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生产事故调查报告)
课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备课人: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这是一篇游记,因此学习的时候重在理清文章的线索,品析优美的语句并在分析鉴赏中学习游记的写法。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 1 / 8
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3、背景链接
2 / 8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棱角(léng) 骤然(zhòu) 虔诚(qián)恭顺(gōng) 蠕动(rú) 凄凉(qī)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蜿蜒(wān yán)消长(zhǎng)衰竭(shuāi jié)
漫溢(yì)演绎(yì)安营扎寨(zhā zhài) 风云变幻(huàn)接踵而至(zhǒnɡ)
历历在目(lì)川流不息(chuān) 漫不经心(jīng)裸露(luǒ lù) 黧黑(lí)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 腈纶(jīnɡ lún ) 皱褶(zhě) 挪动(nuó) 草坝子(bà) 气喘吁吁(xū)熠熠烁烁(yì)
2、解释词语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 3 / 8
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四、【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
6.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7、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考察的危险经历。说说文章的叙事脉 4 / 8
络。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
五、【语言品味】
一、联系上下文,品味亮点词语。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卖弄”:贬词褒用,夸赞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炫目的美景都是鬼斧神工般的创造。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本指河水流动不停,亦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用来形容风声,化无形为有形。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表明这静穆而壮美的冰川是阳光和风的杰作,是大自然千百年的成果,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各拉丹东景观形象生动,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
示例: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 5 / 8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合作探究】
1.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谈谈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雪域高原的壮美成就了长江滚滚滔滔的气势,形成了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2、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有什么好处?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风景,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通过描写“我”的困难和感受,更加凸显高原的严寒,表现高原的壮美。
3、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作者描写格拉丹东的雄奇壮丽,却在结尾升华主题,全文作者以自己为例,写出了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
作者意在教育我们遇事勇于尝试,不放弃不抛弃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
4、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示例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 6 / 8
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七、【主旨归纳】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八、【拓展迁移】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九、【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7 / 8
8 / 8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9:3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495871307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