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数典忘祖的意思)
古典美的传承者 ---------范曾先生与国画教学
那座建造独特的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曾因一个人的艺术魅力而扬名海内外,他就是该大楼的缔造者――范曾先生。先生出于对东方艺术的热爱,费劲心力筹建此楼,并自1991年开始招生,陆续培养了上百名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东艺系有自己一套特有的教学模式,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美术院校的国画教育,先生主张对东方传统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守护和拓进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因此除专业以外,还安排很多关于文史哲学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画家。
1996年我就读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每每回忆起上学时的情景,影响我最多的还是范曾先生的言传与身教。虽然我不是他的得意门生,而且距离范先生培养“学者型画家”的初衷相差甚远——至少现在是这样,但我自信我的审美追求已经明确了方向,不会陷入美的误区,这就如同一个人习惯了美好,便会本能的拒绝丑恶。
1996年10月我在永明馆初识范曾先生,是年先生58岁,衣着得体,精神矍铄,望之威而即之温,卧蚕浓眉,透着灵性的双目神彩飞扬,略带南方腔调的普通话,抑扬顿挫,举止谈吐之间流透出一个学者的智慧和艺术家的潇洒。先生为人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对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不失长者之风。求学期间数年的接触了解,耳濡目染,也通过阅读先生的一些文章,让我更加仰慕先生的人品、学品和画品。
范曾先生的教学方式集合了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师徒传授式的优点,现代教学可以营造一个集体的学术环境,又可以相互切磋和学习;传统的师徒教学能够使我们对中国画的本质(如程式、理法、特性)有充分认识。中国画是特别需要灵性和感悟的艺术,最忌讳刻舟求剑式和数学公式般的整齐划一,师徒式教学
相对容易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灵悟,而且从一家风格与画法上,容易找到切入点,深入领会中国画的精义,宋代人韩拙所谓“凡学者宜执一家之体钵,学之成就,方可变易为己格。” 即为此意。先生演讲极具魅力,讲课时从不用讲稿,但神思敏捷,逻辑清晰,旁征博引,吟赏唱和,深入浅出而不拖泥带水,滔滔然余音绕梁,津津然妙语连珠,挥手罢而真理出,其思想深度与口才相得益彰,令人叫绝,所以听先生讲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学校每次安排先生讲座,必定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
近代国画人物大家之中,能融合中西之长,达到形神兼备之要求,技法开一代时风者,当属徐悲鸿、蒋兆和二人。徐公为开创者,蒋公为完善者;二者的造型功夫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先生尤服徐公素描功力和蒋公传神写照的国画功底。先生在教学上延续徐公“尽精微,致广大”的教学宗旨,重视基本功的练习,提倡“心手相应,厚积薄发”。先生常言:古典作品必备三大特点:一是以强调和谐感与秩序性为美学追求;二是技艺高超,有技术上的难度;三是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之魅力,高品位的绘画艺术需要有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学识为基础。
当代有些所谓的画家们追求新奇与刺激,玩弄观念、设计骗局、迷恋荒诞、宣扬丑陋、故弄玄虚、为所欲为,实在是对“艺术”莫大的亵渎。先生讲过他去法国参加一次艺术沙龙,与会人员有一位大发怪论,说米开朗琪罗不懂艺术,不懂素描,先生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声说“我喜欢米开朗琪罗,他是我崇拜的大师”,全场漠然良久。“近日不闻秋鹤唳,无数乱蝉噪斜阳”,混乱无序的艺术圈里,先生执著的守护着古典的尊严,如秋鹤长唳,一声呐喊便胜于无数乱蝉的躁鸣!
下面我想分别谈一谈先生在为我们上一些不同的课程的时候发生的那些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到先生的治学之道和授业之风。
讲写意人物画
先生上课严谨而活泼,语言有条理而幽默。记得大二上写意人物课时,先生让我们直接到他的画室听课,先生的画室很大,这样会更方便学生观摩范画和教学互动。
先生非常提倡一个画家要做到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的学习态度,认为知识修养和书法对国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谈到“画如其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这些道理,强调一个画家品德修为的重要,现在想想很多画家,看到他们的作品就略知他们的人品,高贵者高贵,猥琐者猥琐,阴暗者阴暗,作品真的就是一面镜子!
先生讲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尤其对唐代吴道子宋代梁楷讲解深刻,说苏东坡评价吴道子“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又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左右向背,各相乘除 ”,还给我们谈到解衣般礴和以鸟养鸟的故事,启发我们对待写意画应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和利用好创作激情的方式。最后边说边表演画家刘继卤给中央美院学生做范画,说刘先生作写意画过于兴奋,一笔下去把宣纸捅个窟窿,我们都笑的直掉眼泪。
先生讲课完毕,每每当众挥毫逸兴。先生作画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无论盈尺小稿还是丈二大作,从不打底稿,信手拈来,如有神助。一阵笔走龙蛇,一副精美的画卷立现眼前,细观之往往形备神全,无一笔多余,无一笔不足。我们尝戏言“让先生画败笔之作,难矣”。我觉得先生当众作画比其在书房创作时更灵动、更精彩。或许这跟名演员表演是一个道理,真正的演员会把观众当成一种创作动力,而不是一种压力。范先生作画更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心境而定,工写繁简的不同也反映出当时的创作心境和心态。
先生曾给我们示范过一幅丈二匹的《八仙图》卷,边画边讲,甚至有时会问学生人物应该如何安排,如何构图,让学生参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动作形象的设计。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先生微然一笑,把他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众人豁然,我想如此的教学方式想必在其他院校也是少见的吧!还有很难忘的一次,他见我们的写意作业太过理性,线条做作缺少自然状态,批评我们没有领悟到写意人物画的精髓,便拿出二玄社印刷精美的《泼墨仙人图》和《二祖调心图》,仔细讲解了写意画的线条应该如何抛开具细的描摹,把握事物内在的神韵,抓住瞬间的灵感,然后放笔直取,了无挂碍,方可求得自然的旨趣。接着他和我们做了一个笔墨游戏,来锻炼我们写意绘画的所需要的胆量,他先让班长先在宣纸上大胆的画上一笔,随后一声长啸,顺势奋笔直取,点划之间,略加收拾,一幅简约生动
的《庄周梦蝶图》须臾而就,当时大家都惊呆了!真是神品!不禁都跃跃欲试!先生也异常兴奋,连跟学生“合作”了数幅作品,让我们真正领会了写意画创作所需要的两种状态:一种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状态,另外一种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升华,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即妙手偶得,写意画的所谓逸品追求的应该就是这般境界。
先生又讲到书画同源的道理。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同质而异体,这个“源”是指艺术创造中的本质之源--自然,它是真正的大美所在。画家吴道子观嘉陵江水,见其波涛汹涌,写其状貌,追其深邃,书法家怀素夜闻嘉陵涛声,则于状貌之外得其体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对于书法家和画家是一个道理。先生讲到用笔之法,应该取乎天然,勾划之际当如云之出岫、泉之注地,挥动之间当与生命之气韵、血脉之律动相暗合,这样才能下笔天然合理,无妄生之圭角、无矫饰之情趣,才能无一处不自然,无一处不闲适。然则雄浑中蕴神秀,娴熟中反生涩,此理虽明,知易行难。先生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缺点各自做出点评,往往一语中的,记得当时给我的评语是“执笔不要太死,短线用指腕之力,长线执笔端当用肘臂之力”,给另外一个行笔异常迅速的同学的意见是“用笔切记流滑,当用锥划沙”。这些评语往往都极其简洁而准确,让我们受益匪浅。
讲画外修养
先生非常重视画外修养。他给我们系统讲述了文人绘画的发展历史及价值根源,阐明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和哲学对中国画的审美影响。先生特别强调中国古典诗词对一个中国画家的重要性,先生有言“以书为骨,以诗为魂”,这道出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美学内质,鉴于此,先生为本系学生列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书画理论等有关的必读书目。并鼓励学生多做一些诗词,告诉学生作为起步阶段,可从拟对联和做诗开始,并鼓励学生拿给他看。有时候,先生会跟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对联比赛,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文学修养,先生曾讲,写文章多是逻辑思维,有连续性,而对对联则需要跳跃思维,很有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旅居巴黎所做联句:
抒啸犹慷慨,听八表宫商,谁唤醒三千世界;
蛰居漫凄惶,看万山碧翠,待勾留一叶春光。
九逝骚魂萦皓月,一双醉眼对红尘。寄远曾吟青鸟赋,归思几度白云回。
回首望,在当下以时尚为追逐的今天,能像先生这样吟诗作赋,涵泳古典文化精华的中国画家屈指可数。先生将自己数年所作大量古典诗词和楹联,经过选编,最终出版了一套《范曾诗词》,可谓字字珠玑,言辞之间透露出风发的灵性和超然的气度。先生出生于温丽秀美的南国,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在6岁即能背诗咏赋,至9岁,便能和家兄和诗,对对联,这种幼时良好的家学教育也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原因吧。
我们知道,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儒、释、道等文化的融合与影响是古代文化发展的大交响,而文、史、哲的涵融凝萃则是中国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屈原讲:“吾既有此内美兮,复重以修能。”对中国古典绘画而言,笔墨是外在的秀美,文史哲则是内在的涵养。中国古典绘画语言与诗境合一,构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正是中国古典绘画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先生认为“有学无艺,不精,有艺无学,不厚”。对于学识和技艺的问题,先生常言,“有学而不能者,未有能而不学者”。技艺要通过千万次的锻炼才能达到手心相应,但仅有技巧的作品往往缺少内涵和深厚气质,容易匠气和俗气,算不得高明的艺术。画家必须依靠内在的艺术修养、认识能力为依托,他的气质涵养才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先生是古典美的守望者,也是中国古典绘画卓越的传承者。在这条由古典美铺就的道路上,先生每日5点起床,研习书籍经典,数十年从不间断,无论霜晨雨夜,孜孜矻矻,躬行实践,付出艰辛的艺术劳动,终于结成硕果。单从书法来看,先生也称得上独创一体,其字结构美奂,线韵流荡,气脉绵延,完全可与古人书家相媲美。而从绘画上讲,先生造型功力在他青年时代已经趋于成熟,翻开先生早年所画鲁迅插图,一目了然,那些线条的组织和造型已经显示出先生过硬的功力。80年代初,先生便初步确立了以历史人物画为创作题材和以线描形式为主的艺术风格,初绽锋芒便立即轰动画坛,其作品高华秀逸,如阳春白雪不染尘埃,从那些典雅古朴的作品中,显示出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画家风华婉约的才
情。此后几十载风雨无阻、磨砺精进,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直到最近的十年,突然蜕变,走向简笔人物画,笔墨淋漓,简洁生动,马上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弹指间岁月飘逝而去,先生卓然成一代大家。晚年又多致力于国学传统的总结和传承,编著出版的书籍达上百部之多,先后为南开大学历史系和文学院增设两个博士点,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范先生作为中国知识精英的代表,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完成了从一个传统文人向现代学者的转变。这种转变来源于他对历史传统、古典文化的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来源于他内心的忧患意识。面对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泥沙俱下前的尴尬,面对古典文化在遭遇现代乃至后现代潮流袭击下的失语,内心深处的忧患与日俱增,于是用他天才的努力,“文以载道,画亦载道”,通过自己的著述立说,书画创作,也通过教学、讲演,一次次捍卫、弘扬着古典精神。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窥见先生教学风范,总结先生教学特点和价值如下:
一、人格精神的培养 画以人重,“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这是中国画家重视修身为艺的前提,历来国画家多是高人雅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洁身自好,故所作风流潇洒,韵味醇古,于笔墨之外别有一种高华静净之气,为常人不所及。先生以身为范,提倡正大、纯洁、阳刚之气,批驳卑鄙、龌龊、恶俗之流弊,这对于我们人格精神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而对于我们人格形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艺术标准的界定 “艺术标准是好与坏,而不是新与旧”, 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艺术界被混淆视听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误区,而作为国粹的中国绘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生对艺术标准的界定,如醍醐灌顶,恍然开悟,而对于西方的艺术,先生也有很清醒的认识,先生肯定和认可的是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对于文艺复兴的艺术更是由衷崇拜,“不贬西方爱东方”与“和而不同”是先生对待东西文化艺术的观点和出发点。明白了艺术标准的问题,就有了判断力,可以明辨是非美丑,可以增强艺术选择能力,少走弯路。
三、古典精神的弘扬 先生是古典美的守望者,也是古典美的传承者。古典精神最大的特点是和谐统一的秩序感,古典作品必备两大特点:一是技艺高超,有技术上的难度;二是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之魅力,高品位的中国绘画艺术具备“沉雄、博大、空灵、典雅”的特征,21世纪是追求和谐的世纪,无论是整个社会、民族、国家,还是大自然,乃至整个地球都要建立和谐的秩序,这些才是人类步入新的文明的标志。先生在传播着这样的文明,为古典精神的捍卫和弘扬做着贡献。
四、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综合培养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先生提出的八字箴言,中国画具有文学性是其特点,而书法的抽象性和抒情的特点跟中国绘画的精神相契合,而文学性的体现需要观擦力和想象力,而书法的线条又必须以模仿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根本,先生在教学中主动训练我们这些能力和基本功,以求得艺术上的进步,例如先生训练我们写生时对模特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的观察和表现要精益求精,体会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甚至于自己能够模仿各类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再如先生跟我们对对联的游戏也是训练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先生的作品更是能够体现出观察、想象、模仿和创造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使我们目前达不到这样高的要求,至少方向确定、眼界大开,也算是有意义的吧。
受过先生教诲的学生都会心存感激之情,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中国画坛,定会出现如先生所望的画家,虽然先生常言“只管耕耘,不论收获”,我想只要播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果实的喜悦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书目
《范曾谈艺录》《范曾自述》《大匠之路》《诗意的裁判》《古代画语录汇编》
4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15:1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47971129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典美的传承者---范曾先生与国画教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典美的传承者---范曾先生与国画教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