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

更新时间:2023-12-29 06:43:5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引人注目什么意思)

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

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流派和“主张”:简单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主题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是“我”的教学主张?“我”如何寻找到从此岸到彼岸的那只渡船,寻找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那支长篙?

我想,也许教学主张不一定是自己的独创,但它一定是自己所特有的,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为自己所适合、所占有。它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不断梳理实践经验、不断深化探索,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把最直接的、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找出来、挖出来,务求准确、简洁、到位,并把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清楚,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帮助自己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让自己在脚踏大地时,还能不断仰望星空。

“我”的教学主张在哪里?在“我”的问题里,在“我”的反思里。

我深深知道,所有的语文教学主张都是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语文学科的性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究竟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基础?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排在第一位。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把语文当作死

记硬背的知识,只在意结论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只看得见字词句段而不懂情感体会,只会用名人言行说理而吝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机械僵化的思维,甚至麻木冷漠的情感,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普遍缺乏感性的力量,是不是长期忽略了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感性”一词跳跃进我的脑海。

反思自我是教学主张形成的关键环节

对语文共性问题的反思为我牵出了教学主张的“线”,要让这根“线”愈加清晰,还必须反思自我。我找出自己举行过的、每节都能引起热烈反响的公开观摩示范教学课例,联系我的个人性格以及教学风格,进行整合反思。我深知自己是“性情中人”,是“多情善感”的人。我是极具“感性”的语文教师,总是对每篇课文“情深似海”,能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讲课时总是情绪饱满,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动辞发,引起学生乃至听课老师强烈的情感共鸣……“感性”的个人特质和教学特色逐渐凸显。

恰在这时,余文森教授出差莆田,特意带着名师培养人选来听听我的常态课。我很振奋,很期盼。这正给了我另一个反思的良机:从他人评价中反思自我。听了我上的《难忘的一课》,大家评价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性”――感

性语文,感性老师,感性学生,感性课堂。尤其是余教授的肯定与鼓励让我备受鼓舞:“你的课特色很鲜明,就是情到深处。不仅善于抒情,而且善于煽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充满感染力。”“你的语文课堂上弥漫着不息的情感,是一节感性的语文课。”“感性语文”的教学主张跃然而出。

把研究学生放在教学主张建构最核心的地位

教学主张的提出只是序幕,其具体观点是什么,理论体系从哪里建立才是研究的重头戏。

我把研究学生放在“感性语文”教学主张理论体系建构最核心的地位。只有从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问题出发,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促进学生发展的真理论;只有深入到生成教学主张的、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可能发现真问题;只有把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主张结合起来深入解剖,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主张的理论体系。

比如,我提炼出感性语文课堂的五个教学要求:让感性在潜心涵咏中萌生,让感性在用心想象中激活,让感性在情境创设中生长,让感性在移情体验中葱茏,让感性在个性朗读中提升。我为什么特别提出“让感性在个性朗读中提升”?这个理念就是源于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

以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片段为例。

以往的做法是:注重断句,读通、读顺句子,理解词句

意思,然后体会感情。我发现这样的课堂出了问题:理性有余,感性缺乏,学习气氛比较沉闷。怎么激活学生的感性?我在课堂上不断改进做法,发现通过诵读、对话来演绎这个故事,来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灵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性飞扬。

师:同学们,伯牙的琴声悠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巅。泰山是五岳之首,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在《望岳》中写道――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泰山是多么巍峨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读得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家门前的小土丘。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重音读“峨峨”)

师:“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这是你由衷的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峨峨兮若泰山”读得铿锵有力)

师:读得激情满怀!

对于“让感性在个性朗读中提升”的理论研究,绝不止于单单发现朗读在感性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还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系统和抽象的论证与阐明。通过广泛阅

读,从教学、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剖析朗读与“感性语文”教学主张的理论关系,我最终完成如下阐述:

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读是让学生从文字走向情感、进而走向思想的桥梁。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对文本有了自我感悟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所以朗读情感切入的角度也不相同。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朗读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打开思路,让更多的学生对这段文字留下印记――课堂,就在个性朗读中提升了感性。

以上只是“感性语文”教学主张理论体系的一个枝节。完整的“感性语文”教学主张理论体系涵盖感性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学策略,感性语文对教师的要求等多个方面。

理论提炼是教学主张必须突破的挑战

在形成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中,我发现提炼教学主张时,需要教师在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而抽象的论证和阐明,要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有思想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个“短板”。我决定从这里入手,即暂时搁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系统学习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一个从高到低、从宏观到微观的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材教法分析,

教学课例与案例。不同层级的教育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学主张理论体系的最终完善要从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中来。

教育基本理论对我的教育主张、思维方式、教育信仰和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让我在成长中提升课程意识、课程能力以及教学的理性思考和基本素养。教材教法分析对实践的影响相对直接,它让我对所教语文有整体感,从而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和展示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教学案例使我掌握情境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理论知识,它让我的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三年时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提炼、形成“感性语文”教学主张的过程,是原有经验从零散走向系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科学走向艺术的过程,是我形成鲜明教学风格的过程。今后,我还需要使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断科学化、体系化。愿当那静心的思考者、践行者,我们同行。

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06:4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803436130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实践中“挖”出教学主张来.pdf

标签:教学   感性   语文   主张   学生   理论   教育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