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名胜古迹

更新时间:2023-12-28 20:20:1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帮扶手册)

木兰围场名胜古迹

木兰围场名胜古迹

木兰围场的命名,来自“哨鹿”的诱猎方式。“木兰”系满语,意即“哨鹿”,即猎人戴上假鹿头,以木制的长哨吹出仿效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出现,以便围猎。围场,即行围打猎的场所。据说,从康熙开始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秋季射猎)活动,就是以皇帝射鹿来开场的。

木兰围场东西长一百五十公里,南北宽一百余公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围场的北部是平均海拔一千四百米以上的坝上高原,南部是丘陵盆地。这里气候属于北温带的东亚季风区,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河流纵横,适宜于北温带大陆生长的动物应有尽有。这些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为清军行围习武提供了活靶子;错综复杂的地形,给满蒙骑兵训练骑、射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木兰围场原本是蒙古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克什克腾等部的游牧地。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年(1681)巡视塞外时,蒙古诸部将这一片土地献给清廷,由此开辟了木兰围场。

从承德市到隆化县行程六十公里,再向北走五十多公里,即到达隆化和围场的交界处——崖口,这是进入“木兰围场”门户。当年清朝皇帝在进入“秋狝”以前,必须首先在这里停留一晚,昔日的行宫建筑,今日还

有迹可寻。崖口,这个地方奇特:东西连绵的山脉走到这里,好像两条巨龙相遇,昂首弄姿。峭壁危峙,中间形成了一条狭窄的河谷,从上游千回万转流来的伊逊河(“伊逊”即“九”的意思,言其曲折多弯),即从两山夹缝中冲出来,奔向滦河。崖口,它像一个天然的卫士,把守着进出“木兰围场”的门户,在崖口外边的河湾里,自然形成一块洪水冲积成的开阔地,原来的行宫就建在这里。在崖口南面的山崖上现在还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石碑,碑石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1751年写的《入崖口诗》,成为历史的见证。

木兰围场,乾隆所留遗迹最多。仅立碑就有七“通”:岱尹梁,乾隆手书《古长城说》碑,记载了他“于无意中”发现古长城的喜悦及评论长城得失的独到见解;“卜克达坂诗碑”,刻下了他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的业迹;“永安莽喀诗碑”,“于木兰作诗碑”,“入崖口有作诗碑”,吟咏了木兰围场山川的美丽,形胜的优越,“木兰秋狝”的壮观,”祖制垂奕年”的愿望……

木兰围场有东、西两个入口。东边的称伊逊崖口,西边的叫伊玛图口。东西两个围口分别建有东庙宫和西庙宫。这两处庙宫是为皇帝行围时小憩所设。围场境内又根据围猎需要,

依自然山势划分为七十二个小型围场。这些小型围场都以蒙语或满语命名。和围之间的距离多则二、三十公里,少则一、二十公里。整个围场外围都竖有木栏,俗称“柳条边”。附近的八旗卡伦及蒙古人民平时不得入内,以保障野生动物生息藩衍。而今,在围场县广袤的山川中,仍保留着许多木兰围场遗迹,它们有:

敦仁镇远神祠,俗称东庙宫。位天围场县庙宫村。嘉庆十六年(1811)建。山门题额“敕建敦仁镇远神祠”。敦仁镇远神祠原的前后殿和宫房,前殿额为“崇镇周阹”,内置“敦仁镇远神”。后殿为皇帝寝宫,名“(缵)功致祷”,又曰“上兰别墅”。嘉庆岁幸木兰,常在此拈香小憩。

协义昭灵神祠,俗称西庙宫。位于隆化县城子乡。嘉庆二十二年(1817)行围木兰,始领修建,次年竣工。神祠规制一律仿东庙宫,门额“敕建协义昭灵神祠”,为清帝西道行围途中拈香致祭之所。木兰碑刻。木兰围场内有《于木兰作》、《入崖口有作》、《虎神枪记》、《古长城就》、《永安湃围场殪虎》、《永安莽喀》、《木兰记》等七通碑刻。建于乾隆十六(1751)至嘉庆十二年(1807)间,碑竖于崖口及与碑文内容相关的围场要地,碑文多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分别记述清廷开辟木兰围场的原因、经过,以及描绘行围时蒙古王公贵族云集景从的团结盛况以及挽弓猎场

的围猎场景。其中有两通碑刻尤为重要。一通是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于木兰作》碑。它位于围场县碑梁村交界处。首题五言诗《于木兰作》。碑两侧加刻《过卜克达坂即事成什》、《过卜克达坂叠旧岁韵》五言律诗两首。这两首诗反映了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758-1760),清政府两次出兵,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战争史实。另一通是乾隆十七年(1752)建的《古长城说》碑。它位于围场县岱伊上村,碑文记录了木兰围场内发现的一道古长城。

岳乐围址,原岳乐围场,位于围场县骆驼头村月亮沟。这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围场遗址。东山围址,是坐北朝南的峭壁,平滑的壁面上,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乾隆十七年秋狝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洞”。伏虎洞在其东北不远的石林中,洞口狭窄,仅容一虎。对面山坡上有《虎神枪记》碑。碑文记载了这次行围乾隆帝一枪射死隔谷山洞中一只猛虎的经过。“虎神枪记”碑高四、五米,乾隆十七年秋九月立于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第四围——岳乐围场的山坳平坦之处,给这雄浑的塞外山川平添了一种古朴野趣。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乾隆持虎神枪殪虎经过:“壬申秋于岳乐围场中。猎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见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间,彼亲见之,相去盖三百余步。朕约略向山洞施枪,意以惊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负隅跳跃者久之复入。复施

一枪,则复中之,遂以毙焉。盖向之发无不中,乃于谿谷丛薄目所能见之地,斯已奇矣。而兹岳乐所中,则隔谷幽洞,并来虎耽耽阚如之形,于揣度无意问复焉深入,不移时而殪猛兽,则奇之最奇。某称为神,良有以也。”同样,乾隆在《永安湃围场殪虎诗碑》中也赋诗描述了于林天石海的永安湃,用虎神枪殪杀另一只猛虎,及随围年班中“厄鲁回部昨舌脱帽钦服”情景。从这两通碑文都可以看出,乾隆因为自己殪虎的壮举而非常得意。但,更引人注意的是乾隆时时不忘,他之所以能殪虎,关键在于手中那支“武功良具”虎神枪,而虎神枪这种“效奇而愉快”的“习武示度神器”又为“皇祖所贻”,他是为此感到骄傲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康熙的数十名皇孙中,没有一个皇孙像乾隆这样在幼年时即受到康熙的特别喜爱和重视。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中有一景叫做“万壑松冈”,地处无暑清凉之南,据冈背湖,长松环翠,壑虚风度,如笙管迭奏,是个“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的极佳所在。原是康熙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康熙独让十二岁的乾隆在此读书,并亲予教诲。乾隆在这里“夙兴夜寐,日觐天颜,绨几翻书,成示章句”,学业颇佳。更有甚者,康熙批阅奏章之时,亦命乾隆“屏息待旁”,更是有意从乾隆髫年便锻练

他学习处理政事的能力了。不惟如此,康熙同时还毫不放松乾隆的习武。在他十二岁时,便带他到木兰围场秋狝。《承德府志》上记载着一则颇为惊险的趣事:在木兰围场之永安莽喀围中,康熙射一大熊仆地,他为了使乾隆得到锻练,便命他驰马向熊察看究竟,不料这时大熊突然跃起,扑向乾隆。这一意外情况使随围王公大惊失色。但乾隆临危不惧,并不惊慌。康熙急忙跃马上前,照熊又补一枪,击熊毙命。康熙对乾隆小小年纪便如此镇定自若极为满意,回到御幄后高兴地说:“伊命贵重。”并说“如使伊至熊所,而熊起乃惊,成何事体?”乾隆自幼自长,始终得到康熙的器重和关怀,因而他对乃祖是万分敬仰的。他登基后,命将“万壑松风”易名“纪恩堂”,并写了《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以示不忘祖恩。而他“巡守塞上,一如昔时”,且用虎神枪亲殪猛虎,更是用事实证明他继承了康熙木兰秋狝之初衷。他没有辜负康熙的希望。

康熙和乾隆两朝出现了清史上的“康乾盛世”局面。这局面的形成,与木兰秋狝活动直接有关。嘉庆以后秋狝渐废,清朝江山日渐衰败。当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不能说与清末停止木兰秋狝毫无关系吧!

乌兰布通,系蒙语,意即红色瓮形小山,今名红山,因将军泡子北岸的一座坛形小山而得名。位于围场县北部土力根河

上游北岸。今属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山由红色岩石构成,侧面望去,有如瓮形。山的西面有一湖泊,名泡子河,当地俗称将军泡子。四周地势开阔,是著名的乌兰面通古战场。康熙三十年(1691年),我国西北准噶尔部落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噶尔丹发动武装叛乱,鲸吞了廓尔喀蒙古,随后又往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推进,忘图分裂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噶尔丹利令智昏凶焰万丈,竞率叛军三十多万人进犯到这乌兰布通。康熙闻报十分气愤,决定亲统大军平叛。他坐镇伊逊河边的博络河屯,命裕亲王福全领兵赶赴木兰围场迎敌。噶尔丹在训练有素、常备不懈的清军强大攻势下连连败退,最后孤注一掷,在乌兰布通“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布设驼城。命士卒于垛隙发矢放铳,企图挡住清军进攻。清军在将军佟国纲指挥下,架起了红衣大炮,连发炮弹将驼城轰毁,使噶尔丹最后的希望化为泡影。噶尔丹只得乘着夜色潜逃而去。乌兰布通的坛形模样的红山,传说便是红衣大炮的炮阵轰成的,将军泡子则是清军开炮时强大的座力座出的巨坑。当地牧民说,前些年他们还看到过泡子中央有大炮的炮筒,在湖畔拣到过盔中残片及生锈的箭簇。在乌兰布通大战中,清军将领佟国纲阵亡,鲜血染红泡子水,现在古战场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湖泡,相传为炮轰所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将军,便将这个湖泡称为“将军泡子”。

练兵台,位于乌兰布通东南五公里在大森林里,有一片小小的开阔地,中间有一座突兀而起的石峰突起于郁郁松林之中,形如臣虎,上有平台。相传平定尔丹叛乱时,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时曾在此练兵点将,点将台(练兵台)因此而得名。站在点将台上低首环顾八方,遍野的鲜花一望无际。一排排挺拔的松树,组成的绿色方阵,像威武的士兵组成的整齐队列,俨然等待着将领的检阅,又像待命出征。面对此情此景,您似是文才武略的康熙大帝,正在“沙场秋点兵”。

十二座连营,位于围场县机械林场北部,分布于吐力根河南北两岸。两岸遗留部分断壁颓垣。北岸可明显见到一排排连营基址,每排间隔八米,一排十二间,有大屋、小屋和套间。1691年,在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乌兰布通”大战。我国西北准噶尔部落的民族分列主义分子噶尔丹在沙俄的唆使下,发动武装叛乱,率叛军时犯乌兰布通,妄想南下侵占承德袭击北京。康熙大帝御驾亲征,激战了3天3夜,击溃了噶尔丹的叛军,斩断了侵略者的魔爪,保卫了大草原的和平与安宁。清军反击噶尔丹时,曾扎营于此,十二座联营就是乌兰布通之战屯兵积粮之所。康熙之兄裕亲王、抚远大将军福全曾在此重兵屯驻,扼噶尔丹南下之道。前几年,承德地区文物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许多清代青花盘碗残片及铁箭头等遗物。

塞外神石庙建于清初。在围场县坝上机械林场四旗拨营林区。石筑,圆拱门。庙内供奉穿着清装的神像,俗称塞北神。其侧有二弟子像。传说,康熙有一年在塞罕坝围猎,走到牤牛泡子时,朗朗晴空突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下起倾盆大雨,有人说这是牤泡子中有水上金蟾要向皇帝讨封。康熙便封金蟾为“敦仁镇远神”,天空顿时云收雨霁。于是,康熙敕命修建这座石庙。清装的神像就是“敦仁镇远神”。

木兰围场对于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曾经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围场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已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塞罕坝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在我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中独树一帜。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林业厅已将其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列为开发旅游的重点工程。在“生态旅游年”里,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前来旅游观光,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合作,共同发展,共创繁荣。

木兰围场名胜古迹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20:2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66018129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木兰围场名胜古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木兰围场名胜古迹.pdf

标签:围场   噶尔丹   围场县   清军   泡子   行围   位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