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中心初中)
第二章 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1、《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指出了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确立了助人自助的理念,体力健全的贫民要进行劳动;规定了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这就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济贫法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且以短期为主,同时受惠者还要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
2、《贝弗里奇报告》
又称“贝弗里奇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二战后重建社会福利。贝弗里奇提出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取代旧的国民保险计划。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特点有:以均等缴费和均等待遇水平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对于社会保险范围以外的人,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
3、美国《社会保障法案》
包括两个社会保险计划和三个现金援助计划。社会保险计划包括老年及遗属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现金援助计划是分别为盲人、孤儿和未列入老年及遗属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而设的津贴计划。该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
4、简述20世纪80年代智利养老保险改革及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智利率先在拉美国家中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和管理,突出反映在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上。1980年,智利推出《养老保险法》,由原先的现收现付模式改为完全积累制,交由民营机构经营运作,减轻政府财政机构的压力。
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个人负责制,政府的管理责任转移给私人管理公司,私人管理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有偿运营,投保者既能够分享较高的收益回报,也可能因投资失败而遭受损失,这样政府的直接责任被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个人的责任却被扩大的极大程度,从而成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态。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1)改革初期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社会政策改革的初期阶段,在当时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计划性制度安排与老百姓对就业和住房的需求之间的体制性矛盾强烈催发了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的变革,在就业政策方面,打破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管理制度,采取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初步得到体现,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在住房制度方面,国家一方面拿出相当的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另一方面,在一些城市中实行住房出售的试点,开启了住房改革的道路。在养老保险方面,为了平衡新老企业之间畸轻畸重的养老负担,中央政府在传统年金制度框架内设置社会统筹机制。
2)深化改革阶段。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逐步深入,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住房体制、社会福利服务以及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各类群体的权利保护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从运行机制、模式类型、项目构成、待遇水平、管理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颁布了大量新的法律法规。3)形成新的框架阶段。
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期,是我国形成新的社会政策制度框架的阶段。第一,在社会保险方面,形成了新的制度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确立了现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确立了我国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失业保险方面,于1999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二,在社会救助方面,为了规范城市低保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我国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三,在医疗服务体制方面,这一阶段基本完成了公共医疗机构朝向市场化的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和降低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第四,在这一时期加快进行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允许并鼓励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出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鼓励基层社区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举办社区服务项目,并且,鼓励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同时,开始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调动民间资源投入社会福利事业。第五,城市住房制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型,比较彻底的废除了过去由政府和单位负责的福利性住房供应和分配制度,代之以商品化的住房供应体系。
总的来说,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期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社会政策彻底摆脱了过去僵化的体制机制,民众的社会福利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步降低了依赖性,增强了自主性,但同时,这一阶段的社会政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导致了社会保护水平的降低,使许多社会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并且这一阶段中我国农村社会政策发展缓慢。
第三章 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理论体系
1、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及其长处和不足。
蒂特马斯一方面坚决捍卫现存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也强烈批评当时社会中被掩饰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其社会政策研究取向的长处: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2)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建立在事实与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不仅包括社会福利,而且包括职业福利和财政福利。
不足:1)单一的价值取向。蒂特马斯执着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由于他在社会行政学界显赫的地位,使整个学科倾向于认同单一的价值立场。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回避明确的理论,没有想过要提出可供选择的理论,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把各种经验证据编排起来,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
2、社会政策理论。
米奇利将社会政策理论分为三种:1)描述性理论。描述性理论是通过分类等方式,
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成更加容易处理的类别,以促进对不同的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的理解。它又包括:①威伦斯基和黎贝克提出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模式”和“制度性社会福利模式”。②蒂特马斯对剩余性和制度性的分类进行了扩展,进一步提出了“工业成就—表现模型”。③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2)解释或分析性理论。该种理论是回答关于社会政策的本质、社会政策在社会中的功能和社会政策产生和变化的原因等多种多样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探讨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另一类论证福利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在探讨原因的理论中,除威伦斯基和黎贝克的理论可归入其中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在探讨福利国家合法性的理论中,又有公民权理论,集体道德责任说。
3)规范性理论。该理论是关于社会政策价值基础的理论。不同国家由于各个政党、群体和理论家所持有的价值立场、意识形态、政治目标、宗教观点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社会政策的规范性理论解释也不同,因此形成“左翼”“右翼”和“中间派”等不同的派别。
3、剩余性社会福利模式(名解)。
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介入来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承担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社会工作概论》)
4、制度性社会福利模式(名解)。
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消除社会差异。采取的是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政府在其中承担重要责任。(《社会工作概论》)
5、工业成就—表现模型。
蒂特马斯对剩余性社会福利模式和制度性社会福利模式进行了扩展,进一步提出了“工业成就—表现模型”,该模型把社会政策与经济联系起来,并根据人们的长处、工作表现和生产力来提供福利服务。
6、三个世界模型(简答)。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三个世界模型”,是运用“非商品化指数”工具,把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第三个模式是“社会民主”模式,主要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制度,它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既与特殊需求无关,又与就业记录无关,只与公民资格有关,因此这一模式在涵盖人口的社会风险方面明显占优势,其次,这种模式对家庭的依赖最少,尤其是在儿童和老人照顾服务方面。
7、非商品化。
是指个人所获得的各种福利和社会服务相对的独立于其收入之外,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
8、公民权理论(名解)。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马歇尔,他认为,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公民权最初没有给予所有人,而随着公民身份的逐步扩大,广大民众获得了司法民权和政治权。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的发展也要求社会权的扩大,公民社会权的扩大要求国家必须保证人民有权利获得充分的收入、卫生、住房和教育等,国家必须在法律上建立这些权利,并保证它们实施。
9、集体道德责任说(名解)。
蒂特马斯主张社会福利应当是公民的集体道德责任,因为国家代表其公民,公民通过国家来担负其集体责任和表达他们的利他主义行为。国家福利制度是表达民众利他主义行为最有效的方式,而利用市场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是不相容的。如果人们承认他们“拥有”国家,以及国家代表他们的集体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愿意支付税款来资助社会服务方案,不仅帮助穷人,而且提升所有人的福利。
10、社会政策分析(名解)。
社会政策分析是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及其对各种环境条件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把握公众对社会政策的需要、社会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简答)。
第一,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一般是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公共政策,了解政府在福利、国防、教育、公民权、健康、环境、税收等方面正在做或者没有做什么。
第二,过程分析。过程分析主要回答“如何”的问题。更多的涉及一项政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分析方法的焦点是许多政治因素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包括政府机构、官员、传播媒介、专业协会和其他特殊利益群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第三,评估。评估是要对社会政策的诸多方面做出一个评判,评估过程可以判断一项政策的逻辑一致性、评价它的效果和效率、分析它的伦理特点。评估可进一步分为逻辑评估,定量评估和伦理评估。
第四,规范性分析。规范性分析包含着有关“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科克伦和马隆把政策分析分为实证性的政策分析和规范性的政策分析,并且认为,规范性的政策分析集中研究应当通过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去改进一般福利。
第五,价值或目的取向。莫罗尼和克里西科把政策分析取向划分为“强调过程”和“强调目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技术分析,后者则采取一种系统的把价值渗入分析之中的观点。价值渗透在整个政策过程之中,影响着对具体政策议题的选择,以及该议题将如何被界定。价值是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和评估政策效果等各项工作的基础。
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分析实践中,各种分析取向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在选取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时,一定要广泛地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3:5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29178255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信平第三版《社会政策概论》第二三章知识点整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信平第三版《社会政策概论》第二三章知识点整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