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3-12-28 15:08: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中考复习计划)

《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K21006000595

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26

课程学分:2

适用专业:研学旅行与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大一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26学时,2学分。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小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小学心理学中提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自觉运用中小学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研学旅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中小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在内容上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一起为学习本专业的学员,构筑了一个必备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本专业高职学生对中小学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掌握本课程涉及的各主要论题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小学心理学领域的各主要论题中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则,并能够运用本课程的概念与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教学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基本了解,并能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研学课程设计,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研学旅行岗位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1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热爱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目标。

1.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自觉性。

1.3培养学生了解自己,尊重他人人格,与别人平等相处的能力。

1.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活学活用的能力。

2.知识目标

2.1理解中小学心理学的对象和范围

2.2理解儿童青少年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2.3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个体差异

2.4掌握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2.5理解主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6理解问题、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心理学含义

2.7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8掌握影响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2.9掌握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概念。

2.10了解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2.11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

2.12掌握学习策略的概念和成分、了解常用的学习策略

2.13掌握动机、情绪及其相关概念

2.14掌握不同类型教学设计的设计要求

2.15明确课堂学习管理的目标2.2掌握不同规模饭店前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原则及具体的职能范围

3.能力目标

3.1会分析中小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3.2会分析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3.3会分析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3.4能通过主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设计教案

3.5会分析中小学生理解问题、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心理学含义

3.6会分析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7会分析影响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3.8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3.9通过了解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理解中小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

3.10会分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

3.11会分析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概念和成分、了解常用的学习策略

3.12通过掌握动机、情绪及其相关概念来处理中小学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问题

3.13通过掌握不同类型教学设计的设计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3.14会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3.2能运用饭店客人分类及其购买决策等知识点,根据学苑宾馆营业的情况、销售决策标准,针对不同客户进行客房推销。

三、课程内容

序号

T1

内容模块 建议学习任务

用五个案例解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五种理论

中小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及青春期生理变化

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法

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用案例分析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励措施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措施

小学生和中学生社会交往特点的区分

通过研学课程促进中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覆盖目标

K1 K2

S1 S2

A1 A2

K3

S3

K4 S4

A1 A3

K5

S5

K6

S6

K7

S7

A2 A4

K8

S8

K9

S9

A1 A2 A3

K10

S10

K11S11

S12

A1 A2 A3

建议学时

总学时

2

其中:实践学时

1

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

中小学生思维T2

和记忆发展

4 2

中小学生自我T3

意识的发展

4 2

T4

中小学生学习和学习动机发展特点

6 2

T5

中小学生社会交往的发展

4 2

T6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及常见心理危机和干预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及干预手段

K12K13

K14K15

S13 S14

2

6

四、教学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本课程内容采用项目载体,选取真实的研学项目,对研学岗位(尤其是带团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该岗位工作任务,并按工作过程及教学需要划分成若干子任务。

2.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学习中应特别重视运用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情况,本课程提倡以问题学习法为主,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为辅的组合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本课程学习中运用问题学习法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根据教材中所列的教学和学习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其二指通过自学要形成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和参考资料,接受有关指导,思辨置疑,并且把这种理论思考和阅读同现实、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训练学习本课程必需的思维能力;其三是指注意完成形成性考核练习,消化和理解基本内容,为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法是本课程特别提倡的辅助学习方式。可以是固定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三五人合作,它的实质是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分享学习成果,共同升华提高。

实践学习法对于本课程学习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会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事例和练习题或就某个专题拟定研究题目等进行深入实践研究。

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是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合理内在程序,这对学习者和指导者都是一个新课题,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双边沟通和有效互动,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保障

1.师资队伍

叶霜霜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研工作。具备的本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是双师双能双语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过程协调能力。

2.教学条件

学院配置大量多媒体教室,优化了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效果;阿拉亲子、尤尼森林、阿拉甄选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轮岗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3.教学资源

1. 硬件

校外实训基地、教室、机房等

2. 软件

 教材:

《中小学心理学》 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 高雪梅 主编 2016

采用包括直播课堂、定期网上辅导、不定期网上答疑和讨论、专题交流、面授辅导、练习册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

五、学习评价

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一是期末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试成绩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具体比例按考核说明执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评价类别

过程性考核(40%)

内容

面授课程

评价内容

出勤(20%)

课后作业(40%)

课堂活动(40%)

终结性考核(60%)

闭卷笔试 课程相关内容 60%

分值

40%

《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15:0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47327129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pdf

标签:学习   课程   教学   学生   问题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