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严密性试验)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开课学期
课程类别
先修/后修课程
系主任
教学院长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是培养合格师资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使师范生能够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便将来能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成为一名能进行教育教学知识整合、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方面
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师范生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自我发展、情绪情感发展、品德发展、同伴关系发展等各方面的特点,掌握家庭与学校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掌握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等,增进师范生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理解。
2.能力方面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基础知识,初步具有应用心理发展的观点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应用心理发展特点、规律等相关知识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增进师范生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理解,形成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师范生懂得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师范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本课程重点支撑以下几个毕业要求,其中课程对毕业要求中的6综合育人形成H支撑,对毕业要求中的2教育情怀、5班级指导2个方面形成M支撑,对毕业要求中的7学会反思形成L支撑。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17180003
第3学期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分/学时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
Child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unlling
2/32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学生
教师教育学院
谢敏芳
陈巍
专业课程(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
无
闫瑞祥
刘雄英
开课单位
执笔人
院长
第 1 页/共 6 页
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如下表1-1所示:
表1-1 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对应的支撑程度矩阵关系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指标2-2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辅导
M
(中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4-1
H
(高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5-3
M
(中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6-1
H
(高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7-2
L
(低支撑)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32个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2-1教学环节教学章节、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及学时安排
教学章节 支撑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1)青少年期的界定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矛盾性特点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时代特点
(4)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学建议
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学习与讨论,学生理解青少年期的概念,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时安排
绪论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5
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通过讲授、讨论与案例学(1)青少年的生理变化
习,学生理解青少年生理变(2)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化对心理的影响,掌握青少(3)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应对与教年性心理问题的应对与教育
育。
(1)认知与认知发展
(2)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3)青少年的智力和创造力发展
(4)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学生了解理解认知与认知发展,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能够据此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
3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4
第 2 页/共 6 页
的教学方式组织合适的教学。
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1)自我发展概述
(2)青少年自尊的发展
(3)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
(4)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学生了解青少年
自尊、自主性、自我同一性的基本问题,理解青少年自我的发展,掌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建构。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作业练习、小组合作,理解青少年的爱国感、关爱感、责任感等各种道德情感,乐学感、探究感、好奇感等各种理智情感,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等各种审美情感,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亲密感、信用感等各种人际情感,幸福感、珍爱感等各种生活情感,掌握青少年情绪能力与情感素质的培养。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作业练习、小组合作,掌握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发展;掌握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了解青少年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的表现,掌握青少年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的矫正。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掌握同伴关系的概念,掌握青少年同伴团体的发展变化;了解同伴接纳,了解儿童青少年友谊观的发展,掌握青少年友谊的特点及其对个体健康发展的作用,了解青少年与异性的关系;了解青少年文化。
4
3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与情感培养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1)青少年道德情感
(2)青少年理智情感
(3)青少年审美情感
(4)青少年人际情感
(5)青少年生活情感
(6)青少年情绪能力与情感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与培养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1)品德概述
(2)青少年的品德心理发展
(3)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4)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与教育
3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1)同伴关系概述
(2)青少年的同伴群体
(3)青少年的友谊关系
(4)青少年的同伴影响
2
第 3 页/共 6 页
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案例
学习,掌握亲子关系、亲子
(1)青少年与亲子关系
冲突的内涵、类别与特点,
(2)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
了解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2
(3)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掌握家庭的结构、功能及其
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掌握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了解青少年的学校适(1)青少年学校生活的影响因素应问题,掌握青少年学校适(2)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 应问题的应对,掌握学校风(3)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与应对 气、班集体、教师、教育教(4)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与学习活动、教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态度、师生关系等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学习,理解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的内涵,了解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包括青少年反
社会行为和其他外部问题、青少年抑郁和其他内部问题等,掌握青少年压力及其应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
的预防与治疗。
2
学校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与教育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概述
(3)青少年的外部问题
(4)青春期的内部问题
4
注:表2-1中打*的为重点支撑的教学目标。
表2-2自主学习学时分配
自主学习内容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与情感培养
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与培养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
观看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方面的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或《叫我第一名》或《一个都不能少》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研讨等途径实现,辅以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课后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表3-1 课程毕业要求、教学目标和达成途径
建议时间(小时)
4
4
4
2
第 4 页/共 6 页
毕业要求指标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四、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达成途径
1.教师课堂讲授
2.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
1.案例分析与研讨
2.小组讨论与交流
1.教师课堂讲授
2.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
3.课后根据教师布置内容进行自学
1.教师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与讨论
3.课堂和课后研讨
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等方面组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课程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细则及对应的教学目标见表4-1所示。
表4-1 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细则和对应的教学目标
成绩组成
作业
(30%)
考核/
评价环节
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3
根据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100
等作业情况打分。
主要考核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100 掌握程度,对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100 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态度。
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应用心理100
发展的观点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业成绩×30%)+(课堂表现×10%)100 +(缺勤1节课扣1分)+(期末考试×60%)
表4-2 教学目标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
积极参与课堂课堂表现讨论并表现良成绩
好的,每次加(10%)
1分
考勤
(0%)
闭卷考试
(60%)
缺勤1节课总分扣1分
期末考试
教学目标2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缺勤综合成绩
情况+期末考试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评价依据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评价方法
评价值=(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60%)÷总分100
评价值=(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教学目标2 平时作业、期末考第 5 页/共 6 页
试
教学目标3
平时作业、考勤情况、期末考试
绩×60%)÷总分100
评价值=(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10%+考勤情况[缺1节课扣1分]+期末考试成绩×60%)÷总分100
表4-2中权重合理性说明:
(1)对于教学目标1:主要评价学生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因此,主要考核“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
(2)对于教学目标2:主要评价学生运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主要考核“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
(3)对于教学目标3:主要评价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状况以及专业发展过程中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的确立,因此主要考核“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但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尽管考勤不计分,但缺勤却要扣分。
五、持续改进
1.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适时适切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改进存在的不足。
2.结合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尤其是要注重作业的批改和及时反馈,对于作业质量十分低下的情况要求学生修改或重做作业。
3.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情况进行教学的全面反思,并把反思情况通过QQ或其他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和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4.吸收教学测评、教学督导、听课教师等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学业评价标准、体系等进行完善。
六、教材与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
1.《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赵春黎、朱海东、史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二)参考资料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发展心理学》,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彦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青少年心理辅导》,吴增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Developmental Psychology》,Shaffer,D.R.,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Inc.,2002年版
6.《儿童发展理论》,默里·托马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 6 页/共 6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15:1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47439254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教学大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教学大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