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中国菜名)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方》、《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
4.他十一脉灸经》乙本),全面论述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可能为《灵枢 经脉》的祖本。
5.帛书《五十二病方》 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估计原方总数应在300以上。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其他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6.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篇幅较长,原文有近500字,现今可辨认者仅270余字。从现存的残文来看,它主要记载的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还提出要顺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行气。《却谷食气》不仅对研究我国气功导引的源流和发展历史,还是对指导今人进行锻炼,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7.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描绘了44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这44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图中还标明了通过导引可以治疗的某些疾病名称。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8.既知最早的妇产科专书——《胎产书》。本书主要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子及产后处理等内容,包括男女交合孕子的时机,十月孕期胎儿逐月发育的状况;妊娠期饮食起居的宜忌及其对胎儿的影响;产后胞衣的处理和埋藏方法;胎儿生别的选择,认为通过饮食调理和食物选择,可以直接决定胎儿的性别(这是限于当时科学水平所提出的一种看法);求得子嗣的方法,主张夫妻双方同服某种药物来治疗不孕症;还有产后如何搞好母婴荣健等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9.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古医籍 《脉书》、《引书》
10,周秦医学文献特征:a,就医学文献的范围而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学文献的应用,以及养生、术数、房中、医疗制度、医林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曾有过不同形式的文献问世,为后来医学文献的全面展开,开创了道路。b,就文献形成的时期而言,在周代前期及中期,医学文献为数不多,史记亦少,至春秋以后,特别是从战国至秦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古籍著录和出土文物考证,为汉代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医学著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就学术水平而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认识上的深化,二是学术上的理论化。d,就学术流派而论,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多学派并存的特点。e,就学术的发展情势而言,亦显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f,就古医籍的形式而言,反映了从单篇别行到多篇并行的发展趋势。
两汉三国医学文献
10.《针灸甲乙经》作者晋初皇普谧。
11.《汉书 艺文志 方剂 》将医方部分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医经类,《黄帝内经》在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事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经方类,《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卷、《金创瘈疭方》30卷、《夫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禁食》7卷。上经方11家,274卷。
12.道家经典《太平经》一书残缺较多,也是今存有有关道教医学文献的最早著录者。就内容而论,诸如阴阳、五行、天文、历算、驱灾驱邪、守一养神、祝由复文等无不论及。道教《参同契》汉代魏伯阳撰,其内养与炉火之术,对两晋及南北朝期间影响尤大,故后起之作,多不枚举。“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三道”。以上二书,作为道教早期古籍,具有一定代表,其中有关医学之内容,已具有道教的某些特色。作为医学基础理论,在《太平经》中,已
突出对精、气、神的论述,为后来《黄庭经》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而《参同契》之内养与炉火之术,则是继承先秦以来,养生法与黄白术(即丹术)的成就,加以发展而成。另外,道教用以驱邪治病之复文,后来竟发展为有些教派的主要法宝,对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实则为医学领域之异端而矣。
13.存世医籍介绍。《黄帝内经素问》倾向于形成于西汉时期,由当时的医家,根据或利用存世之汉以前的医学文献,通过编辑加工,综合整理,使诸多散在文献合二为一,九卷;《灵柩经》,九卷。《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针道、诊法、治则等全面而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实则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奠基之作,为后来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故后世奉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详记上、中、下三品365药之功效、主治、生长环境等有关内容,提出如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七情,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在药剂方面,有丸、散、水煮、酒渍、膏煎等。在服药时间方面,则根据病情,有先服食、后服食、空复旦复、饱满夜服等不同的服用方法。《本草经》一书,是对汉及汉以前药物治疗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象征着本草学已开始形成,故后世奉之为本草的经典著作。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仅是本草的奠基之作,而且其功效主治,直至今日,仍具有应用余研究价值;《难经》,秦越人撰;《伤寒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金匮要略方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一为《内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论述,亦可谓有论、有说、有理、有法、有方,体现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学理论体系。在辨证方面,对病与病、证与证、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辩证的思想,体现了六经辩证,脏腑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等具体方法。在治疗方面,充分反映了“法”在治疗中的意义与作用,使治疗方法由朴素的感性的方法过渡到理性指导的阶段。对方剂学的发展,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方剂从简单的不稳定的经验方过渡到有方名、有主治、相对稳定的药味(某些方剂并有加减)、有剂量、有治法、有服法、有禁忌等。使方剂这一药物治疗的重要形式,达到了系统的理论化水平。
14.《流沙坠简》,《流沙坠简》之兽医方,是兽医方书源流的考证,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为汉代已有兽医医方书,提供了食物证据。
15.《武威汉代医简》该书所载各科医方30余首,包括杂病、金创、妇人、目病、针刺及膏药、选用药物达100多种。个别方已具有有名方之义,如“白水侯方”,说明医方开始由无名方向有名方之过渡,也说明,医方已有纯经验的基础,向理论化、成熟化发展的趋势。
16.人体经脉漆雕模型 不仅记载经脉分布和走向的早期文献内容,与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之经脉文献,同为研究早期经脉学说的可靠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或者说模型图像,是迄今为止文物发现之最早者,也就是说,至晚在西汉时期已有之,其学术价值尤为可贵。
17.汉代大规模整理《汉书 艺文志》
18.两汉三国时期医学文献的特点:a,理论基础的建立与学术体系的形成;b,一批经典性著作的问世;c,辩证施治的奠基之作;d,方剂的完善与成熟,医方的运用,由来已久;e,一批专科、专病及综合性著作的形成;f,针灸学术的成熟及文献的形成;g,本草学的创立;h,传世医学文献的整理与著录;i,对“房中”与“神仙”学术的重视;j,气象医学的滥觞;k,重视胎教;l,道教医学的初创。
两晋南北朝医学文献
19.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20.寒食散与解散类文献。 寒食散类药物及医方,亦属金丹之类,始于秦汉,盛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医学影响很大,文献亦多,且由于服食者,失于节度,或不得法而中毒身残或死亡者,亦多有之,故又有解散之类(即解救金丹中毒之类)文献问世,此亦反映该时期方士、道教对医学文献方面的影响。
21.《黄帝针灸甲乙经》,本书由晋初皇普谧撰,共12卷,128篇,由《素问》《九卷》《明堂》三书为本。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①弘扬《内经》学术。②合三书内容,打破原篇序,使事类相从,易于寻览。③保留《明堂》基本内容。④形成了针灸学术的经典性专著。
22.《脉经》晋初王叔和撰。共10卷。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该书问世后,迅速受到医家重视。对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原委,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又名《肘后救卒方》,全书3卷,86篇,后经梁 陶弘景整理增补,合并原书为79篇,增补22篇,计101篇,更名为《肘后百一方》。就本书现存的内容而论,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①所取医方,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体现了葛、陶二公以慈悲为怀,体恤民情的风尚。②书中医方有进一步挖掘验证的实用价值。③治伤寒诸方,已突破辛温发汗之法,有辛凉解肌之言。④所具医方,有相当一部分属救急之用,与书名“救卒”之义亦合。⑤陶氏自序中,含“发凡起例”13条,说明书中有关问题。在古医籍中有如此详尽之“凡例”,属于首见。⑥自3卷主治之分类看,具有三因发病之含义,此与仲景三因学说义不尽同。⑦从葛氏取名“百一”之义,及书中别具用符水治
病法,体现了一定的释、道二家宗教色彩。总之,《肘后备急方》对研讨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医方,尤其是单验方,文献价值较大。
23.《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该书内容,主要是治金疮与痈疽两部分。治金疮与痈疽方,皆别有所处,当是晋代医方。此书为今存最早之外科类专著,其医方不仅对研讨南北朝以前痈疽及金疮方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应用价值。
24.《中藏经》,该书原题“汉华佗撰”。首见于宋代。该书似为南北朝时,拾取华佗某些遗论,结合当时有关医论及医方编辑而成,应出于黄冠之手,而后人并有所增补。学术价值:对研讨华佗遗著及南北朝时医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独特的“三焦”之说,与今存《素问》《灵枢》说均不同。
25.道教医籍《黄庭经》,魏晋魏夫人。就道家而论,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吐纳行气的内养方法,是继承了秦汉以来养生导引之说而加以发挥和发展。②恬淡无欲的精神,体现了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③存思、守一的思想,是道教养生修炼的一贯主张。④神学观念,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
26.《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为道家养生修炼之书。
27.书目著录最早的御药方,《隋书 经籍志》著录有《梁武帝所服杂药方》一卷。此为宫廷御用药方之最早见于书目著录者。
28.书目著录最早的御膳方,《太官食经》、《太官食法》为御膳饮食之最早著录者。
29.《隋书 经籍志》著录《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是全元起本,为现知《素问》第一部解本,对以后《素问》注解诸书,颇有启迪。
30.首注《神农本草经》的书籍——《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集注。
32.
33.《黄庭经》的问世,意味着道教医学理论著作的形成。
隋唐五代医学文献
34.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为全面系统地论述病因、病机之佳作。
该书在病因方面,除遵照传统之内、外等病因治病说外,在外因方面,特如伤寒、时行、温病,均突出强调了“毒气”,又在“伤寒令不相染易候”一条,提出“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的论点,为传染病及预防传染病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又如皮肤病有虫寄生、地方性疾病有饮沙水等,均是对病因学的发展。
在病候与病机方面,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学科内容,均分别不同证候加以论述。
在防治方面,因属病源专著,故无方药或针灸等疗法,然则对诸病证所附“养生方导引法”则颇为详尽。保存了服用寒食散中毒的解救法,是今存文献保存此一资料最多和最详尽者,对研究寒食散和解救法有重大学术价值。
35.医药机构及医学教育、考试制度。专业及时间:体疗七年成,疮肿少小五年成,耳目口齿四年成,角法三年成。学习的著作:针生习业,《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兼习流注偃侧等图、《赤乌神针》等经。业成者,试《素问》四条,《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各两条。按摩博士二人,掌按摩也(六禽之戏)。
36.《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作注,是今存早期对《黄帝内经》进行讯解的著作之一。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明堂》。
37.《千金方》与《千金翼方》,均为孙思邈撰。
38.《新修本草》唐代苏敬等撰,为唐代官修本草,为首次由官方组织编修之本草,且又是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对国内外影响极大。
39.《仙授理伤续断方》,蔺道人,现存第一部伤科专书。
40.唐宋明清针灸及本草发展成就:
宋金元医学文献
41、著录数目种类:《宋史、艺文志》著录医术,《崇文总目》著录医书,《逐初堂目录》著录医书,《郡斋读书志》著录医书,《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医书,《通志、艺文略》著录医书
42、《医心方》为日本.丹波康赖于永观二年(984年)
43、《幼幼新书》宋代刘昉
44、基础理论类文献:
A、解剖类:a、《欧希范五脏图》,宋代,吴简编。史实: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腔,宜州推官吴简(一作灵简)与医生和画工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器官,并由画工宋景描述绘成图,这便是《欧希范五脏图》b,《存真图》,宋,杨介,史实: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由医家杨介和画工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被宋廷处决剖夸刀的反叛者的胸腹内脏绘制而成的解剖图谱。
B、理论综合类文献:a,《圣济经》宋徽宗赵佶
45、伤寒类文献:A,金代伤寒类文献: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部全文注解《伤寒论》的。
综合性伤寒文献: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20卷本,至南宋王作肃增补增注,加以编辑。
郭雍《伤寒补亡论》
C,诊断类文献:a,崔嘉彦《脉诀》b,刘开《脉诀》,施发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这些脉象图并不是对脉象的客观描述,而是根据脉学文献的描述和他本人的体会通过想象而绘制出来的,因而有较强的主观想象性。c,《敖氏伤寒金镜录》,元代敖氏原撰,杜本增订。该书是舌诊类文献,是最早的舌诊专著
D,针灸类文献:a,《针灸资生经》宋代王执中编。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代王惟一,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原书为3卷,该书详列经脉及腧穴图像,(基本上确立了腧穴归经的十四经系统,并且使穴位进一步规范化;阐述了各穴位的针刺深度及其主治病证;躯干以头部、面部、肩部等部位分区排列,四肢仍以十二经次序排列)。该书由宋政府放于相国寺内,将全书雕刻成4块石刻,并以石刻为壁,建成“针灸石壁堂”,与之配套的还有王惟一设计铸制的两具针灸铜人,作为针灸教学和医生考试的立体直观教具。
b,《十四经发挥》元代滑涛编于至正元年(1341)
E,本草文献:a,《开宝新详定本草》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宋代首次官修本草,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开宝本草》的编撰刊印正处于医学书籍从手工传抄向半刻印刷的转折时期,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他改为黑子(阳文)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书,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而《开宝本草》编撰者根据文献资料所在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的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 b,《嘉祐补助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掌禹锡为主,嘉佑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做早承担的就是校正《开宝本草》。总叙中又列凡例十五条,详述本次整理时对有关内容的处理原则。意义:不仅有很大发展与改进,而且其采“经史百家”有关内容,为此后编修本草,首辟新径,其编撰方法之发凡起例,以为后世所仿效。
掌禹锡等把自己从历代文献中摘录补入该书的内容称为“新补”,把民间采集到的新药物标为“新定”,在注文部分,由掌禹锡等自家注说的内容则冠之以“臣禹锡等谨按”。
c,《图经本草》宋代苏颂为主。仿唐代之例,这是继唐代之后又一次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规模浩大的药物普查。20卷,载药物780种,并在635种药名之下绘制了933幅药画,这是我国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图谱。 d,《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陈承。鉴于《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分别刊印,造成了“传者不博,而学者不兼有”的弊病,把两书合二为一,使正文、药图,图经合为一体,并且加上了古今论说和自己的注说。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编,唐慎微是一位临床医家,他诊病常不取报酬,只求名方秘录,因此积累了大量关于方药的资料。 此书的突出特点:广泛收集了众多宋及宋以前的本草、方书、经、史、方志、诗赋、笔记、佛书、道书等247种关于药物的内容,分散列举于每味药物之下。 此书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学著作,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f,《大观本草》唐慎微下令校正。 g,《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宋徽宗下令医官曹孝忠领衔校勘。 h,《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张存惠将《本草衍义》拆散,逐条补入《政和本草》之中。 I,《本草衍义》宋代寇宗奭,寇氏鉴于《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两书排列和释义等方面的疏误。 j,《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王继先领衔,以《大观本草》为底本,进行整理校勘,是南宋唯一的也是宋代最后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 k,《神农本草经》研究著作:南宋已经出现了现知的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辑本——《本草正经》 l,食疗类本草著作:《饮膳正要》忽思慧。
E,方书类医学文献:a,官修:(《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敕令王怀隐等人集体编纂)(《神医普救方》又称《雍熙神医普救方》是北宋初继《太平圣惠方》后又一次方剂大荟萃。该书由贾黄中领衔编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称《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官方制剂手册)(《圣济总录》又称《政和圣济总录》,是北宋末年宋徽宗诏令、由政府组织医家、历时7年、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用药编成的又一部方书巨著) b,私撰方
书:(《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本事方》,宋代许叔微)(《鸡峰普济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济生方》宋代严用和,此书强调先天之本的肾(命门)和后天之本的脾的作用,故临证诊治常脾肾并重,在补气调脾的同时,又提出
“布匹不如补肾”之说。好用温补药物。这一认识对明代温补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仁斋直指方论》宋代杨士瀛)(《永类铃方》元代仲南)(《世医得效方》元代危亦林。在骨科方面的突出成就:首次记载了脊椎骨折,并发明了悬吊式复位方法及外固定法,研制“草乌散”用作全身麻醉剂,使药物麻醉法有了新的进步。
F,临床各科:a,内科(《十药神书》元代葛乾孙。是一部治疗疲劳的专书,提出了代表肺痨基本治法的十首方药: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沉香化气丸、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大致可分为四类,而益气养阴的法则是贯穿10方的总原则:止血剂,化痰镇咳剂,清虚热剂,补虚剂 b,外科文献:(《外科新书》宋代伍起予)(《集验背疽方》宋代李迅)(《外科精要》宋代陈自明)(《外科精义》元代齐德之) d,妇科:(《十产论》宋代杨子健)(《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代朱端章)(《女科百问》宋代齐仲甫)(《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妇人良方》宋代陈自明)(《女科万金方》宋代薛辛) e,儿科:《小儿药证直决》宋代钱乙
G,养生类:《养老奉亲书》宋代陈直
H:丛书的编纂:《济生拔萃》元代杜思敬
I:法医文献:a,《折狱龟鉴》南宋郑克 b,《洗冤录》又名《宋提刑洗冤录集》南宋,宋慈。其主要成就:尸斑的发现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及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条件,勒死的特征及与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伤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 后来相继出版了《平冤录》《无冤录》《洗冤捷录》《洗冤法录》 c,《无冤录》元代王与
45医学文献整理概况
A官修:a,针灸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b,宋代校正医书局:校正书名,第一次汉代刘向,第二次对医书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管理《嘉祐本草》 c,《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方》《伤寒论》
46,金元四家文献
A:刘完素,河间学派,著述《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运气要旨论》《素问药注》《三消论》《保童秘要》《图解素问要旨论》《治病心印》《十八剂》《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苏文病机气宜保命集》
【B、张元素,易水学派,《珍珠囊》《医学启源》《洁古本草》《洁古家珍》《药注难经》《洁古注叔和脉诀》《洁古云岐针法》《产育保生法》《脏腑标本药式》】
C、张从正,戴人学派,《儒门亲事》《十形三疗》《治病百法》《三复指迷》《治法心要》《三法六门》《世传方》
D、朱震亨,丹溪学派,《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丹溪本草》《伤寒发挥》《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外科精要发挥》《产宝百问》《丹溪活幼心访》《治痘要法》《丹溪心法》《胎产秘书》《平治会萃》
E、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论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辩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
明代医学文献
48,、医学文献种类分布概况:A,《黄帝内经》类:a,《内经》全文注解:(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9卷,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二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将《素问》王冰次注24卷本及《灵枢》宋传12卷本,重新调整为12卷本;第二,参考别书,特别是《素问》新校正提供的文献资料,进行了部分文字的校勘;第三,在《素问》注文中,汲取了较多的王冰注,均系暗引,另有一定发挥新义处;对《灵枢经》的注释,为今存全文注释之最早注本,且不乏创见,故对后人注《灵枢》者,影响尤大;第四,每篇有释题;第五,每段之后,有字、词释音或释义) b,《素问》全文注释,明代《素问吴注》 c类编全文注解:(张景岳把《内经》重新分类,再予合编,成《类经》)(阴秉阳《内经类考》、孙应奎《内经类钞》、佚名氏《内经类旨》等 d,类编摘要注解:分两类,第一类为《素问》摘要类编。首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第二类为《素问》《灵枢》二书之合并摘要类编注解者,首有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 B、《难经》类:徐大椿《难经经释》
49、《伤寒论》《金匮》类古籍整理研究:A:《伤寒论》类文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宋臣林亿等校定之《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本,在元明期间未见有刊本,再国内流传不广,但是在日本则有多种复刻本,直到辛亥革命后。而金代成无己注本,流传较广,故明代,对《伤寒论》一书的文献整理或研究。第二,成注本与宋臣林亿等校订本,亦颇有同,该书原署为
“汉长沙守张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故明代《伤寒论》整理研究类文献,少有完本,大都有所删削或重新编次。第三,明代伤寒类文献颇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著作,沿袭宋元金人之路,是对广义伤寒之论述。 a,原文注释:独本: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 b,集注本:明代张遂臣《张卿子论伤寒》,全书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基础上,删去卷前运气绘图内容,另加已注及采摘别家注释编辑而成。【两个派别:1、张璐,沈明德追随“错简重订”派;2、维护旧论派:张锡钧、张志聪(前塘医派)】 b增广注释:明代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 c以类证方论:明代林澜《伤寒折衷》李士材《伤寒括要》 d以方类证: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 B《金匮要略方论》类文献:元末明初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以宋代传本原文加以全文注解
50伤寒温病类文献:A伤寒病文献:明代陶华《伤寒六书》
51本草类文献:A综合本草类:a《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刘文泰奉敕修,明孝宗下诏太医院编修一部新药典,是明代唯一的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中药图谱 b李时珍《本草纲目》
52方剂类文献:A方剂分类性著作: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新八方阵”与“古八方阵”。八阵之名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其“新八方阵”并有“新八方略”,“古八方阵”并有“附古方条序”
B方剂考释类著作:明代吴昆《医方考》
53综合性文献: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李梴《医学入门》、龚延贤《万病回春》
56临床各科文献:A综合性: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张洁《仁术便览》、刘纯《玉机微义》 B内科类文献:明代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及《杂病证治方论》 C外科类文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准绳》《疡医准绳》、陈实功《外科正宗》是明代外科学发展水平的代表作 D妇产科文献:明代万全《万氏女科》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武之望《济阴纲目》(是在《女科证治准绳》基础上修订而成)
57针灸推拿类文献:A针灸综合性: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吴昆《针方六集》
58兽医类文献:明代喻仁、喻杰《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是影响最大的一本兽医著作,杨时乔《马书》,陈仁锡《马经》、佚名氏《马经》
清代医学文献
61伤寒温病类文献:A伤寒类:陈尧道《伤寒辩证》、张璐《伤寒续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车宗辂、胡宪丰同述《伤寒第一书》、吴坤安《伤寒指掌》、杨璇《伤寒瘟疫条辨》 B温热病类:叶天士《温热论》、吴塘《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雷丰《时病论》、陆子贤《六因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雪《湿热病篇》、华岳《急救霍乱方》叶霖《伏气解》吴坤安《感证宝筏》
62本草方剂类文献:A 本草类:啊a《神农本草经》类:①辑复本,明代卢复及清代孙星衍、顾观光,均有辑本。②注释本:明代滕弘《神农本草会通》,缪希雍《本草经疏》及清代张志聪《本草崇源》原题也贵《本草经解要》、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邹澍《本经疏证》、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b综合类本草之新发展:(补遗类本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备用简要类本草:如清汪昂《本草备要》》(《阐发义理类本草: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张志聪《本草崇源》 B方剂类文献:a方剂分类性著作:王子接《伤寒古方通》是以《伤寒论》为主,分为和剂、寒剂、温剂、汗剂、吐剂、下剂6类 b方剂学初创类:汪昂《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
C方剂学定名之作:清末民初卢朋《方剂学讲义》
63综合性医学文献:临床各科综合医书:张璐《张氏医通》陈士铎《石室秘录》佩琴《类证治载》、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64临床各科文献:A外科类文献:祁坤《外科大成》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邹岳《外科真诠》 B骨伤科:高锦庭《伤科心得集》 C妇产科:亟斋居士《达生篇》倪枝维《产宝》阎纯玺《胎产心法》唐千顷《大生要旨》方允淳《产嗣编》吴云间《都春堂熊罴梦》包诚《广生编》佚名氏《螽斯集》
65护理学文献之滥觞:钱襄《侍疾要语》
66中西汇通类医学文献:A中西汇通类:王宏翰《医学原始》为现存最早的含西学内容之医学著作,其特点:第一,在脏腑形态及生理方面,多掺入西医学内容;第二,倡“四元行论”,该书从高一志《格致书》说,以火土气水为四元行;第三,崇信“上帝”的客观唯心主义
67医学文献整理概况:A《黄帝内经》类:a《内经》全文注释》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9卷《灵枢经集注》9卷。高世栻《素问直解》《灵枢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13卷《灵枢悬解》9卷。 b《素问》全文注释:张琦《素问释义》10卷 c类编摘要注解: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冯兆张《内经纂要》顾靖远《素灵摘要》薛雪《医经原旨》陈修园《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d文句训校:摘取《素问》《灵枢》,胡澍《素问校义》余樾《读素问余录》张文虎《舒艺室素问随笔》孙诒让《札迻。素问王冰注校》于鬯《香草续校书。素问》沈祖绵《读素问臆断》顾观光《素问校勘记》及《灵枢校勘记》 B《伤寒论》类文献: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沈金鳌《伤寒论纲目》钱潢《伤寒溯源集》柯琴《伤寒来苏集》吴人驹《医宗承启》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徐大椿《伤寒论类方》王子接伤寒古方通》是方剂分类的著作
68论述:唐宋明清针灸及本草发展成就
A唐:本草文献的新发展:除了诸多官修本草之外,私人撰著之本草文献,具有一定特色者,主要有一下几种①药物采集类文献②药物采集类文献③药物异名类文献④外来药物类文献⑤地区性药物文献⑥食药类药物文献 针灸文献的新发展:①对旧《明堂》的整理研究②经脉腧穴流注系统的进一步完善③经脉腧穴图的发展,继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腧穴偃侧人图形之后,在隋唐时期诸多经脉图经类文献,已不满足于偃侧人图的要求,相继代之以十二脉图
B宋:宋代自立国之初,医药事业,由于受到皇家的重视,便开始组织人员,编写医药书籍,而且一直持续到北宋末期。本草方面:《开宝新详定本草》《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针灸学术的新发展:第一,腧穴归经的十四经系统的形成,第二,腧穴定位的规范化,第三,针灸子午流注法的形成。
C明:本草学新成就,主要表现:第一,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的撰修;第二,大型本草书《本草纲目》的著成;第三,其他 如对《神农本草经》之辑佚与注释,本草理论性著作,本草专题性著作及多科专著等,均超过了前代。
针灸学的新成就:第一,“子午注流”与“灵龟八法”的继承与发扬;第二,针刺手法之专论;第三,针灸文献之汇集;第四,针灸学科自身若干专题性著作问世
D清:本草方面的新成就:①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为之补遗,是本草品味增至2800余种。为我国历史上本草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②备用型本草。清代的汪昂《本草备要》及后来的吴仪洛《本草从新》之修订本,为临床备用本草,提供了佳本,对后世影响较大。③其他如对《神农本草经》之辑佚与注释,本草理论性著作,本草专题性著作及多科专著等,均超过前期。 针灸学方面:继承和发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汇集整理针灸文献等方面。
本文发布于:2023-12-30 01:2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70929130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