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更新时间:2023-12-29 03:35: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簌簌地响)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1、厚德载物,海纳百川

李克强:我们从孔子之后一直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中国文化是很丰富的!„„包括《易经》里面说“厚德载物”,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说,要用仁厚之心来待人接物。但其实你看《易经》里面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同”思想。王弼在《易经集注》里面说,“地形不顺地势顺”,地上有山山水水,人间有三教九流,怎么对待?还是要对所有人尽可能地“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重视品德,要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国语.晋语六》中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意为厚德才能多福,有权势而无厚德,必自伤!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2.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一本介绍中华传统美德“术语”的书,里面对仁、义、礼等字词一一解释,并配上了英文翻译)我看到里面有一个词,“天下”。英文翻译得还行,“all under heaven”(天之下),但下面的中文“训诂”,引用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当时就想,这只是“天下”的一种解释,但不是全面的。中国人讲“天下”,《礼记》里面就讲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另一层含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篇》。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想。(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引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却演进了。《日知录》里面所讲的“天下”,其实是每个人的“天下”,所以“天下兴亡”,才会“匹夫有责”。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

学“开山始祖”。《日知录》:顾炎武代表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从《诗经》到《日知录》,中华文化对于“天下”的理解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古史层累说”,其实正面理解应当说,每代人都有积累、有发展、有丰富。如果后人累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那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呢?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古史层累说:顾颉刚古史学说的核心,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有三个涵义: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是根据第一点推导出来的。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4.中国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通搞透

大家知道,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清代中叶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以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清代安徽桐城人(含今枞阳县)而得名。他们提倡古文,强调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所谓“义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他们还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在语言上追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辨析文章风格。桐城派文风是由程朱的理学思想、韩欧的文章法度和八股时文的巨大影响三种因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字、一句话,有时难免会断章取义,能不能搞一个传统文化的“百篇”?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鲜想法。清代的时候,姚姬传也就是姚鼐就有一个《古文辞类纂》,讲求义理、考据、辞章,把经、史、子、集,很多东西都选进去了,大概700篇的样子。后来,曾国藩搞了个《经史百家杂钞》,内容又多一些,有几大函。后来他还有一个简版,也就四十多篇。我们能不能集众智搞一个“百篇”?把中国古典文化精选出来,传诸后世。我中午刚好翻了这本传统美德术语的书,刚才又听到陈来举了亚当·斯密的例子。亚当·斯密的思想毕竟才两三百年,中华文明呢?有典籍记载的就有两三千年了!我们一定要把其中的精华传承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博采众长、互学互鉴。

仁道博大精深

陈来提出孔子当年提出过“尽己为仁”)对。而且他还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也不仅仅是“克己复礼”,孟子还说“仁者爱人”,有很多种解释。我觉得很可惜,我们的很多书没有把这些术语的意思写全,对传统文化理解“偏”了!”尽己为仁:即“为仁由己”,意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意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是:“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理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03:3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92110130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pdf

标签:文化   古史   思想   出自   传统   知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