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质量控制计划)
文化选择:理解中国现代化的一条主线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是现代化,现代化变迁的核心或者说深层难题就是文化选择。就当下而言.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围绕现代化主题进行必要的文化选择的问题。文化选择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课题。正确把握文化选择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掌握先进文化选择和发展的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提高用先进文化引领中国现代化的自觉性,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选择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文化选择,是指选择主体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解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旗帜,明确文化前进方向,择定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活动和过程。
作为文化选择主体的人,是思维着的和实践着的人,在一定的思想路线或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实践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从文化选择主体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看,文化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文化选择的基础和前提。指文化选择主体遵循何种思想路线或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解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是文化选择的核心和方向。指对哲学世界观或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指导思想的选择以及文化发展方向的择定。
三是文化选择的实质和目的。指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
因此,可以简要地说,文化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和过程。
文化选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文化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设想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过程。每一种文化选择就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在这个特定阶段都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现实和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于新的时代和更高的要求来说,原来的选择就逐渐失去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新进行文化选择。另一方面,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规律就是人的活动规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选择主体在文化选择中的自由度和能动作用。受理性支配的文化选择不仅要考虑实然,还要追求应然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体现人的理想追求与向往,从而使文化发展表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曲折性。这就是文化选择的价值性特点。但是,文化选择的自由度和能动性是相对的,归根结底,它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选择能否成功有赖于对社会历史条件和规律的把握是否正确。
二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存在的两大支柱,也是文化选择的两个基本维度。文化是由民族或特别的族群创造的,因此,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或民族特色;文化又是在不同时期,作为对社会发展主题的反映而具体地被创造而存在的,因此,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时代特色。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民族特色,而文化的时代性则反映了同时代文化所具有的共性或人类对文化的普遍需求。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系统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系统的民族性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总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处于自然的发展演进之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就成为文化选择的一条基本规律。现代化的文化总是民族性与时代性(体现为现代性)的统
一体,或者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统一体。在这种意义上说,文化选择就是对文化特色的选择。
三是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文化选择是选择主体按照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能动地对文化发展过程展开选择的创造性的活动和过程。任何积极的有价值的文化选择都是一种创造,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任何创造性的文化选择又总是以继承已有的文化成果为前提的,具有继承性的一面。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发展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创造首先要有选择,但选择本身也是创造;继承从来是有选择的,但选择又不能不以继承为前提。这就是文化选择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特点。
此外,从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看,文化选择实际上是对先进文化的选择,文化选择的过程就是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只不过,由于人们对先进文化的理解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论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潮,由此,在全球范围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文化活剧,编织出一幅幅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韦伯以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的伦理为现代资本主义崛起的根本动因;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断言冷战以后的世界冲突将从意识形态冲突转向文明之间的冲突;美籍阿拉伯学者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论;研究东亚的学者得出儒家资本主义观点,认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的深层原因在于儒家的价值观念,等等。他们的文化决定论视野虽然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但是,恰
恰说明:现代化本质上是文化的产物,现代化深层次的结构是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抽象性、深层性、稳定性和保守性又使得它的变迁总是比文明的其他任何层面的变化都更为艰难。”特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具有比政治结构更大的稳定性,成为影响历史动向的潜在的深层结构”。因此,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作为文化选择主体的人在进行文化选择时所面临的深层难题。
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近代中国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辛亥革命前后欧化与国粹之间的论争,“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和“科玄”论
战,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间的论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实际上都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把握住文化选择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抓住了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主线”。
二、文化选择实质上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
所谓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对不同时空下不同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一种经验概括,或现代性的各种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条件下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方式的抽象和概括,是使现代化目标和理性变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的实践表明,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多样的,现代化是多模式的,不同的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不可能相同,“即使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相近似的国家,也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现代化模式”。就是同一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反映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化选择也是多样的。换言之,在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背后,折射出的
是文化的价值选择和转换,不同的文化选择实质上是对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文化问题在中国,并不像有些狭隘的人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问题,在尔雅温厚的‘文化’字眼的背后,隐藏的实质在于,它通过对中西文化的重新理解,力图创建现代中国的新文化,去解决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近代中国80年间,围绕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文化主张,作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设计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西化”,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再到“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所关注的焦点就是先进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的关系,把它们综合起来看,都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可归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文化选择范围,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晚清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既是当时推行资本主义器物层面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迫于西方的压迫而产生出来的“赶超西方”的一种现代化模式。这一“体用”模式在中国文化选择史和现代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原发点或“胚胎”。此后,由于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中体西用”框架中的“中体”和“西用”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以下三种具体的现代化路径或模式,但都没有摆脱“体用”模式的思维框架。
第一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路径或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中体西用”模式的翻版,其思维路向是片面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是“圆满俱足”的,必须以保守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为前提,华化西方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从这一思维出发。“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向“右”的保守方向演化出晚清“国粹”论,再发展为中国“本位文化论”和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潮,现代新儒学就是在处理“儒”与“新”、“中”
与“西”的矛盾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的。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归根到底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上的对立”。
第二种是“中西会通”模式。近代伊始,魏源首倡中西会通,预言“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一家”。戊戌维新时期,“中西会通”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文化选择模式。这一模式主张在“中”与“西”之间折衷调和,“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以求“取东西而冶为一炉”。其结果是以中国文化融会西方文化,而不是中西文化互为融会,导致将新文化纳入旧文化的体系之中,最终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潭。
第三种是“全盘西化”模式。这一模式过分张扬文化的时代性,认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时代的差异而非路向不同,从而导致“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向“左”的激进方向分化出“西化”,又从“西化”发展为“全盘西化”。这是一种对“中体西用”模式的“矫枉过正”、走极端的发展模式。这一文化选择实质上是走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上述“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全盘西化”等模式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解和选择,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遗憾的是,最终都未能成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逐步深入人心。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文化选择的中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既反对全盘西化、中西调和,也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其实质是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探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化选择争论的初步总结,也是西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综合创新。这一进程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选择,目的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文化选择,旨在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文化选择,目的是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突破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束缚,开创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选择,则是通过“全面小康”发展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的阶段。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重大文化选择,这意味着迈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
三、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发展
探讨文化选择问题应把重点放在文化变迁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时代课题上,即文化如何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上。文化选择的特质与内涵不仅决定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也决定于现代化的历史性质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某一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背后总有一种思想文化作指引和支撑。先进文化特别是其指导思想,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
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第一,先进文化是先进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
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于先进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精辟论述。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葛兰西也非常重视文化对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引领作用,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问题,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至尊地位以两种方式展现自身,其一是‘支配’,其二是‘和道德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首先要破坏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掌握文化领导权。而取得政权之后,仍然要十分重视文化领导权。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经济建设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外,还需要先进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挥其“批判的武器”的作用。
具体地说,先进文化可以帮助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先进文化有助于明确特定的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的活动与社会的要求协调一致;先进文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传播科学的能力,加快文明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进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成为执政党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先进文化的上述功能通过广大社会成员发挥并汇集起来。从而形成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杠杆和精神动力。
第二,先进文化特别是其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具有引领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作用。
先进文化对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最根本的,就是为现代化发
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派别要推进现代化事业,旗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旗帜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在先进文化的选择、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决定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都对思想旗帜的指导作用有过精辟论断。恩格斯曾指出:“一般来说,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列宁十分重视旗帜的重要性。他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深信,现在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毛泽东同样充分肯定旗帜的重要作用。他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时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邓小平强调思想旗帜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鲜明地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可见,从旗帜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认为坚持先进文化是保持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特别是执政党历史上的创见。
上述是对先进文化,特别是对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政治纲领的重要作用的形象化说法。旗帜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政党或政治派别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理论纲领,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回顾中国先进文化选择和现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思想旗帜和先进文化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被动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但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早期器物层次现代化实践——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现代化实践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和中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弱小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或政治纲领作指引。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体西用”一直成为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和推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实质是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的前提下,仅仅局限于吸收西方的机器生产和技术工艺。这种文化选择,充分表现了它的保守性和狭隘性,最终不能不导致失败的命运。随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从西方引进了进化论和民权、自由、平等思想,以此为指导思想把资本主义现代化从器物层面推向制度层面。虽然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甚至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这种舶来品,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中国化,仍然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思维框架,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中西文化,有的仍然尊崇今文经学,鼓吹定孔教为国教,保守君权;有的则有“醉心欧化”的倾向;有的则在提倡“国粹”时把封建性糟粕也加以宣扬。戊戌六君子喋血、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这种文化选择根本不能引领现代化取得成功。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经过中国人民反复比较、认真选择后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近代中国80年文化选择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旗帜作用决定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在欧洲的土壤中产生的,只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发挥思想旗帜的作用,才能找到本国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引领革命和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现代化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先进文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
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上。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旗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文化选择的第一次飞跃,即由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党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尝试,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中国大陆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1956年前后开辟了探索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中国先进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对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指导上。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旗帜。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文化选择的第二次飞跃,即由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化向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的转变。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党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这一文化选择的实质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中国先进文化在把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
阶段的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指导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选择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胡锦涛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总揽全局的气度、高屋建瓴的胸怀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党中央正站在21世纪的历史制高点上进行着新的文化选择,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
历史表明,“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部中国现代化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选择是现代
化的深层难题。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主线;不同的文化选择实质上是对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宋 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阅读原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02: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89159129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化选择:理解中国现代化的一条主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化选择:理解中国现代化的一条主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