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与喜剧性解析

更新时间:2023-12-30 01:50: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全总)

笑与喜剧性解析

笑与喜剧性解析

章桂周

【摘 要】@@ 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忙碌的时代,物资愈加丰裕,心灵却愈加憔悴,对笑与喜剧的渴求也就与日俱增,从而娱悦身心,解脱疲惫.然而我们对于笑与喜剧的秘密还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笑的研究,我们甚至还在其门外徘徊逡巡,对于喜剧性的研究也还多停留在哲理层面上的规范,而少心理层面的解析.而笑正是喜剧的关键内核,不可忽视,因为离开了笑,喜剧性就无法实现.笑的解析正是通向喜剧揭示的很好视角,呼应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的美学转向,从而可将对喜剧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9

【总页数】3页(P35-37)

【作 者】章桂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中学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

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忙碌的时代,物资愈加丰裕,心灵却愈加憔悴,对笑与喜剧的渴求也就与日俱增,从而娱悦身心,解脱疲惫。然而我们对于笑与喜剧的秘密还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笑的研究,我们甚至还在其门外徘徊逡巡,对于喜剧性的研究也

还多停留在哲理层面上的规范,而少心理层面的解析。而笑正是喜剧的关键内核,不可忽视,因为离开了笑,喜剧性就无法实现。笑的解析正是通向喜剧揭示的很好视角,呼应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的美学转向,从而可将对喜剧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笑的发生机制

喜剧的美感是以笑的方式体现,但并不是一切的笑都是喜剧。笑有不同类型。一是生理的笑。这种笑纯然是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如婴儿的嬉笑和呵痒引起的笑。二是恶作剧的笑。有人喜欢捉弄耍笑,让人出丑,使人难堪,从而让别人看了大笑不止。三是喜悦的笑。笑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中对于对象适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和情绪的反应,成功之后的喜悦,受到褒奖时的高兴,都可能发出笑声。四是审美的笑,包括优美引起的会心的微笑,喜剧引起的忍俊不禁。

尽管笑有不同类型,但其发生机制大同小异,有着共通的原理。我们这里就不去一一赘述,只是重点关注喜剧性的笑。关于喜剧美感的笑的产生原因,历来就是众说纷纭。其中康德的“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最有代表性。康德说:“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具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对于这些东西自身,悟性是不会有何种愉快的)。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判断力批判》上卷)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期待突然消失,从而引人发笑。

此外,像柏格森、弗洛伊德、哈特曼等也提出不同见解,可实质基本相同,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而已。柏格森提出“机械模仿论”,他在《论笑》中论述喜剧的关键因素是机械和僵直。最可笑的是一些机械的东西盖在生活上,没有实质内容而引人发笑。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认为“当先前占据某些心理渠道的所有心理能量已经无用武之地,以致于使它可以自由地发泄出来时,人们才会笑。”并总结说:“机智乐趣产生于一种抑制消耗的节省,喜剧乐趣产生于一种思想消耗

的节省,幽默乐趣产生于一种情感消耗的节省。”(《机智及其无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原本预支较多的心理能量,可是实际上却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也就节省剩余了,从而自由发挥,破颜为笑。例如一个小丑装腔作势,要举起一个沉重的箱子,结果一拎就举了起来,原来那是一只空箱子。哈特曼则认为,喜剧中常常产生某种“透明错觉”:在观察者面前某种属于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这些深刻的见解,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性,假象与真实的背反性,目的与手段的错位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笑都缘于正常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不协同,以致紧张的努力遭遇突然放松。譬如呵痒,大脑对它的感受仿佛是有某种危险快要降临,例如,这种危险可能是有毒的小虫子甚至毒蛇在皮肤上爬行,一旦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脑子中瞬间的反射性恐惧消失了,于是便放心地、下意识地笑起来。事实上,英国哈奇生《笑的反响》就认为笑一般是由于对常规习惯的偏离所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意外、反常、背理造就了笑。哈奇生的见识应该说是深刻的。喜剧性对象之所以可笑,就是因为它们违规失常,不合我们通常的情理。起初我们可能被其蒙蔽,有着惯常的心理预期,可是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预期突然消失,于是乎大可不必正视,甚至可以怜惜或鄙夷,心力紧张度得到降低,情感得到放松,从而获得一种“畅快”。里普斯就说过:“在喜剧性中,相继地产生了两个要素:先是愕然大惊,后是恍然大悟。实际上,可以更一般地这样表述喜剧性。愕然大惊在于,喜剧对象首先自己要求过分的理解力;恍然大悟在于,它接着显得空空如也,所以不再要求理解力了。”(《喜剧性与幽默》)这可以作为笑的一个很好的注脚。喜剧性的对象虽然不和谐,却也不是全然无理可循,它们往往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完全的背离,倒不会产生笑料了,妙就妙在若即若离,需要有一种发现和觉悟的过程。喜剧里都有明暗两条线索,包含着出人意料的偶然性消长。那种自以为是,自我炫耀,最后还原其虚假、乖谬的真面目。喜剧是

以明线的败露为特征,它的败露来自暗线的发现与揭示,这种消长是偶然的却又是无法回避的,最终以爆笑收场,为假象的被埋葬而欢呼,为本真的还原而惊叹。如果说悲剧是将心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达到一种超越,从而痛快,那么喜剧则是将心力降低到一个老地方,达到一种解放,从而畅快。

二、喜的本质特征

喜剧性对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是较我们稍为低下,但不是恶。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诗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喜剧的主角是丑,或许这是大家对亚里士多德的误读,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其实,既有以丑的内容用美的形式掩盖起来的否定型滑稽,也有美的内容采取了某种失当的形式,如机械的、愚蠢的、某些类似旧事物的表现形式的肯定型滑稽。像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夫妇俩相濡以沫,为了给对方买礼物而卖掉自己的珍爱,虽然结果阴差阳错,让人意外,但他们的真情早已打动你我,只能是“含泪的微笑”。所以说,喜剧性的对象未必都是丑,只能说是一种不足,它不仅可能是丑,也可能原本是优美甚至崇高,只是美中不足,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到,同一对象如某个笑话,在不同场合、不同国家和不同人那里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大笑,有的人会微笑,也有人无动于衷,甚至会有人觉得这个笑话不值一提而露出鄙夷之色。这就是说,喜剧性需要和欣赏主体结合起来才可能产生喜剧效果。诚如我们前面所说,喜剧美感笑的发生都缘于违规失常、不合情理,超出我们的惯常预期。这些习惯常规、情理预期是什么?正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甚至在深层次上,可以说喜剧性与人类的理性关系更为密切,喜剧性的发现与揭示离不开人们的理智和觉悟。体会不和谐必须通过理智思考,哪怕是浅层

次的、表面的或直觉的。如《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一个喜剧性场面,“众人先还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这种情况正反映人体会喜剧性的一个过程,“想”中包含着理性思考,喜剧性只有通过这种思考才能为人所接纳并欣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智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否则,以为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属不正常,甚至虚无,那还有什么喜剧性可言?

至于喜剧性的本质,也有诸多观点,我们姑且举其大端。霍布斯提出“突然荣耀感”,认为“笑的情感不过是发现旁人的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弱点的突然暴露,就感到自己地位的优越,笑变成双面锋刃,一面否定对方的不足,一面肯定自己的优越。黑格尔认为喜剧矛盾根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马克思则认为喜剧的实质就在于“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论崇高与滑稽》)也就是说,丑不得其所,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里普斯则认为,“喜剧性乃是惊人的小”,是“某物‘装作’一种大,但看起来却是一种小。”(《喜剧性与幽默》)

应该说,各家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喜剧性的本质特征,但美学研究更应该多从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来着手。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布斯、里普斯的思想或许更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悲剧性是一种克服、超越,而喜剧性是一种游刃有余;悲剧性是化悲痛为力量,而喜剧性是变严肃为快活。我们认为喜剧性的本质是,由于错位失当,结果超出我们的惯常预期,最终发现它的不足,从而以笑的方式加以否定,获得自我的确证。阎广林先生说过:“在喜剧所给予人的乖讹与优越这两种审美感受中,乖讹使人看到对象的下降,优越感使人体会到自己的上升,审美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积极的地位,直接地完成对自己的肯定,实现自己的本质。”这里

是一种驾轻就熟、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因为对不足的发现与否定,让我们获得一种优越感与正义感,从而肯定自我、肯定理念、肯定一切值得肯定的内容。

三、笑的制造手段

生活中需要笑声,需要摆脱生活中的沉重,嘲弄社会中的丑怪。可是有时候我们想制造笑声却又不得要领,反而成了可笑的对象。其实,喜的根源在于失当,在于出乎意料,而被突然揭发,所以制造笑的手段大致有这样几种: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不同一者的同一。

(一)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

这实际上是一种由名不副实、不伦不类、装腔作势、虚张声势而产生的矛盾,而让我们的期待破灭,从而发现对象的虚无。康德曾举例说,有个印度人在印度苏拉泰的英国人的“筵席上看见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化成泡沫喷出,大声惊呼不已,待英国人问他有何可惊之事时,他指着酒坛说:我并不是惊讶那些泡沫怎样出来的,而是它们怎么搞进去的。”原以为他会奇怪为什么会冒泡,结果他说的话让人大跌眼镜,显得低级可笑而没有意义。又如有一对男女恋爱,可是男孩的爸爸告诉他说那个女孩是他的私生子,两个人是不能结婚的。自此男孩很是忧虑,他妈妈发现后就问他为什么闷闷不乐,男孩就告以隐忧。没想到男孩妈妈告诉他完全不必担忧,是可以和女孩结婚的的,因为你也不是你爸爸的儿子。另外,像中国传统相声中的卖关子、抖包袱都是这样,表里不一,内容和形式不一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从而让我们忍俊不禁,大笑不止。

(二)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

目的于此,手段为彼,二者南辕北辙,实为一种背反,只能显示其愚不可及,却浑然不觉。像“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愚人骑驴”都是如此,原本是如此的考虑,结果却适得其反,看似聪明正确,实则愚蠢荒谬。黑格尔说贪吝毫无意义,而很多贪吝者却不择手段贪吝钱财,显得十分可笑,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

时仍不忘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又如“偷懒的驴子”,一次驴子驮了一袋盐过河,结果一不小心跌进河里,等它费了好大劲从水里爬上岸后,却发现背上的袋子变轻了。下一次,驴子驮了一袋棉花,有了上次的经验,驴子就想偷懒,过河时故意跌进水里,并且在水里待了好一会儿。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驴子发现棉花不仅没有轻,反倒越来越重,驴子好不容易爬上岸,直喘粗气,只好迈着沉重的步子赶路,心里别提多后悔了。

(三)不同一者的同一

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言是若非、貌合神离而造成的错位,毫不相干,本不搭调,结果两相对照,是那么地超出我们的预期,违情背理。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说:“滑,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能乱同异也。”就是把不同的东西给它混同起来,越发显得离谱,越发显得可笑。如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虽然是位圣哲,而他妻子却是个悍妇。一天,他和弟子们正在讨论问题,他妻子对他大吵大嚷,苏格拉底因为全神贯注地讲学而没有理会,他妻子就劈头盖脸朝他们泼了一大盆水,结果个个成了落汤鸡。苏格拉底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一阵雷声响过之后,就会有一场倾盆大雨。”再如漫画《武大郎招工》,武大郎要开一家饭店,贴出告示要招聘员工,可是招工的条件却是应征者必须是矮子。

生活中可能更多的是悲剧,所以我们更需要喜剧,需要笑声,需要畅快,更好地获得自我确证,活得自在有尊严,并且我们也相信“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参考文献:

[1]阎广林.喜剧的审美效果[J].文艺研究,1986(03)

[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颜翔林.当代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笑与喜剧性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01:5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722451310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笑与喜剧性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笑与喜剧性解析.pdf

标签:喜剧   产生   发现   对象   心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