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应该追求创造性,追求教学的个性而不苛求完美。教学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建筑设计一旦成为作品很难更改(更改要造成很大的浪费),而教学设计正需要通过评价不断修改、完善。
有些研究者似乎也不反对教案这种形式。皮连生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说:‚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但是该书又说:‚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
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印刷的或视听的)教材、学习指导、测验试题和教师用书,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这样理想化的教学系统设计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很难实现,教材要通过教育部的立项审批,这个门槛就很难通过。假如一门课程能够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设计,对教案的肯定尚能接受;问题正在于目前流行的教案是在没有教学系统设计下产生的,而且传统教案的编写程序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本不搭界。
提倡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最接近现实。用‚教学设计‛取代教案,这不仅仅是‚正名‛,而是从下而上地改变教学内容方式,促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经常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有效的教学。教学设计以帮助学习过程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先导。‚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便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这是一语破的。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样有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方法,等等,那么,教学设计与教案有哪些根本区别呢?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不仅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分类,这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
待研究。
有关教学设计的翻译著作和研究著作,大都出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家之手,课程专家为某一课程撰写的教学设计专著似乎少见。在中外教学设计的著述中,也极少以历史课程为例说明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版的教学法著作,只有朱煌先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专辟一节讨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些案例加点评的历史教学用书虽然冠名教学设计,实际并没有完全应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有很多空白。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够对语文教材有全面的认识。我认为必须做到:了解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深入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去进行备课,做到课程、教材、教学有机结合和统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程、教材、教学有机结合和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能整体把握课程。明确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
其次要能整体把握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把握教材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概念。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是从教
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的角度,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着眼,分析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即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遵循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就是通过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和达成,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最终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总之,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的文体特点、独特内涵有整体的了解;只有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了整体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最后是在整体把握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知道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因此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应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一定要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和训练、掌握学习方法、技能的作用。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补充材料,应与教科书已有的材料在学生阅读的技巧、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认知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要有所区别。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要合理、合情。内 容 讲 解要清晰,内 容和课堂练习也要统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够对语文教材有全面的认识,也才能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当前小学语
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课程目标认识不够,对教材的编写体例不能很好了解,对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把握不好,因此会在文本解读方面出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在教学中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也落实不了。作为教师只有在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能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特点和选文基本类型,进而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只有做到了课程、教材、教学等内容的辩证统一,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才能达到。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呢?
首先要能整体把握课程。我们知道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理念上是有差异的,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立足于教师的教学。明确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教学大纲以教师及教学为主体。规定教师怎么教?教什么?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和需要出发。规定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学我们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抓手,做到
1、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3、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4、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5、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教学设计需根据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且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目标,循序推进。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已
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立足于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连系。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概括了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学习基本技能;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主要的认知途径,需要运用的基本学习方法;应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
再次要能整体把握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把握教材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概念。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是从教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的角度,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着眼,分析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即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遵循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就是通过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和达成,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最终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总之,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的文体特点、独特内涵有整体的了解;只有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了整体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13:0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912536131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