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难忘的中秋节)
西夏地名考释——以дX.02822《杂集时要用字》为中心
韦宝畏;许文芳
【摘 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正史有关文献记载,对дX.02822号文书<杂集时要用字·地分部>中与西夏有关的四十四个地名的建置、沿革以及废止等方面的材料加以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予以研究.
【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1
【总页数】5页(P77-81)
【关键词】俄藏;《杂集时要用字》;西夏;地名;考释
【作 者】韦宝畏;许文芳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46.3
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率考察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掘走大批珍贵文献,多数为西夏写本和刻本。ДX.02822号就是其中的一件,现存于俄罗斯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西夏特藏当中。该文书为蝴蝶装,手写本,前后均残,现存 36面,一般每面七行,满行十字或十二字。其所载内容现存二十部,每部前有标题占一行,表明内容类别和序数。第一为汉姓,因前残,所以缺标题。以下依次为番姓第二、衣物部第三、斛豆部第四、果子部第五、农田部第六、诸匠部第七、身体部第八、音乐
部第九、药物部第十、器用物第十一、居舍部第十二、论语部第十三、禽兽部第十四、礼乐部第十五、颜色部第十六、官位部第十七、司分部第十八、地分部第十九、亲戚长幼第二十。从格式和内容上来看,此文书应当是以事门进行分类的字书。
此文书无题跋、年款,史金波先生发现官位、地分等部类的词汇,许多是西夏统治后期才出现且为西夏特有,故判定文书可能是西夏后期所写,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①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载《中国民族史研究 (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
此外,笔者通过对 ДX.02822文书与英藏《杂集时要用字》比较,发现二者在内容、分类、性质、格式等方面十分相似,似应属同一类的汉文文书,故将俄藏 02822文书定名为《杂集时要用字》。②许文芳、韦宝畏《俄藏黑水城 02822号文书杂集时要用字研究》,《社科纵横》,2005年第 12期。
诚如史金波先生所言,该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此,根据研究需要,笔者现将ДX.02822《杂集时要用字·地分部》原文录出:(注:录文按现存页一行排出。)
36-1,地分部十九
36-2,灵武堡静临河怀远定远
36-3,定边西京山人大内新内
36-4,火子新衙甘泉甘州肃州
36-5,鸣沙沙州盐州污池龙池
36-6,宁屋峨嵋威州左厢督府
36-7,黑水三角瓜州五源隆州
37-1,卧罗娘罗税火罗庞领气移门
37-2,骆驼巷骨婢井龙马川遒为平
37-3,三乍桥麻點傩贺兰军光宁滩
37-4,安化部东都府
通过对前文所列地名的统计,可知在 ДX.02822文书地分部当中记载着与西夏有关的地名共计 44个。笔者拟逐一对其建置、沿革以及废止以及现处位置等方面的材料加以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予以研究。
堡静:应为保静。据《宋史》载:北宋初为保静县,开宝年间废县为镇,仍属灵州。咸平四年(1001)入西夏,后升为静州。[1](P13988)北魏时置弘静镇,隋开皇十一年 (592)置弘静县[2](P832)。唐神龙元年 (705)改名安静,至德元年 (756)更名为保静。[3](P1416)[4](P972)五代为镇 ,治所不变。[5](P9039)元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
临河郡:据《西夏战史》载:五代后属澶州,北宋属开德府,南宋绍兴年间废。[6](P2153)西魏时初置,属灵州,辖临河县,隋开皇元年 (581)改新昌郡,属灵州,三年郡废。[2](P813)唐贞观十七年 (643)改属相州,废澶水县并入临河县。[3](P1493)详址待考。
临河县:据《历代地理沿革表》载:宋属开德府,金省入开州,元无建制。[7](P1336)北齐时初置,并立临河郡,隋废为永和。唐武德二年 (619)复置,属西德州,贞观元年
(626)省。[7](P1224)隋开皇六年(586)析黎阳置,属汲郡,唐武德二年 (627),属黎州,贞观十七年 (643),属相州,天祐三年 (906),属魏州,五代因之。详址待考。
怀远:据《宋史》载:宋初为县,开宝年间废县为镇,系当时灵州河外六镇之一,咸平四年 (1001)入西夏[1](P13988)。又据《西夏纪》载天禧四年李德明城之以居号兴州[8](P130),显道二年 (1033)升为兴庆府,天寿礼法延祚元年 (1038),元昊建大夏国,都于此,后又称中兴府。[8][147]北周建德三年(574)始置,并立怀远郡,治怀远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县属灵州,大业三年 (607)属灵武郡。[2](P813)唐仍为怀远县,属灵州,仪凤二年 (677)城为黄河水汛损,仪凤三年 (678)于故城西筑新城。[9](P10)五代时县废,仍为怀远城。[10](P1027)今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老城。
定远:据《宋史》载:咸平四年 (1001)入西夏,后置定州[1](P13988)。唐先天二年
(713)置定远军城,后升为县,属灵州,景福元年 (892)改为警州[4](P973)。后晋改置为威肃军。北宋初为定远镇,属灵州,至道年间建为威远军[11]。至元七年(1270)省入金州为镇。[7](P2445-2446)今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姚伏乡。
定边:据《甘肃新通志》载:宋元符二年(1099)筑定边城,后改为军。政和六年 (1116)置定边县。金为寨,属环州。皇统六年 (1146),以赐夏人,元无建置。[12](P29)今为甘肃省庆阳市北。
西京:据《西夏战史》载:夏灵州 (夏都兴府),以灵州为西京[6](P377)。另据《宋会要辑稿》载在大夏城坡西北即西京,为避暑之地,五十里至顺州,东北过白典河,北望银治山,又有黄罗螺盘牛阑山,数十里至澶州;自北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馆。[13](P7695)
甘泉城:据《甘肃新通志》载: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宋元丰中置城于此,为戍守要地。[12](P17)今为陕西省渭南市东北。
甘泉县:据《延安府志》载:本汉上郡雕阴县地,唐天宝初改甘泉县,属鄜州,宋属延安府。[14](P11)今陕西省甘泉县。
盐州:据《宋史》载:北宋初为盐州,后废县存州。至道初入西夏,仍为盐州,领五原镇。[1](P13994)西魏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盐川郡[2](P812)。唐初没于梁师都,武德元年(618)侨治灵州,贞观元年 (626)州省,以县隶灵州,二年师都平复置盐州,隶夏州都督府,其年改为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 (742)更名五原郡,乾元元年 (758)改为盐州,永泰元年 (765)十一月升为都督府。元和八年 (813)隶夏州[3](P1417),贞元三年 (787)没于吐蕃,九年复城之。[4](P973)五代各朝仍为盐州,治所不变。[10](P603)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北。
污池:即乌池,盐湖名。据《宋史》载:西魏时称黑盐池,唐称乌池,因产青盐得名,属盐州。五代存之,后入西夏。[4](P1377)[1](P4419)今陕西省定边县苟池。
龙池州:据《新唐书》载:以遗恨城置,隶安西都护府。[4](P1136)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龙池:据《旧唐书》载:天宝元年 (742)改山州为龙池郡,乾元元年 (758)复为山川,领龙池,盆山二县。[3](P1740)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西南龙潭。
峨嵋:据《历代地理沿革表》载: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平羌县。隋初,为峨嵋县,又改为青衣县。隋伐陈时,龙见于江中引舟,乃改为龙游县也,州临大江为名。唐嘉州犍为郡治,五代因之。宋宣和元年 (1119)改为嘉祥,后复故,嘉定府治,元因之。[3](P1680)[7](P2677-2678)今四川省乐山市。
威州:据《宋史》载:北宋初无建置,威平中入西夏,后改南威州。西夏初置韦州静塞军司,奲都六年又改为禅祐军。元至元十九年 (1282)附郭保宁省入,领县一,属成都路。[1](P13994)[1](P14028)[7](P838)唐大中三年(849),唐收复安乐州,更名威州。光启三年 (887),徙治凉州镇为行州,领鸣沙、温池二县,后废。[4](P972)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升灵州方渠镇为威州,改旧威州为清边军。周广顺二年 (952)因避讳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 (957)降为通远军。[15](P740)[10](P2015)[10](P1029)今甘肃省中卫县境内。
黑水:据《中国历史大词典》中《水经》词条载: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南海。又《御览〈引〉张掖记》载:“黑水出县界鸡山,昔有娀女简狄,浴于玄止之水,即黑水也。”另据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载:“张掖郡,今甘州府治。《说文》载‘山,弱水所出,即鸡山,黑水亦出于此。’山丹县西南穷石山,即三危山也。三危山在敦煌,黑水经此入南海,即居延海之属。”据此鸡山当在甘肃张掖县界。所谓黑水,似即张掖河。[16](P992)
黑水堡:据《延安府志》载:在城北一百里,金以李显忠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驻兵黑水堡,即此。[14](P15)今陕西省安定县北。
左厢:军队编制单位。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载:“厢”即边,方面之意,左厢即左边或左方面的意思。唐末以来,军号常见左厢,右厢,左右厢。西夏时,把军队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称之为左厢神勇,右厢神勇。左厢神勇监军司治所在弥陀洞 (今陕西榆
林市境内),元废。[17](P260)
三角城:据《陕西府志》载:相传唐戍兵于此,998年为兀泥族领地,后入西夏。[18](P25)今甘肃省榆中县北。
三角岭:据《册志》载:在葭州西北百二十里,毒尾、开荒二水交会之间。《宋史》载:米脂之役,折可适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即此。[19](P14)
五源:即五原。据《宋史》载:北宋初仍为五原郡,为盐州治,后废县为镇,至道初入西夏。[1]后魏始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后又改为大兴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盐川郡[2](P812)。唐武德元年改为盐州,领五原、兴宁二县,贞观元年 (626)废盐州及五原县,隶灵州,二年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 (758)仍为盐州治。[3](P1417)今甘肃省盐池县境内。
隆州:本陵州。据《宋史》载:北宋至道三年(997)升为团练,咸平四年 (1001)废,始建县,熙宁五年 (1072)废为陵井盐,宣和四年 (1122)改为仙井盐,隆兴元年 (1163)改为隆州,元初废。[1](P2215),[20](P962)今四川省仁寿县。
卧罗娘:据《西夏纪事本末》载:山名,西夏时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卧罗娘山 (旧作午腊葛山、牟那山)(驻扎)七万人,以备辽人。[21](P67)详址待考。
啰庞领:即罗庞领。据《金史》载:西夏时任得敬助仁孝平叛有功,大定十年 (1170),仁孝以西南路及灵州罗庞领地与得敬,此地属灵州,但何时设置不详。[22](P286)详址待考。
骆駞巷:即骆驼巷。据《宋会要辑稿》载:宋元符二年 (1099)五月二十七日,环庆路言进筑路骆驼巷地,属陕西路。[13](P7454)[1](P2154)
龙马川:地名。据《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载:咸平元年 (998)十月,兀泥族大首领,昭州刺史黄罗封于崇政殿,在青冈岭、三角城、龙马川。领族帐千万百户,初隶继迁,俄投府州,具体设置时间不详。[23](P25)
贺兰军:据《西夏纪事本末》载:西夏军队,元昊时建立,驻地在静州之西,西谷口之东。
[21]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克夷门。
安化郡:据《元丰九域志》载:属陕西路,唐安定军节度,后唐降军事,北宋建隆元年
(960)升为团练,四年复降军事,治安化县。[24](P115)今甘肃省庆阳市。
督府:官署名,应为大都督府之简称,掌管军政的机构。据《资治通鉴大辞典》载:三国魏置,统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全称为都督某州军事府,以都督为长官,又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两晋南北朝始置,北周时改名为总管,隋沿此制。唐高祖武德十年 (627)将大总管府改为大都督府,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玄宗开元分为上、中、下三等,此后渐为节度使所代替。[25](P532)
此外,还有一些地名较为常见,基本为人们所熟知。如灵武郡、灵武县、甘州、肃州、鸣沙、沙州、瓜州等,在此仅作简要叙述。
灵武郡,据《元史》载:宋咸平五年 (1002)入西夏,改西平府,又都之。西夏定都兴庆府后,复为灵州,又设西夏翔庆军。[26](P1451)今吴忠市北。灵武县,据《武经总要》载:宋初为灵武县,开宝年间废县为镇。咸平中入西夏,后升为顺州,亦作“归顺州”[20]。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邵岗堡西。甘州,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天圣六年(1028)又入西夏,称宣化府。[24](P480)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肃州,据《宋史》载:唐武德二年 (619)复置,治福禄县,大历元年地入吐蕃,大中初张议潮曾夺回此地,北宋景祐三年 (1036),又属西夏,以为番和郡[1](P13994)。今甘肃省酒泉市。鸣沙,据《续资治通鉴》载:五代废鸣沙县。北宋初仍为鸣沙县,隶灵州。开宝年间县废,咸平中入西夏,复立鸣沙县。[27]今中卫县鸣沙镇。沙州,据《元史》载:宋仍为沙州,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肃三州,尽得河西故地。[2](P1450)今甘肃敦煌市。瓜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初陷于西夏,夏亡,州废。[28](P2764)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锁阳城。
承前文所述,史金波先生认为 ДX.02822号文书应写于西夏后期,笔者对这一观点持基本赞同的态度。但该文书究竟具体出现在西夏的那一时期,笔者认为虽然很难做
出精确推断,但根据此文书内容以及其他史书记载的史料和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的探索是可能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地分部所载地名,可以判断它们并入西夏的时间应在公元 995—1170年之间,但并不能据此就认定其写作时间就应该在此段时间之内。另外,笔者在研读文书的时候,发现在官位部中出现了诸如学士、秀才、举子等名称。据《宋史》卷485《外国二》记载:“建中靖国元年,乾顺始建国学”;“仁孝大庆十七年改元天盛,策举人,始立唱名法”;“大庆三十一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俾修实录。”由上述材料可知,至迟在西夏大庆十七年即公元 1156年就出现了举人的称谓,而在大庆三十一年即公元 1170年始有学士的称谓。那么据此就可推知,此文书应写于学士称谓出现之后即公元 1170年之后,同时根据《西夏记事本末》中的《西夏记事年表》记载:夏应天四年 (1209),蒙古入灵州,夏主降。夏光定五年(1217)蒙古围兴州。这些记载都说明最迟在公元1209或公元 1217年西夏领土已不完整。但该文书仍保留有怀远、灵武等地名,据此可推知此文书应写于这些地方失陷之前。所以笔者认为此文书下限应定在公元 1209年或公元 1217年。故笔者认为此文书的写作年代应在公元 1170至公元1209年或 1217年之间。
此外,该文书中还有一些地名,如山人、火子、新衙、宁星、罗税火、吃移门、骨婢井、大内、三乍桥等等,尚无从考证。其中大内,据《品字笺》云乃为天子禁中,那么新内似乎可以推测为天子新的禁中。乃来、光宁乃番姓,乃来平、光宁傩似应为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以上仅为推测。
另外在文书中,尚有一些问题令人费解,如西夏所设军事单位——左厢、右厢,但文书中仅有左厢,而无右厢,原因何在呢?此外,在地分部中,有一些地方在入西夏后被改名,但此文书中仍保留原名,如保静。据其它文献记载,保静在咸平四年(1001)并入西夏后改名静州,但为何此处不用静州而仍然保留“保静”之名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
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解决。
【相关文献】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王天顺.西夏战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7]陈芳续.历代地理沿革表[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戴锡章.西夏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9]张金城.宁夏府志[M].宁夏历代方志萃编本.
[10]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长庚.甘肃新通志[Z].坊刻本,1909.
[13]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李宗仁.延安府志[Z].陕西图书馆影印北图胶卷,1962.
[15]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郑天挺,等.中国历史大词典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7]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Z].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18]刘於义.陕西通志[Z].坊刻本.
[19]李熙龄.榆林府志[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新修方志丛刊本,1968.
[20]曾公亮,等.武经总要[M].台北:台北出版社,1969.
[21]张鉴.西夏纪事本末[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22]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韩阴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4]王存.元丰九域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施丁.资治通鉴大辞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6]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7]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本文发布于:2023-12-29 02:3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88741129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夏地名考释——以дX.02822《杂集时要用字》为中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夏地名考释——以дX.02822《杂集时要用字》为中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