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

更新时间:2023-12-29 11:06:0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陈奕迅十年歌词)

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复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yè)兵 数罟(cù ɡǔ) 洿(wū)池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

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 D.衣(yī)帛 王(wànɡ)天下 不可胜(shēnɡ)用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ɡ) 何可胜道(shēnɡ) B.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

C.安上纯父(fù) 无物以相之(xiànɡ) D.咎其欲出者(jīu) 瑰怪(ɡuī)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7.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9.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何可胜道也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独其为文犹可识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其文漫灭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黎民不饥不寒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于是余有叹焉

....E.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F.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13.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⑩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 B. ①②⑨/③/⑤⑧/⑩

C. 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 ①②⑨⑩/③⑤/⑧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15.从下列各项加点词中选出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乃使从者衣褐 D.火尚足以明也

..16.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18.下列句子中“盖”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盖音谬也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9.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0.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孰能讥之乎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吾其还也 ⑧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④⑥⑧

21.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①寡人之于国也

..23.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24.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①野芳发而幽香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①相同,①与①相同 B.①与①相同,①与①不同

C.①与①不同,①与①相同 D.①与①不同,①与①不同

2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26.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2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28.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2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0.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31.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32.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

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33.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4.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2.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C.“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4.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1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19.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三)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四)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下列四个句子,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大王..见臣列观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③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 B.①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5.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6.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7.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10.“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1.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

12.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13.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14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15.对上面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这一点和韩愈《师说》中开头便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相似之处。

B.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D.这两段文字紧相承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1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文言文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11:0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19161245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言文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言文练习.pdf

标签:加点   下列   没有   不能   作者   深入   邻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