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气体液化)
第五章 体育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及其结构特征
1.群体的定义:群体是通过成员间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相互认同成员关系,具有一定人数限制和内部结构特征的人的组合体。
2.群体的结构: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内部成员的有机组合。首先,群体成员经过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认同了彼此之间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由此产生了群体的位置结构。其次,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成员之间由于情感取向的不同,形成了亲疏不一的关系体系,又产生了群体的情感结构。再次,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还会产生用以调节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向的规范与目标结构。群体的结构性特征,是区分群体与聚合人群(观众、群众、暴中等)的标志。
二、群体的分类
如果将群体作大的区分,可分为组织群体和未组织群体。组织群体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所谓基础群体,是指以血缘和地缘为媒介自然形成的群体。基础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功能是全面的、未分化的。所谓功能群体,是指从基础群体派生出来的,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人为地、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群体。功能群体是以达到特定目的、目标为中心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为此也可称作目的群体或派生群体。功能群体之所以也被称作派生群体,是因为它是从基础群体中历史地、制度地派生与分化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群体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特定要求,作为某种制度的手段而组织起来的。
三、群体的功能
1.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群体的功能不仅仅是能使人避免孤独,它还能使人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例如,血缘群体可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的生理需求;邻里群体、趣缘群体可以满足人们社交、互助和感情的需求;各种功能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和成就的需求。
2.使人们得以社会教化
个人可以通过群体得以教化。在群体中,人学会了生活的技能,懂得了社会规范,树立了生活目标,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满足社会的需求
群体不仅具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功能,还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各种功能群体;社区的基本单位是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群体之所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在于它能够实现组织目标,完成各项社会任务;
另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如果人们都在家庭“安居”,在工作单位“乐业”,那么社会将是稳定的。体的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群体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二节 体育群体概述
一、体育群体的概念及其存在的条件
1.体育群体的定义:所谓体育群体,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人们的集合。
2.以体育为目的的人们的集合要作为体育群体而存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体育群体成员(members)为2人或2人以上;
(2)具有不同程度的共同感兴趣的运动内容或目标(goal);
(3)具有稳定的、持续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4)体育群体成员基于地位和作用的分化而使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structure);
(5)成员们经常参加体育群体的统一活动(activity);
(6)体育群体内存在着行为规范(norm),成员们的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规范的制约;
(7)体育群体成员间具有一种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统一行动的同伴意识(we-feeling)。
二、体育群体的分类
1.从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出发,可将体育群体分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章程或文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得到某级社会组织明确承认的体育群体。
2.从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 可将体育群体分成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所谓基础群体,是指以血缘和地缘为媒介自然形成的体育群体。所谓功能群体,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人为地、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3.从群体所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性质出发,又可将体育群体分成游戏群体、学习群体、竞技群体、锻炼群体和娱乐群体。
三、体育学习群体
● 体育学习群体: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可把体育理解为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进而从群体理论的角度看,可把体育看作是由社会化的执行者与社会接班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教育活动。 那么构成这种相互关系的群体, 可称为体育学习群体。这里主要指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群体。
● 体育学习群体的特点:体育课中的班级群体之所以可称作体育学习群体,是因为它包含着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出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的三大特点,即角色分担、规范共有和社会化。
● 体育学习群体的结构:日本体育社会学家片冈雄认为,构成学习场面的因素有三个,即“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和“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个性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相对应的概念。基于这一点桥本正一提出了他的学习群体结构:
● 体育学习群体的学习形态
体育学习群体的学习形态是以人际关系为特征的,包括指导者(教师)与被指导者(学生)之间的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关系等。
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有组织的体育学习群体,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使学习场面生动活泼,有利于刺激成员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掌握知识、技术和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增强成员们的满足感和归属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的不同,群体内逐渐产生了地位的分化,逐步形成了若干威信高并具有领导能力的成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一般成员要求领导民主、亲切、统帅能力强,而领导则要求一般成员协力和快活,基于这种关系的群体,学习效率就高。
体育课中的班级群体,由于教学的需要常分成几个小群体(我们常称之小组),在社会学中一般将其称为“社会集合”由于这种“集合”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发生质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群体,故又称为下位群体。小群体在体育教学中能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按照教材而组织的小群体,即可看作是小群体,又可看作是教材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群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引起许多体育教师的兴趣。
四、运动竞技群体
(一) 运动竞技群体的概念
所谓运动竞技群体,是以自愿为原则,人为地、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的功能群体。它以运动训练和比赛为中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竞技中获胜为目标。
运动竞技群体是基于体育群体的一个下位概念。 如果从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出发,它属于体育群体中的正式群体。如果从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它属于体育群体中的功能群体。
(二) 运动竞技群体的结构
运动竞技群体的结构包括群体成员的需求、群体规范、征服(竞争)对象(目标)和运动技术四大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群体成员遵从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内的态度,当成员的态度被其他成员认知、承认和期待的时候,则产生了群体内成员的角色分工。如果统一成员需求的群体规范越是适宜,则群体凝聚力越强;如果成员的需求越是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则群体的士气越是高涨;如果成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则征服对象的可能性越大。进而,成员的态度和运动能力与接受他者的尊敬程度相适应地形成了群体内的地位,并由这个地位与角色构成群体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成员的需求和群体规范是调整群体内关系和提高群体战斗力的要素;运动技术和征服对象是群体在与外部环境对应中解决问题时的必要因素;征服对象和群体规范是超越每个成员而与群体的整体性相关的要素;运动技术与成员的需求是为每个群体成员所具有的个性要素。
综上可以看出,运动竞技群体的各结构要素之间是有机地、互相关联地维持着群体的存在与发展的。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2:5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25775245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五章体育群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五章体育群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