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

更新时间:2023-12-29 23:19:2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巧克力女孩)

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

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

二级指标

发展水平

指标描述

3星级

1.1.1接入区域教育城域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水平和存储空间,学4星级 5星级

一级指标

1.1移动物联校园网

校网络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网IP地址,接入带宽不低于1G,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50M;

1.1.2无线网络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

1.1.3利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建设物联校园。

1.2.1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及第三方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

1.2.2多媒体设备和即时反馈系统的教室配备率达100%;

1.2.3为教师配备移动教学智能终1.1.1全面实现;

1.1.2局部展开;

1.1.3零星或未展开。

1.1.1全面实现;

1.1.2大面积展开;

1.1.3局部展开。

1.1.1、1.1.2全面实现;

1.1.3大面积展开。

1.2.1、1.2.2、1.2.1、1.2.2、1.2.1、1.2.2、1.2.3、1.2.4全面实现;

1.2.5、1.2.6零星或未展开。

1.2.3、1.2.4全面实现;

1.2.5规模化展开;1.2.6局部展开。

1.2.3、1.2.4全面实现;

1.2.5实现自带设备(BYOD)模式,大面积展开;

1.2.6规模化展开。

一、智1.2慧学智慧习环教室

端,教师数与教师使用移动教学终端比例不低于1:1;

1.2.4提供学情分析及教学改进服务,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补救等问题,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及评价体系;

1.2.5为学生配备平板电脑或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学习终端;

1.2.6 配备录播系统等教学行为记录与分析系统,实现教学行为实时记录和远程互动。

1.3创新实验室/泛在学习中心

1.3.1对学科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各类教学功能场室实行升级改造,配备可交互智能设备设施,实现无线覆盖;

1.3.2建成面向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宇宙探索、智慧阅读、艺术创作等创新实验室;

1.3.3建成面向跨学科学习的泛在1.3.1全面实现;

1.3.2自然和人文学科各1间;

1.3.3开。

未展1.3.1全面实现;

1.3.2科学、艺术、数学、人文等各1间;

1.3.3泛在学习中心1个。

1.3.1全面实现;

1.3.2规模化展开; 1.3.3校内1个以上,校外合作学习中心1个以上。

学习中心。

1.4.1支持区域统一的认证方式实行上网认证;

1.4.2配备安全网关、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上网行为审计系统等,对师生的网站访问情况实行控制与审计;

1.4智能安防校园

1.4.3安防系统实现对校园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电子巡更、电子监考、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等功能;

1.4.4部署各类安防系统,包括消防报警系统、紧急广播与疏散系统、视频智能识别系统、应急(紧急)定位求助系统和其他特殊类型安防子系统等。

2.1.1通过“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学生的开通率达100%,并鼓励家长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2.1.2各类信息化平台和资源融入教师、学生、家长个人空间;

2.1.3教师个人空间融入数字化教1.4.1、1.4.2全面实现;

1.4.3、1.4.4未展开。

1.4.1、1.4.2全面实现;

1.4.3、1.4.4局部/零星展开。

1.4.1、1.4.2、1.4.3、1.4.4全面实现。

二、知识共享服务体系

2.1教学活动,利用行为分析系统实施网络精准教学,使用远程教学系统展开学习远程互动教学,通过视频直播、远空间

程互动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

2.1.4学生个人空间融入学生远程智慧化学习平台,支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提供课程选修、在线学习、学习分析、资源推送、协作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

学平台,教师可使用对应资源展开2.1.1、2.1.2全面实现;

2.1.3、2.1.4局部实现。

2.1.1、2.1.2全面实现;

2.1.3、2.1.4大面积实现。

2.1.1、2.1.2、2.1.3、2.1.4全面实现。

2.2.1学校通过省、市教育资源云或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

2.2.2 内容涵盖学校全学科、全学段,实现所有学科都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课程资源,满足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需要;

2.2.3支持学校自动汇聚校本数字知识资产,引进或自建在线课程、生成性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校本知识库;

2.2.4建有校本特色课程,并通过共享或购买形成特色课程库,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2.3.1基于实体学校、班级、教研组,建有在线学习社群、教研社群、家校互动社群;

2.3.1全面实现;

开;

2.3.3化。

制度2.3.1全面实现;

2.3.2规模化展开,形成2个以上特色社群;

2.3.3形成自觉行为。

2.3.1全面实现;

2.3.2大面积展开,形成5个以上特色社群;

2.3.3形成社群文化。

2.2.1全面实现;2.2.2、2.2.3局部展开;

2.2.4零星展开/未展开。

2.2.1全面实现;

2.2.2、2.2.3规模化展开;

2.2.4局部展开。

2.2.1、2.2.2、2.2.3全面实现;

2.2.4很多于10门课程。

2.2数字教育资源服务

2.3协作学习社群

2.3.2 基于项目、任务和师生兴趣引入外部专家资源,组建跨越实体组织的在线学习社群、教研社群、项目社群等;

2.3.3社群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有序运行。

3.1.1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实行数字化管理和数据收集,使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实现教情、学情的即时精准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3.1.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展开智慧等,打破实体组织和物理空间局限,2.3.2局部展3.1.1全面实现;

3.1.2、3.1.3局部实验;

3.1.4零星展3.1.1全面实现;

3.1.2、3.1.3规模化展开;

3.1.4局部展开。

3.1.1、3.1.2全面实现;

3.1.3大面积展开;

3.1.4规模化展开。

三、智慧应用

3.1课后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的混智慧合式学习,探索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

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可视化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3.1.3基于创新实验室或泛在学习中心,展开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STEAM/STEM、基于设计的学习等创造性学习;

3.1.4基于支持O2O模式的在线学习系统和智能学习终端展开泛在学教学,将课堂延展为课前、课中、习和知识建构式学习等,构建自主、开/未展开。

习、体验式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开放学习。

3.2.1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使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行为记录、分析和诊断,展开反思性教研;

3.2.1全面实现;3.2.2、3.2.3局部展开,形成1个特色教学社群。

3.2.2展开教师专业水平诊断、分3.2.1全面实现;

3.2.2、3.2.3规模化展开,形成2个以上特色教研社群。

3.2.1、3.2.2、3.2.3、全面实现,形成4个以上特色教研社群。

3.2析,为教师提供差异化、按需的专智慧业培训和指引,展开主题化、系列教研

化、课题化、项目化的发展性和精准性教研;

3.2.3基于知识管理的教研协作系统和协作教研社群,促动教师群体成长。

3.3.1利用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或基于智慧校园平台的管理模块系统,建立实名制管理网络空间,实现教育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

3.3.2各网络空间和应用系统互联3.3.1全面实3.3.1全面实现;

3.3.2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3.3.3零星/未展开。

现;3.3.2管理和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3.3.3局部展开,决策应用3个以上。

3.3.1、3.3.2全面实现;

3.3.3规模化展开,大数据决策应用5个以上。

3.3互通,与省、市区平台实现数据共教育享及服务互联互通,提供统一的电治理

子身份,支持多平台、多终端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

3.3.3建有或使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动态分析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实现科学决策。

3.4.1展开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采用“共性+个性”的模式,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实行评价内容、方式的定制服务;

3.4智慧3.4.2利用交互技术、传感器、移动评价

终端等实现教与学过程行为的“伴随式”数据收集;

3.4.3基于数据提供可视化的评价信息服务,实现多维度的学业成绩3.4.1、3.4.2、3.4.1、3.4.2、3.4.1、3.4.2、3.4.3规模化展开;

3.4.4零星/未展开。

3.4.3大面积展开;

3.4.4局部展开。

3.4.3全面实现;

3.4.4大面积展开。

分析,以清晰、直观的图表显示统计结果;

3.4.4支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体系,建立相对应的评价量规和监测体系。

3.5.1通过专用APP和微信注重两种模式实现智能手机免费接收信息,实现家校互通;

3.5.1全面实现;3.5.2 规模化展开;

3.5.3局部展开。

3.5智慧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服务

会实践等;

社群,拓展教育渠道,实现社会共育、家校共治。

3.5.2利用新媒体,发布学校展开的3.5.1、3.5.2全面实现;

3.5.3大面积展开。

3.5.1、3.5.2、3.5.3全面实现。

3.5.3开设家长学校,利用家校协同4.1.1安全、合法、自律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

4.1.2信息技术应用熟练;

4.1.3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学习空4.1.1、4.1.2、4.1.1、4.1.2、4.1.3全面实现;

4.1.6、局部/零星展开。

4.1.3、4.1.4全面实现;大面积展开。

4.1.1、4.1.2、4.1.3、4.1.4、4.1.5、4.1.6全面实现;。

四、智4.1慧人学生才培发展

间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4.1.4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全过程动态评价,构建个人知识水平图谱,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4.1.5自觉、主动应用互联网和智能工具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1.6利用智能工具、协作社群和创新实验室等实行创造性学习。

4.2.1安全、合法、自律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

4.2.2信息技术应用熟练,教师熟练利用信息化备课支撑平台和资源平4.1.4、4.1.5、4.1.5、4.1.64.2.1、4.2.2、4.2.3、4.2.4全面实现;

4.2.5、4.2.6局部展开。

4.2.1、4.2.2、4.2.3、4.2.4全面实现;

4.2.5、4.2.6规模化展开。

4.2.1、4.2.2、4.2.3、4.2.6全面实现;

4.2.5、4.2.6大面积展开。

4.2台实行电子备课和协同备课;

教师4.2.3应用即时反馈系统或教学行发展

为数据,注重教与学过程性数据的采集、汇聚、整理、分析,实行学生个性化和群体发展的诊断、分析以及精准推送相匹配的拓展资源,实施精准化、个性化教学;

4.2.4利用互动教研服务、教师培训

服务和协作社群,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家和同行互动,促动自身专业成长;

4.2.5应用智能移动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课堂;

4.2.6基于创新实验室或泛在学习中心,设计、实施和使用多元化评价,展开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等。

5.1.1、5.1.2承担市级以5.1.1组织或承担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改革项目或科研课题;

5.1.2参与高校、政府、信息化企业参与者包括各学科教学骨干;

5.1.1、5.1.2承担市级以题2项以上,大面积参与;

5.1.3大面积展开,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

5.1.4有2个以上教学创新团队。

5.2.1全面实现;

5.2.2承担市级以上成果推广活动5次以上,成果推广学校5所以上;

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3门/套以上;

5.2.4每学期每学科承担教学示范活结对帮扶学5.2.1全面实现;

5.2.2省内成果推广学校10所以上;

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5门/套以上;

5.2.4成为县(市、区)培训基地,结对帮扶学校5所以上。

5.1.1、5.1.2承担项目或课题2项以上,全面展开信息化教学创新校本研究;

5.1.3全面实现,成果在省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

5.1.4有4个以上教学创新团队。

上项目1项,上项目或课合作的前沿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

5.15.1.3局部展特色5.1.3在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开,成果在县项目

管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创新,形成改革创新成果;

5.1.4培育形成教学应用创新团队。

(区、市)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

5.1.4有1个教学创新团队。

五、特色创新

5.2.1创新成果在校内广泛应用;

5.2.2创新成果得到市级以上行政和相关部门认可并推广,在校外有示范辐射;

5.2创新5.2.3校本特色生成性资源、特色在推广

线课程及独立开发的特色应用系统或工具在县(市、区)以上共享;

5.2.4承担县(市、区)范围内培训和教学改革示范。

5.2.1全面实现;

5.2.2承担市级以上成果推广活动3次以上,成果推广学校3所以上;

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各1门/套;

5.2.4每学期每学科承担教学示范活结对帮扶学动3次以上,动5次以上,校3所以上。 校5所以上。

6.1.1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实行整体规划;

6.1.2成立以一把手领导为组长的6.1领导与决策机制

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

6.1.3由校级领导担任CIO,负责智慧校园建设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协调,对智慧校园实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6.1.4明确智慧校园建设的职能部门、协调部门,对智慧校园实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6.2.1学校设立智慧校园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引入教育心理、6.1.1、6.1.2、6.1.1、6.1.2、6.1.1、6.1.2、6.1.3、6.1.4全面实现

6.1.3、6.1.4全面实现

6.1.3、6.1.4全面实现

六、可持续发展机制

6.2专业服务机制

学科教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

6.2.2协同创新中心融合本校创新应用教师团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应用和评估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

6.3.1建立应用激励机制,通过专业6.2.1、6.2.2全面实现

6.2.1、6.2.2全面实现

6.2.1、6.2.2全面实现

6.3创新激励机制

培训、项目平台、评优评先、奖教奖学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创新;

6.3.2建立创新推广和示范辐射的保障机制。

6.4.1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运维的经费;

6.4.2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6.4.3规范BYOD(自带设备)、社会资金、智慧校园专项资金、第三方资源与服务的准入、管理和使用;

6.4.4健全智慧校园网络和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做到责任到人、制度到位。

6.4.1、6.4.2、6.4.1、6.4.2、6.4.1、6.4.2、6.4.3、6.4.4全面实现

6.4.3、6.4.4全面实现

6.4.3、6.4.4全面实现

6.3.1、6.3.2全面实现

6.3.1、6.3.2全面实现

6.3.1、6.3.2全面实现

6.4投入与安全保障

备注:

1.零星展开:学校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个别班级、教师、学生自发性地展开相关活动。

2.局部展开:学校有组织地展开,但局限在个别的年级、班级、教师、学科或社团。

3.规模化展开:学校有组织地展开,每个年级很多于2个班,或者班级数超过学校总班级数的1/3。

4.大面积参与:学校有组织地展开,参与的教师数和学生数很多于全校师生总数的60%。

5.全面实现:学校有组织地展开,涉及到全部班级、全部学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

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23:1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63169130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pdf

标签:学习   展开   教学   实现   教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