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镭怎么读)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 课程代码:03231002
(二)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三) 开课对象:师范心理专业
(四) 课程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学校教育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它的前导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
(五) 教学目的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为其学好学习心理学和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教学设计、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教师心理等几个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七) 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54学时
学分数:3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 德育心理
第二章 学习心理
第三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五章 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六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第七章 教学环境
第八章 教师心理
合计
(八)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 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讲授
2
6
10
5
5
6
5
5
10
54
实践
合计
2
6
10
5
5
6
5
5
10
54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德育心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主要的德育心理理论,掌握品德、品德态度等概念,形成纠正学生过错行为的能力。
1、 掌握外国主要德育心理的研究成果。
2、 掌握品德、品德态度的概念。
3、 理解品德与品德态度之间的关系。
4、 掌握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和纠正。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德育心理概述
一、国传统的德育心理思想
二、国外德育心理研究
三、国内的研究
第二节 品德及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品德与品德态度的概念
二、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和纠正
考核要求:
1、 德育心理概述
1. 1 皮亚洲杰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识记)
1.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识记)
2、品德及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2. 1 品德与品德态度的概念(识记)
2.2 品德与品德态度的关系(领会)
2.3 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领会)
2.4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和纠正(应用)
第二章 学习心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有关学习思想,掌握学习动机、知识掌握、技能的形成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
1、 了解国内外的有关学习思想。
2、 掌握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
3、 掌握知识掌握的基本理论。
4、 掌握技能的形成的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
一、对学习的认识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三、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
第二节 国外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与动机
二、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四节 知识的掌握
一、概述
二、知识的获得
三、知识的保持
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第五节 技能的形成
一、概述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考核要求:
1、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
1.1 对学习的认识(领会)
1.2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领会)
1.3 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领会)
2、国外的学习理论
2.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领会)
2.2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领会)
2.3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领会)
2.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领会)
3、学习动机
3.1 学习与动机(领会)
3.2 学习动机(识记)
3. 3 学习动机的激发(应用)
3.4 学习动机的培养(应用)
4、知识的掌握
4. 1概述(领会)
4.2 知识的获得(识记)
4.3 知识的保持(应用)
4.4 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应用)
5、 技能的形成
5.1 概述(领会)
5.2 动作技能的形成(应用)
5.3 智力技能的形成(应用)
第三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含义及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使学生形成培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能力。
1、掌握问题解决和与创造力的基本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3、 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4、 明确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 了解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6、 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特征
三、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第二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本质
二、创造力的培养
考核要求:
1、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概述
1.1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基本概念(识记)
1.2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特征(识记)
1.3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识记)
2、问题解决
1. 1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识记)
2.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领会)
2.3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用)
3、创造力的培养(应用)
第四章 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原则,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形成教学设计的能力。
1、 使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
2、 了解教学设计的原则。
3、 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4、 明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5、 熟练地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
二、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三节 不同知识类型与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一、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考核要求:
1、概述
1.1 教学设计的概念(识记)
1.2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应用)
2、教学设计的理论
2.1 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领会)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领会)
3、不同知识类型与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3.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领会)
3.2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应用)
3.3 讨论课的教学设计(应用)
3.4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用)
第五章 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掌握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形成对他们的教育能力。
1、 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
2、 掌握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教育的措施。
3、 明确优生和差生的差别。
4、 掌握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差异与教育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
三、性别差异与教学
第二节 优生与差生的对比分析
一、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认知因素分析
二、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人格因素分析
三、差生教育的措施
第三节 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个别化教学系统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
三、掌握学习
四、分层教学
考核要求:
1、学生的心理差异
1.1 认知差异的类型、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的表现(识记)
1.2 性别差异的教学意义(应用)
2、优生与差生的差别
2.1 知识水平、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上的差异(识记)
2.2 人格因素的差异(领会)
2.3 差生教育的措施(应用)
3、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
3.1个别化教学系统(应用)
3.2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
3.3 掌握学习(应用)
3.4 分层教学(应用)
第六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基本特征,掌握教学交往的结构、功能和条件以及课堂互动的模式和条件,形成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的能力。
1、 掌握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的概念。
2、 明确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的特征。
3、 掌握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和功能。
4、 掌握教学交往的条件。
5、 掌握课堂互动的基本模式。
6、 掌握课堂互动的基本条件。
教学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交往概述
一、教学交往的含义
二、教学交往的基本类型
三、教学交往的原则
第二节 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
二、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
第三节 教学交往的特征和条件
一、教学交往的特征
二、教学交往的条件
第四节 课堂互动
一、课堂互动的基本特征
二、课堂互动的基本模式
三、课堂互动的基本条件
考核要求:
1、教学交往的概述
1.1 教学交往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识记)
1.2 教学交往的原则(识记)
2、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2.1 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领会)
2.2 影响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的因素(领会)
2.3 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领会)
3、教学交往的特征和条件
3.1 教学交往的特征(识记)
3.2 教学交往的条件(领会)
4、课堂互动
4.1 课堂互动的基本特征(识记)
4.2 课堂互动的基本模式(应用)
4.3 课堂互动的基本条件(领会)
第七章 教学环境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学环境的内容,掌握教学环境的教学效果的作用,形成对教学中问题行为控制的能力。
1、 了解教学环境中的心理学问题。
2、 明确物理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3、 掌握学生群体的作用。
4、 掌握教学中问题行为控制方式方法。
教学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环境的心理学问题
一、教学环境涉及的心理学问题
二、教学的物理环境
第二节 学生群体
一、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群体
二、班集体——学生正式群体
三、友伴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一、教学中控制问题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考核要求:
1、教学环境的心理学问题
1.1 教学环境的概念(识记)
1.2 教学环境涉及的心理学问题(领会)
1.3 教学的物理环境(领会)
2、学生群体
2.1 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和形成学生群体的因素(领会)
2.2 班集体的作用(领会)
2.3 友伴群的作用和教育(应用)
3、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3.1 控制问题行为的意义(领会)
3.2 问题行为控制的措施(应用)
第八章教师心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师角色的形成,掌握教师角色的影响、作用和教师威信、师爱的效能,形成良好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1、了解教师的角色。
2、明确教师角色的形成。
3、掌握教师角色的影响、作用。
4、掌握教师威信、师爱的效能。
5、 掌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时数: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角色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概述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三、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一、教学效能感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
一、教师威信
二、师爱
考核要求:
1、教师角色
1.1 教师角色的概念、分类(识记)
1.2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领会)
1.3 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领会)
2、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2.1 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的概念(识记)
2.2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领会)
2.3 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成分(领会)
2.4 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特征(识记)
2.5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技术(应用)
2.6 教育机智的表现技术(应用)
3、教师威信与师爱
3.1 教师威信、师爱的概念(识记)
3.2 教师威信的形成(领会)
3.3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应用)
3.4 师爱的特征和心理功能(识记)
3.5 师爱的表现形式(应用)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等主编,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等主编,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心理学新论》,李铮等主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学》,王道俊等主编,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15:0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4734944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