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

更新时间:2023-12-29 21:31:5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寻找的近义词)

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

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

1、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果晋楚以后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后来,晋国因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晋楚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履行诺言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是: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3、请君入瓮: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新唐书·周兴传》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

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旳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旳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旳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旳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4、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成语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草木皆兵: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成语故事】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6、南辕北辙: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成语故事】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离楚国越远了!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7、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成语故事】

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8、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

【成语故事】

齐国的威王即位以后,起初只知道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一些大臣虽然反对齐威王的行为,但又不敢直接说出来。后来,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去见威王,对威王说:“大王喜欢猜谜语,我有个谜语想请大王猜一猜。”齐威王说:“好,你说出来听听。”淳于髡说:“有一个大鸟飞进我们的国家,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它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齐威王哈哈一笑,“你这不是说我嘛!告诉你吧,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要鸣就一鸣惊人!”后来,齐威王迅速采取治理国家的措施,使齐国的力量很快强大起来。

9、一字千金: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 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10、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成语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 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11、退避三舍: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果晋楚以后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后来,晋国因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晋楚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履行

诺言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2、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出处:《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成语故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3、约法三章: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公子州吁,促使他固执放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大夫石腊劝告卫庄公不要把州吁培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的人。庄公死后,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做国君,因为性情残暴,被石腊用计杀害。

14、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 处:战国·楚·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15、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16、侯门似海: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邃。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出处: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成语故事】唐朝秀才崔郊与他姑母家的婢女相恋,感情很深,后来她被卖给连帅,两人不得相见。一天,崔郊与她在路上相遇而不能交谈。崔郊感慨万分,就写下一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7、绝长补短: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出处:战国 . 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18、翻然改图:比喻很快转变过来。另作打算。比喻很快转变过来。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病死,他的大臣雍闿投降吴国,吴国派他担任永昌太守,他走马上任。永昌郡守将吕凯忠于蜀国,不肯放雍闿进城,特地给雍闿回了一封文书,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将会有所作为的,再大的官都可以做。

19、飞沙走石:意思是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御史陆胤因力保太子孙和而得罪孙权,被捕入狱,后经人保举为西陵督,中书丞华罦上书推荐说:“陆胤天资聪颖,很有才干,在苍梧南海当地方官时,治理那里的飞沙走石有功,老百姓受益匪浅,而他自己却十分廉洁。”

20、飞鸿印雪:意思是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1、业精于勤: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韩愈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吏。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皇帝和大臣,被贬职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县令。多年后遇赦回京担任国子监博士,他对学生们说:“学业的精深决定于勤奋,懈怠就会荒废;事业的成功在于独立思考,随波逐流就要失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生开诚布公地问:“老师,您名满天下,学业精深但并没有受到重用,你做国子监博士人微权轻,过着清苦的生活。业精了,行成了,又有什么意思呢?”韩愈直言不讳地说:“读书、做事只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升官发财吗?司马迁是个学富五车的人,他受酷刑仍坚持完成著作《史记》;屈原被流亡直到自沉汩罗江,还关心着楚国兴亡。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却从不停止学习和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

22、甜言蜜语:意思是为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

听的话。

出处:《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

【成语故事】

魏国人张仪劝韩王归顺秦国,他开诚布公地对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民不聊生,士卒三十万不到,秦国军队有百万,以这样的阵势来攻,韩国将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那些君臣诸侯听从别人的甜言蜜语,结党营私,目光短浅,没有比这种做法更贻误国君了。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韩国将被分割,若臣事秦国,便安如磐石。所以大王就是帮助秦国,秦国希望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强,而是因为地势。假如大王能臣事秦国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攻打楚国得到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灾祸,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韩王听从张仪的策略。后来秦惠王赏了张仪五个都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23、众志成城:指万众一心,一起面对困难。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周景王想打一口大钟以享受前所未有的乐声。单穆公开诚布公地劝道:“大钟敲起来震耳欲聋,哪里还有美感呢?再说造大钟劳民伤财,加重百姓的负担。苛政猛于虎,得罪老百姓就危险了!请大王三思而行!”周景王希望司乐官州鸠支持,州鸠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音乐的声音有大小、轻重之分,超过界限,金石丝竹的声音就不和谐。以音乐的标淮来衡量铸大钟是错误的,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来衡量就更不合适。”周景王却一意孤行。第二年大钟造成了,乐人夸大钟的声音很好听。周景王得意忘形地对州鸠说:“大钟的声音很和谐啊!”州鸠实事求是地答道:“陛下,您错了,老百姓都拥护,才叫和谐。现在国家花费巨资老百姓怨声载道,能算和谐吗?任何事百姓赞成就成功;百姓反对就失败。这叫做‘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两年后周景王死了,老百姓都说这是他违背民意而受到的惩罚。

24、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成语故事】

隋朝末年,李渊奉旨镇压起义军,李世民那时十八岁便参加作战。李渊虽是隋朝的官,但并非亲信,隋炀帝杨广还派人监视他。李世民开诚布公地劝父亲:“现今盗贼无处不在,您能讨得尽吗?讨不尽还是有罪的。”李世民怂恿父亲起兵。李渊终于在太原起兵,立国号为唐,从镇压起义军转而利用起义军。隋炀帝这时已被宇文化及等谋杀。从此唐军展开了统一中国的战争。李世民手下都是出身低微的人,像尉迟敬德(铁匠)、秦叔宝(小吏)、张亮(农民),有的是教授生徒的儒生,也有赫赫有名的文士,还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李世民和这些人出生人死,身经百战。李世民曾说,这些人跟随我奋不顾身地打仗,非常艰苦,逃出万死,而遇一生。“万死一生”就是后人把此话演化成的成语。

25、贪财好色:贪图私利,喜好女色。

出处:《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9年,项羽和刘邦分别在吴县和沛县起义。刘邦西行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刘邦以前做小官吏的时候贪恋女色,常常喝得醉生梦死。打败秦军后,樊哙、张良劝他眼光放远一些,他封存了秦宫中的宝物,废除秦朝的刑法,率军返回霸上。项羽率领军队西来,刘邦早有防备闭了关门。项羽听说沛公平定关中大为恼怒,派人攻破函谷关,长驱直人,到达鸿门沛公没有拜见项羽。沛公部下曹无伤讨好项羽,派人传话给项羽:“沛公要做关中王,宫中的财物被他据为己有。”项羽气得怒发冲冠。范增鼓励项羽攻打沛公,他说:“沛公不仅是要在关中为王,沛公曾贪财好色,现在应有尽有,但他不掠取财物,不亲近美女,是胸怀大志!趁他尚未根深蒂固的时侯攻击他。”项羽犒劳士卒,谁备与沛公决一死战。

26、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定公举行仪式欢迎邾隐公,赫赫有名的子贡也被邀请参加。仪式开始后邾隐公手拿玉器高高举起,他态度傲慢。鲁定公接受玉器的时侯无精打采,大家看到两位君王的神情都目瞪口呆。子贡开诚布公地说:“诸侯相见手执玉器是周朝开始的礼节,礼是生死存亡的主体,今天诸侯会见违背礼仪,邾隐公是骄傲;鲁定公是衰颓,骄傲引起动乱,衰颓表示疾病,我看这两位国君都快要死了。眼下是元月,在一年之初诸侯朝见,又不顾规定的礼仪,说明他们心中已不存在礼了。相见不合于礼哪里能够长久?鲁定公是主人,恐怕他要先死去!”大夫们对子贡的话将信将疑。几个月后鲁定公果真死了,因为鲁定公病入膏肓身体衰弱,入夏以后病情加重一命呜呼了,碰巧被子贡说中。

27、日月入怀: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成语故事】

汉朝末期,孙坚随大将军朱儁(jùn)镇压黄巾起义,参与军阀混战,逐渐拥有兵权和地盘。孙坚想娶一个婀娜多姿的吴姓女子,她的亲戚不同意。她开诚布公地对亲戚说:“孙坚有权势,你们不要得罪他,假如他待我不好,是我命苦。”两人结婚后孙坚待她很好,生了四男一女。孙坚的夫人怀孕时梦见月亮、太阳入她的怀中。她对孙坚说:“第一次怀孕梦见月亮落到怀里,第二次怀孕梦见太阳落到怀里,这是为什么啊?”孙坚兴高采烈地说:“日月是阴阳的精华,富贵的象征,我们的子孙肯定兴旺发达,大富大贵!”后来长子孙策子承父业,率军渡过长江,占据会稽、吴、庐江等六郡,建立了孙氏政权。次子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成为三国时吴国的第一个皇帝。

28、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是一个强辩者,没有理由的事情他也要说成有理,无法让人对他心服口服。有一次高阳应要建房子。一位木匠看了盖房子的材料实事求是地向他说:“用湿木头做柱子,不久便会生出裂痕,就会支撑不住房子,房子会倒塌的。还是等木头风干再动工吧。”高阳应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说:“用湿木头做柱子,房屋不仅不会倒塌反而会更坚固。木头越干越有力,砖瓦混土越干越轻,木头湿的时候都能支架得住湿的屋顶,砖瓦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吗?怎么会倒下来呢?”木匠听得目瞪口呆,只好依他的意思,房屋盖起来没多久就倒塌了。故事中的高阳应就是因为强词夺理给自已造成了损失。

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21:3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56718130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历史中的四字成语.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比喻   楚国   形容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