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我要大香蕉)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
①【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担任将领时,号令明确,爱护士兵。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地接纳他们,并不疑心,所以金人不敢轻易侵犯边境。王举正怯懦不能担任大事,谏官欧阳修等人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才能,请求罢免王举正任用范仲淹,于是让范仲淹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大臣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推托不接受任命,表示愿意与韩琦一同出京去巡视边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或异二者之为 或: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4)仲淹为将 为:
..(5)固辞不拜
.辞:
【答案】(1)探求 (2)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在……之前 (4)担任 (5)推脱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何时而乐耶?
(2)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3.【甲】文中,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具体表现是“ ”;【乙】文中,范仲淹面对欧阳修的举荐,其态度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4.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甲】文中的政治理想,【乙】文中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请选取两个事件加以概括。
【答案】①范仲淹做将领时,爱惜士卒。②真诚对待归降的少数民族。③辞官不做,自愿到边疆巡视。
1
【答案】 (1)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执政大臣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二]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日昃(zè):太阳偏西。
②③①【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他)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上,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慷慨激昂地树立起治理天下的抱负。他经常自己吟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何: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3)微斯人
. 微:
(4)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尝:
.(5)去之南都入学舍 去:
.【答案】(1) 为什么 (2) 指朝廷 (3) 如果没有 (4) 曾经 (5) 离开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答案】(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 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洗脸。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答案】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议论 记叙
4.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2
二、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
【答案】①家世贫困,了解人民的疾苦;②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寒食后雨。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①寒食:寒食节。②洗红:洗去红妆,比喻桃花瓣被雨打落。③霁:雨止天晴。④翻:反而。⑤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⑥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⑦去表:脱去外衣。⑧浮:罚酒。
⑧④⑤⑥⑦①②③【参考译文】
【乙】寒食节过后下了一场雨。我说:“这场雨会把西湖的桃花打落,应当赶紧和桃花告别,不要停滞(拖延)了。”中午雨止天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感到很畅快。忽然有个人穿着白绸衫骑马而过,衣上白光浮动,异常鲜艳美丽,朋友们穿着白色内衣的人也跟着都把外套脱去。一会儿玩累了,我们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被罚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歌,把这个作为娱乐。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来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们乘着船放声高歌回去了。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 忽骑者白纨而过
..B.拉余同饮 落花积地寸余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荡舟浩歌而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A【解析】A项“白”,白色。B项“余”,我;多。C项“焉”,哪里;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于此。D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
【答案】(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应当赶紧和桃花告别,不要停滞(拖延)了。
3
( )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故国。
(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作者开篇仍以明朝“崇祯”年号纪年,以示不忘B.【乙】文的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这里表明了游览时间。本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夏日繁花盛开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象。
C.【甲】文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D.【乙】文中作者与友人游玩兴起,有的脱掉外套亮出白色内衣,以脸颊承接落花,饮酒唱歌啜茶,不亦乐乎。
【答案】B【解析】【乙】文并未描绘西湖夏日繁花盛开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象。
4.【甲】文写西湖雪景,【乙】文写雨后西湖,同是游西湖,却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志趣,试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作者各自的人生志趣是什么。
出游为乐,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选自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击。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③①②
【答案】【甲】文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德。【乙】文以赏花为乐、以和好友【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雪粒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相映,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遂愿。然而顺流而行,遇阻而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 (2)拥毳衣炉火 拥:
..(3)雾凇沆砀
..(5)鲁直所谓
.沆砀: (4)辄复不遂 辄:
.谓:
【答案】(1)代词,这 (2)裹、围 (3)白汽弥漫的样子(4)总是 (5)说(或:认为)
4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答案】(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2)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3.【甲】文中“ ”一句,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 角度,反衬了夜的寂静。
【答案】湖中人鸟声俱绝 听觉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各任答一点即可)
三、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节选自欧阳修《岘山亭记》)
[注]①亭:这里指岘山亭。②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③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④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⑤声:好的声誉。
⑤③④①②
【答案】【甲】文: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①雪夜聆听雪粒【参考译文】
【乙】岘山上原来就有亭子,世人相传是羊叔子游览休息的处所。这里的亭子屡次废弃又被修建,其原因正在于后世的人对他的声名很仰慕,怀念他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1068),我的朋友史中辉以光禄卿的身份到襄阳来做长官。第二年,由于岘山亭太破旧了,(史中辉)就扩大并且重建了岘山亭,既在亭子周围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又把后轩的面积扩大了,使它与亭子相协调。史中辉的名声闻于天下,他在自己所从政的地方都留下了好的声誉,襄阳的百姓在他
5
的执政下生活得很安定,很乐于与他同游。于是就以史中辉的官职名号“光禄”,将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有人)想将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此来使史中辉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声名一起长久地流传后世。(这些行为)史中辉都无法制止,于是前来嘱托我记述(这件事)。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提携: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3)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4)树林阴翳 翳:
.(5)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名:
.【答案】(1)指儿童 (2)陈列,摆开 (3)不久 (4)遮盖 (5)取名,命名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2)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答案】(1)到溪水边上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2) (这些行为)史中辉都无法制止,于是前来嘱托我记述(这件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的内容。
【答案】太守史中辉重新修建岘山亭,及“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4.【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译文】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有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6
【答案】【甲】文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出百姓爱戴光禄卿,愿意与他同游
(3)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_______________(4)水以山为面: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像鸟的翅膀 (2)命名 (3)繁盛、生机(4)把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答案】C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
【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 (2)
【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三]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7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心窃乐之 (4)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答案】(1)靠近(高踞)(2)情趣(乐趣)(3)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4)确实(果真;实在)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答案】 D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答案】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8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7:4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43155245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