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放心消费)
第178条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
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 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 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 云此皆病脉。
清·吴谦《医宗金鉴》 “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
”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衍文也,当删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持其脉口五十动而不一止者,五脏皆受气。呼吸闰息,脉以五至为平,太过不及,是阴阳偏胜失其常度矣。偏胜之脉,更为邪阻,则止而不前。阳邪盛而数中见止,名曰促,有急趋忽蹶之象也。阴邪盛而缓中见止,名曰结,有绵绵泻漆之状也。阳盛,可知为阴虚之病脉;阴盛,可知为阳虚之病脉矣。 阴阳相搏而脉动,伤寒见此,是形冷恶寒,三焦皆伤矣。况有动中见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宛如雀啄之状,不以名促,反从结名者,以其为心家真藏之阴脉也。 更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宛如虾游之状,不可名结,因得代名者,以乍疏乍数为脾家将绝之阴脉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承上节申言结代之脉也,然必先明结代之义,然后可与明仲师之言。 结者,如抽长绳,忽遇绳之有结处,则梗塞而不条。代,犹代谢,譬之水中浮沤,一沤方灭,一沤才起,雨后檐溜,一滴既坠,一滴悬空,离而不相续也。盖气未脱而停顿者,曰结。 气中绝而更至者,曰代。 心寄肺藏之中,资脾胃中气而生血液。胃中燥实,脾阳内停,则阳热上薄肺藏,而肺藏亦燥。上下俱燥,则心营不濡,脉道因而不调。本藏发为动悸,脉之来缓,至于时一止复来,譬之逐队偕行,中途忽有阻碍,而权时落后,此非不相续也,阻碍者为之也。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譬之潮入断港,为淤泥所折,及越之而过,其来倍捷,而其力较猛,此非不相续也,有折之者也。此二脉皆名曰结,故得此脉者,务清阳明之燥,以滋生血之源,而脉之结者调矣。若夫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正如孤云远逝,流水不归,卒然继至者,其气实不相续,故名之曰代。代者,甲去而乙承之也。夫气结复续是为生阳,气出不续是为死阴, 然则结当为阳,代实为阴,「名曰结」下「阴也」二字,实为传写之误。 得此脉者必难治,乃专指代脉言之,非统指结脉言之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讲 结代脉的特点,并以此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结脉与代脉均属于阴脉,主脏气虚衰,正气亏损,如果见到两脉,病多半难好。所以说得此脉者,必难治。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里解释结脉,结阴,代阴,这几种脉。结是脉来之缓,缓不是慢,不是迟。“ 迟而一止谓之结,数而一止谓之促 ”,是错的。
脉按之没力量为“ 缓
”,即是太阳中风之脉,弱,脉绷的不那么紧,脉道弛张,为缓脉,时一止复来,有时一止,马上又来,为结。 结脉,结者,绳子有结,虽有疙瘩,但前后有联系,疙瘩过去还是绳子,结脉问题的,正常人也可以有的,不管快慢,数中一止也叫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脉来不是缓而是摇动,即动脉,跳动而摇摆,为动脉,脉来不平静,而中止,不是时一止而复来,而是终止了,中间没有了,然后更来,但小数,脉细小而快,这个脉是最坏的,是极不整的脉,一摸脉有跳动的情形,然后没了,再来非常小,且疾数无度,快,“ 中有还者反动
”,也不是整个终止,也有时停一下脉也来,但来了,还是动,还是摇摇摆摆的,一阵快一阵慢,或一时摇摆,一时不摇摆,这个坏的很,所以说名曰结阴,这个在一般的脉书里面不提的。
仲景这个书特别提出。那么这种脉叫什么呢?如虾游,如鱼跃。虾到时候它一聚敛,鱼到时候一跳动,这个脉就是这样,这是死脉。就是咱们后世所说的怪脉,所以他叫结阴,是最虚了。
脉来动而中止,同前面一样,脉没了,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比较长的时间,脉又动,名曰代阴,就这个脉没了,而另外一种脉代替它来了,叫代阴。也是极不好的脉。现在临床上, 时一止而来为结,中止良久再来叫代,如果脉来的快慢不均,脉身跳动不已,这是怪脉,此为结阴或代阴之类的脉。结脉比较轻,代脉比较重。所以得这个脉,尤其久病,有这个脉不好的。
子恒试注 切脉脉势较缓,偶有间歇,间歇后又来是结脉。另外,脉势躁动,中有间歇,来复时脉势变小,节律变快,此类脉称为结脉,属于阴脉。若是脉势躁动,中有间歇,间歇较长,不能自行回复,需下次脉动方回,是代脉,属于阴脉。出现以上的脉象,预后不佳,治疗困难。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 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第 158 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第 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第 160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第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第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第 163 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 164 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 165 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第 166 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第 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第 168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第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第 173 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第 174 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 175 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 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第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178条:脉按之来缓, 时一止复来 者,名曰 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 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复制可见
Powered by TCPDF ()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01:4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71744131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78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78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