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小帅哥)
学脉记: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
本文是一位非医学专业出生,半路对中医感兴趣,并走上自学道路的同行所写。作者以一种不同的角度,把自己学脉以来的各种体会写了出来,文章生动有趣。节选整理了5段内容,望各位医者可以学习文中作者的思路,不被28种脉象束缚,而是学会体会脉。
《学脉记》
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但是学中医就绕不过把脉这道坎。本人天生鲁钝,虽喜好中医、研读多年,但水平还是很业余。这些年也在学习把脉,几年学习下来,也有了点体悟。我感觉把脉是要悟的,光看脉书是不会把脉的。每一个擅长把脉的中医师都对脉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对周边人的了解一样,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他的性格脾气也都了如指掌。
本人不才,写了一点自学把脉的体悟,把拙文放到网上,希望能对和我一样在自学把脉的道路上摸索的人有一点帮助。
一、把脉能把出病吗?
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
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人又不懂把脉,对把脉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为啥还相信把脉呢?因为这些人要么见识过会把脉的大夫,要么听过把脉准的事情。按理说,这些人是比较客观的第三者,他们的意见应该是中肯的了吧?嘿嘿,还是不要太早下结论。记得好像是某位反中医斗士说过,诊脉其实就是大夫在蒙患者,总是有些被蒙对了,那么这些被蒙对了的就认为这个大夫真神,能把我的病给把脉把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好像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虽然他们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非也。我们上面说了半天,当然不是在说废话。不是有句格言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理,不要紧,我们可以实践嘛。当然,让大家都去实践把脉是不现实的,把脉那么玄乎的事,要实践的话,看起来好难的,有那个精力,看看星光大道多好。不要紧,这个实践的事,我正在做,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接着往下看看我这些年对把脉这个玄乎事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相信看完后,对咱前面探讨的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二、学脉的第一本书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学医的,我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和中医八
竿子打不着。我也不是中医世家,家里没有一点点中医的遗传基因。我是到了三十多岁,忽然脑子里有根筋出了问题,想看看中医是个啥东东,于是就开始翻中医书。
第一次见到对脉的专业描述,是在一本中医的科普书《走进中医》里。唉,好像用“科普书”这个词还不大合适,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就连“罗辑思维”的罗胖子也说中医不科学。既然没有被公认是“科学”,当然就不好说是“科普书”了。
看这本书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脉有二十多种,还介绍了每一种脉的特征和体现的身体状况。我当时对这部分内容很好奇,看了好多遍,所以虽然时间过去十多年了,还是能记得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第一种脉叫“浮脉”,它的特征是按之“如木浮水”,表示病在体表。有一种脉叫弦脉,它的特征是“按如琴弦”,还有一种脉叫滑脉,特征是“按如走珠,往来流利”。我当时想,这是些什么特征啊,什么“如木浮水”,什么“按如琴弦”,我试了试自己的脉,怎么也体会不出来书上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比喻是个啥样子。
虽然这书上说的看起来有些朦胧,但毕竟让咱知道一点啥是脉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就开始留意关于中医把脉的一些资料。留意的多了,就知道了,历史上有几本讲脉的书在中医行业中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其中认可度很高的是《濒湖脉学》。这本书大家都很陌生,但是作者其实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算是大V了,拥有众多粉丝。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李时珍大家就想到《本草纲目》,提到《本草纲目》大家就想到李时珍。其实外行是在看热闹,在中医圈里,大家更推崇他的这本关于把脉的书:《濒湖脉学》,对《本草纲目》倒不是那么赞。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就像易中天因为《品三国》而名声大噪,而你让他选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他肯定会把《费城风云》、《帝国的终结》等放在前面,而把《品三国》放在后面。
三、脉学圣经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脉。既然这本《濒湖脉学》是脉学的圣经,那么学好了这本书,不就掌握了把脉的真谛了吗?怀着这样幼稚的想
法,咱就满怀希望地到书店把这本书买回了家,来一番细细研读。出乎意料,这个《濒湖脉学》非常短小精悍,不到10页纸吧,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上面写的啥?书上写了脉有27种,对每一种脉都进行了描述。其实就是把脉根据位置、形状、力度、频数等等分出了27种,书上还说,这每一种脉都对应着身体的不同状况。可以说是一个把脉的使用说明书。
咱举个例子吧,就拿书上的第一个脉--浮脉来说。浮脉是啥样子?李时珍先给来了四句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啥意思?说浮脉在肉上轻轻就能试到。还说秋天有浮脉不要紧,但是久病的人有浮脉可不是好兆头。
李时珍老先生又怕大家把浮脉和其他脉混淆了,就又给来了一段诗,把与浮脉类似的脉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李老先生文学功底不错昂,说明书都是用诗来写,脉经都写成了诗经了。这段鉴别的诗是这样的:“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可能怕我们这些现代人读诗读的晕头把,老先生在这段诗后面附了几句解释: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先生通过这段诗和后面的解释,把浮脉与把起来相似的洪脉、芤脉、散脉、濡脉、散脉进行了鉴别。
除了对脉象的描述和鉴别外,李时珍还对浮脉对应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说明。咱们来看看他是咋说的,提醒一下,此段专业性强,可能会看晕喔。又是一段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这段诗讲的意思,恐怕需要有一点中医根底才能看明白,最基础的意思就是浮脉说明病在体表。
书里的内容看了几遍,对这27种脉也了解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
了。这个问题也是历来学习把脉的一个大问题,古人把这个问题用八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啥意思?就是你这27种脉看起来挺明白的,可是用指头来分辨的话,可就不容易了。
这里要稍微补充一下,关于脉的种类,后人又给补充了一种,所以后世统称28种脉。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试出这么多种脉呢?
四、初试脉
不过对这个问题,古人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多试,试的多了,指头就有感觉了,对什么“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这些像诗一样的充满文学想象力的描述就有体会了。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就经常试脉,睡觉前先试试脉,早上醒了也试试脉,开会领导讲话时也偷偷的试试脉。不光试自己的,连我老婆也成了我试脉的对象,动不动就被我抓过手来,搞的她很烦。
很快,就有了第一次给别人试脉的经历。这次试脉挺神奇,所以过去很长时间了我还是记忆犹新。那是很多年前,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说起把脉来,其中一个朋友就让我把把试试。这个朋友是位女士,身材苗条。因为是第一次给别人把脉嘛,心里没有底,把了好长时间,也很认真,细细体会脉在指下的感觉,结果呢,还真的发现了她的脉有点异常。什么异常呢?我发现她脉里的血流不流畅,有涩涩的感觉。我想,为啥血流会发涩呢?是不是血液有点粘稠呀?有粘稠的话是不是因为血脂高呀?可是血脂高的人一般体型比较胖,可是她的身材与血脂高联系不上啊。把了半天脉,总要交作业,所以犹豫再三,我鼓起勇气说你血脂有点高。没想到,她说是啊,我是血脂有点高。我的天,居然蒙对了。不过从那次以后,遇到脉有涩感的,我就会考虑一下血脂高的可能。
还有一次,我老爸感冒了,我给老爸试脉,这次试脉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浮脉是什么样。我的手指一搭上老爸的手腕,就试到了脉,稍往下按,发现这个脉不是像平时表面抵抗力小,往下一些抵抗力大,而是在表面就有硬硬的抵抗,像按在一块浮在水面的木头上,要多用
点力才能按下去,按下去之后会感到脉管的中部反而变软了。霎时,“如木浮水”这四个字一下子跳到了我的脑子里,哦,原来“如木浮水”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脉书上说浮脉主病在体表,现在老爸感冒了,不就是病在体表嘛。后来老爸感冒好了,我又试了试脉,果然原来浮脉的感觉没有了。
我妈的脉也很有特点。我给我妈把脉的时候,发现她左右关脉都很有力量,可以明显感觉到指下脉对指头下按的抵抗力。我妈是多年的高血压,我想,这指下的感觉应该就是高血压的直观体验吧。后来我试到类似的脉象时,发现对方都有高血压。
还有一次很难忘的试脉经历。那次是多年前,我一位香港的朋友一家来青,我请他们吃饭,然后逐一给他们把脉。其中朋友的妹妹年龄四十多岁,她右手的尺脉让我很吃惊,因为尺脉按下去之后,发现脉的底部很紧,硬。当时试这个脉的感觉,打个比方吧,就像在河底摸到了一段绷的紧紧的绳子。
我后来摸个很多脉,说实话,像这次这么紧的脉我还一直没能见到。脉书上说紧主寒,尺脉对应着腹部,就是说她腹部寒气很重。那么,寒气很重的话,她肯定会肚子疼。于是,我就说,你肚子有问题,经常会肚子疼。话一出口,这位女士立刻说,对对,我是有这个问题,会肚子疼,疼起来很要命。于是周围的人都用钦佩的眼光来看我,让我感到有一点小得意。
后来作者头疼于28脉如何分辨,有幸碰到一位李老师,让他放下以前学过的28脉的招式,开始学习体会脉。渐渐的,又悟出了一点东西。
五、脉的体悟
把脉的时候,会发现有的人脉很细,很弱,有的人则很脉道充盈。我记得多年前和一帮同行的朋友去崂山玩,在半山的一个亭子里坐着歇息的时候,给各位朋友把脉,就有典型的这样两个脉。一个朋友人长的很苗条,两手的脉试下去让我很吃惊,很细很弱的一条线,要很
仔细的试才能试的到。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河到了枯水期,往日的水流不见了,只有走到河床地下,扒开枯草丛,才能看见还有一条小细流显现出来。另外一位女士,身材丰满匀称,她的脉就有充盈的感觉,像夏天的河流,水很旺盛。
以前就是按照脉书上来套,这是哪种脉,那是哪种脉,然后看它们分别主什么病。既然李老师教我们来体会脉,那么对于这两种脉,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河流的枯荣。人体流动的血液不就是大自然中的河流吗?于是由河流的枯荣一下子就想到了人体血液的枯荣。很显然,脉细小的朋友血虚,脉充盈的朋友血足。血是维持身体机能的主要物质之一,血虚的人会机能不足,显现出虚像,如体力不足,毛发不荣,睡眠不深等等。我把这些症状说给这位朋友听,她基本上都点头称是。相反,血足的人身体机能旺盛,身体健康,体力充足,毛发旺盛,睡眠也不错。等我把这些判断说出来后,也得到了我这位朋友的认可。
把脉的时候,经常会试到一种像气球一样的脉象,一般会出现在左右关脉的位置上。这个比方也许不太恰当。脉是血管嘛,所以试的话,指下应该是窄窄的长条。但是这种脉就不一样了,原本是挺窄的脉好像充了气一样,变得胖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指下血流的感觉不是原来的柔和,而是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很有弹性,或者说有抵抗力。
为什么脉会变成这样的呢?经过思考,我也想“明白”了。上面我们不是用气球打比方了嘛。我们接着用气球来理解。中医里有个概念是“气”,中医讲,气在身体里无处不在,身体的机能就是靠气来推动的。我想,人正常状态下,身体里气的含量应该是不多不少,就像一个气球充的气不多不少,按下去既不会软塌塌的没有抵抗,又不会硬硬的抵抗很强,而是充盈度适中。如果气的运行在体内出现了异常,在某处出现了郁结,就是局部气过多了,那么这个部位压力就会变大,就像气球气多了一样,按下去变硬。
这样一理解,对这种脉就明白了,它说明了身体里面有气的郁结。那么反过来,对于按下去感觉偏弱的脉,想想瘪下去的气球就知道,那就是脉对应的身体部位气不足了,那么这个部位气不足就会造成这
个部位机能衰弱。
这种理解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记得我曾经对关脉抵抗力强的几个人用过四逆散等破解气郁结的药,基本上吃药之后都会有放屁的情况出现,这不就是把郁结的气给排出体外了嘛。
还有脉的浮沉也容易理解。浮脉一般出现在感冒的初期,或皮肤病。这是为什么呢?感冒的初期,中医认为这是外邪在侵袭人体的体表,人体就会派出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体表进行抵抗。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了体表,就会造成体表的“气”大量增加,而体内就会相对空虚。人体有皮肤病的话也是这样,为了抗病,人体会调动防御力量到体表,而体内也变的相对空虚。既然脉是身体的全息反映,那么体表“气”的大量增加,脉的“表”,就是脉接近皮肤的部分就会比平常时候有力,脉的内部就会相对弱。
还用气球打个比方,就是有更多的气被吹到气球表面,使气球膨胀的更大。但是气球里面的气并没有增多,所以气球表层以内的气会相对变少。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气球不会存在,我们这里只是来打个比方。所以浮脉的特点是轻按既得,脉在皮下的浅层,深按反而感觉空。需要说明一点,这个“空”是相对的,就是比正常的时候略显“空”一些,而不是很空。如果很空的话,说明体内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体表的兵力只是假象了,实际上身体已经很虚弱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脉就不能叫浮脉了,而是芤脉了。为了便于识别芤脉,古人给芤脉找了一个形象代言人:葱管。
沉脉与浮脉恰恰相反。当疾病突破人体体表的防线,深入到身体内部的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也不能继续在体表呆着了,而是要撤到体内继续与疾病作战。这个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经过体表的作战,一般消耗都很大,部队减员也很严重。当人体的把防御力量集中在体内时,体表的兵力部署就很少了,脉上的反应就是浮脉没有了,指头要按到接近脉管底部的地方才能试到血流。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这个脉好深啊,这种脉就是沉脉。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01:2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709762559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学脉记: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学脉记: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