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

更新时间:2023-12-28 07:19:3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张牙舞爪的近义词)

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

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

裴晓倩

【摘 要】一直以来,对文学的阐释人们更多注重于抽象思辨,即一种形而上学阐释角度.科学研究方法一直未被重视.但随着社会发展,学术越来越无法"沉静"而趋向于功利主义,台湾学者简锦松的现地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颖文学阐释方法,为文学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样,这种研究方法也遭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反对,他们根据现地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此文旨在通过梳理这种新的文学阐释方法,揭示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4

【总页数】5页(P148-152)

【关键词】文学阐释;现地研究;简锦松;现地研究

【作 者】裴晓倩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01

文学阐释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科学和历史的观点。因为文学的“思想性”和“抽象性”,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研

究方法,始终在文学领域未能“大展拳脚”。这未免有些令人失望,因为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便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现地研究”四个字是简锦松自创的。简单地说,现地研究方法“就是把本来只在书房里做学问的方法,移一步,到古人写作的现地去,文献资料在这里考核,诗句内容在这里印证,从而得到更接近作者真实的诠释”[1]。自序这种研究方法类似于“实地考察”或“田野研究”,“目的在强调这项研究是在真实的土地上做的,与传统书面研究的概念完全不同。”[2]前言1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我们仍旧无法全部肯定这种研究方法,它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理论的缺失,引发的关于文学的真与美的探讨,甚至于它“咬文嚼字”的研究方法,使学界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怀疑。但是,现地研究与当前学界追求学术速成、巧成以及新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前学界不良的学术态度的一种矫正,值得我们尊敬并学习。

(一)科学与历史的观点

文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用科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另一种则是用历史的观点。

科学能够达到真,甚至于还原事物。科学试图通过知识来代表认识,但是“生命过程是一次性的,审美也是一次性的,审美活动映照着生命过程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性质”[3]。文学是复杂的思想体系,科学可以告知一本书有多少页,发行了多少本,被引用了多少次,但是科学无法测量文本里的思想。历史通过直觉感知并解释,但直觉是很复杂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使自己站在历史之外,那么,任何一种当下的阐释也就不可能逃逸于效果历史之外。伽达默尔认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阐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4]。但是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历史的研究是否与人的意识相连,如果相连,则不是客观的,因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采用本体论研究方法,不考虑人的意识,

寻求一种客观。我们在对人文科学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会采取描述或者自然的“选择”,而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描述或者自然的“选择”逐渐发生改变,甚至于完全歪曲。于是,一些人便走向“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有时会暂时告诉人们答案,但是最终都免不了走向虚无。

(二)古已有之的现地研究方法

“亲证还原”是现地研究在中国古代的一个名字,强调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文学阐释,是一种谨慎的学术态度。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道:“读书,须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5]181因为文字有时是骗人的,作品中的文字,可能并没有真实表达作者当时所思所想。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言过其实”等等,就是让读者不要拘泥于文字。

“亲证还原”有时候还能解决一些理论上说不通的文学现象。叶梦得曾经在《石林诗话》中说他初读黄山谷诗“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句时,不甚理解“风雨翻江”之意。后在诗中他说:“一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并说“然此亦非可以意索,适相遇而得之也。”[6]409-410可见,若是作者没有自己偶然“相遇”,只凭日常感受来解释“风雨翻江”,未免解释不到位,并可能误解。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解诗方法若处理得好,就可以平息文学史上的公案聚讼;若拘泥于科学、生活常情,则易陷于死胡同,把诗解“死”,抹煞诗的灵气、意境,朝气蓬勃的诗歌立刻变得索然无味。”[7]这一点,我们也应该考虑到。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出“亲证还原”这种现地研究,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其实,在运用一种理论阐释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应该采取“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这个“从实际出发”就是理论要符合文学作品的阐释。每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在阐释文学作品时,我们要看哪一种理论符合这部作品的阐释,能够将这部作品潜在

含义较完善的阐释出来。

(三)何为现地研究

在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现地研究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以例子详细解读。以简锦松《唐诗现地研究》中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研究为例,按照以前文史研究方法及常识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张继“夜半钟声”是在一夜之半传来的钟声。而简锦松运用现地研究方法,认为是现代时间的午夜3点左右。在研究过程中,简锦松分别从唐代寺院的正确打钟时刻,唐代历法的昼夜五更制度,张继全部作品结合古史文献重建他旅行金陵及越州间的行程等现地研究,分析张继所见月落的位置和日期。可见,现地研究是一种极为谨慎的研究方法,完全摒弃了文史研究靠历代文献的研究方法。

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比之于文史研究方法,有另一个优处,即它不盲目偏信历代文献资料。在简锦松《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关于杜甫瀼西草堂具体位置这一章中,简锦松指出:“历代杜注沿袭的情形太严重,在处理注解材料时,又经常不够细心,他们漫不经心地持著瀼西位在梅溪河西之说,而所引述的证据确是指向东瀼水,完全没有自觉,所作的论断,证据力薄弱,完全不可信。”[2]353简锦松以对东瀼水现地考察并结合杜甫夔州诗篇、历代文献,包括官方地图为基础,得出杜甫的瀼西草堂在东瀼水以西,而并非在梅溪河,且东瀼水也不在梅溪河西而在其东。

不过,现地研究仍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便以‘实证’作为‘科学性’的标准,也只能在自己占有的材料的范围内才是‘有科学性’的,但材料的不断发现或新的解释,还是会使原来的‘科学性’只具有相对意义。”[8]但是,任何理论不都是只具有“相对性”么?我们能说一个理论现在正确,以后也绝对正确吗?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不断解读,就是因为阐释者永远无法抵达作品的“彼岸”。现地研究并没有试图去代替作者或者作品,它也不是“那种秉承作者意图为文本终极意义而孜孜不倦地为寻找这一终极意义而乐此不疲的阐释”[9],也不追求作品“唯一真

实”的意义。它只是像其他研究方法一样,是一种阐释文学的方式。

(一)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需回答的几个问题

现地研究于1998年由简锦松首次提出,从它被提出来到现在,学界对它的争论就不断。它的局限性(当中包括诗歌、地域都可以被归纳到局限性中)、理论的不成熟性、可操作性等都是被学界所反对的理由。现在,我们就一一揭示反对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解释:

1.对现地研究否定的一些人,他们反对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古人的诗境、心境不可以重现或重塑”[1]自序。如果说现地研究无法重现古人的“诗境”“心境”,那么其他理论就可以重现吗?以当今科技之发达,任何东西我们几乎都可以模仿,使其重现,但是,这种重现是不真实的。好莱坞的电影,虽然可以凭借高超的电脑技术,再现特洛伊战争的宏伟,但是,技术也毕竟是技术,无法达到真实的重现。何况现地研究根本就不是在复制古代,它是帮助我们最大程度接近文学的原型,却无法重现或者塑造文学的原型。

2.现地研究一般是要到现场进行考察的,但是,历史经常处于变动中,古代的地理环境可能到了现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村庄、山脉可能早已经不存在。简锦松并不避讳现地研究局限性。为了确保研究的正确性,在研究杜甫夔州诗时,他采取“以资料原文的精密比对为基础,再转以前述验证后的现地调查成果,来做推论。其间并多次运用‘完全模拟实际状况’等多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做核实的考证”[2]自序8,这种谨慎的研究态度已经回答了反对者的问题,即误差是有的,但我们试图缩小这种误差。

3.反对者的另一个理由是文学虚拟问题,尤其在诗歌中体现最明显。诗人看到一朵美丽的花,进而赞美它,我们无法还原诗歌中的那朵花,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内容、生物常识制作相似的花。科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其“古板”性,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而如果采用“领悟”“体悟”等研究方法,则只能在脑

海中浮现这朵花,它不具有真实性,其说服性也值得考虑。并且简锦松之所以选择唐诗,也是因为唐诗具有很高的写实性。

现地研究所要回答的不仅仅是三个问题,随着它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反对的声音。一种新的理论要想成长,中间的阻碍和反对便不可缺少,因为它会促使这种新理论不断完善自身。

(二)简锦松现地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现地研究要求独立性。因为现地研究需要去现场考察,仅仅懂得文学知识是不行的。如简锦松为了真实展现杜甫所居夔州时的相关地理情况,特地在长江三峡工程完工之前,赶到三峡进行调研。在这一调研过程中,需要解决地理、地质、水文、泥沙、交通等跨学科问题,这就要懂得相关跨学科知识。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性,是指现地研究不隶属于任何理论,其理论核心和学科概念具有独立性。

2.现地研究要求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在这里指的是现地研究能够有效地分析解释各种文学现象,并给出一定合理的结论。所谓“合理”是说这种分析理解不仅仅是可信的,并且需要是独到的。在可信和独到方面,现地研究可能占有独到的成分大于可信的成分,这就是它缺乏可操作性的软肋。现地研究所面临的现场考察带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这种时间距离不仅具有不可调和性,而且会造成实地的改变。简锦松为现地研究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索。在研究唐诗煎茶法的时候,他采取封闭的实验研究,并通过实验进行还原。为了李白诗歌采用虚拟交融的笔法,并验证李白诗歌具有写实性特点,简锦松以李白的诗歌为“现地”进行研究,这就克服了地质的变化性,并且比一般采用“领悟”的研究方法得出更真实的研究成果,以及新颖的看法。

3.现地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一种理论想要变大变强,就离不开人们对它的认可。在现地研究初期,简锦松写到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被认可,他所写的论文纷纷被退稿,而理由无非是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打开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输入“现地研究”

四个字,结果是令我们失望的,大陆几乎没有关于这方面学术成果。值得称赞的是,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曾率领学生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大陆第一部以实地考察研究杜甫的著作。在简锦松看来,虽然“完全尚未著力,因此成果有限”[2]7。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仍旧是现地研究在大陆前进的一大步。对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现地研究的宣传,让更多学者了解现地研究的优越性。推广和完善现地研究的任务任重道远。

现地研究由于理论运用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理论上的不够完善,致使目前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之。

(三)现地研究带来的真与美的讨论

文学界关于真与美的讨论一直延续到现在,几乎每个学说都在标榜着自己的正确性。但是把这些学说综合起来,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距离产生美,二是真实的描绘才是美。

朱光潜在《谈美 谈文学》中谈到真与美时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10]23因而宗白华老先生最重水墨画,认为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11]81。以上两位可敬的学者,都同意“距离产生美”,而非拿着放大镜窥视一个物体里面有多少细胞,但是文学也需要去展示真实的。张恨水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是“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前期,写了众多爱情小说,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我们看到这些凄美的爱情小说,给我们感觉的是一种美,但却是脱离现实的美。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恨水来到大后方——重庆。战争的洗礼使他小说的文风发生了改变,后来写下的《夜深沉》《蜀道难》《纸醉金迷》等小说,真实描绘了当时战争的残酷,老百姓生活的艰苦。这种真实描述现实的文风,虽然没有一种距离美,但谁又能说它不美呢?

简锦松在《唐诗现地研究》这本著作中说“真实,才是美的根本”,“真实的取得,

是研究者的宿命;享受取得的真实,是阅读者的权利。现地研究会积极协助诗篇的阐释,不会降低诗篇欣赏的美感”[1]223。不论是运用朦胧的想象感知诗歌的美,还是如简锦松去实地探索诗歌的真实,他们都是一种阐释文学的方式。

现地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追求文学阐释的真实性。这种阐释文学的方法,并没有“减低诗歌欣赏的美感”,因为通过现地研究,我们才可以发现杜甫“瀼西草堂”的正确位置,知道杜甫诗中赤甲山、白盐山不同于今日地理位置,只有正确发现诗中的某些重要地理位置、季节气象等信息,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正确解析作品。因而追求真实性的研究方法,并没有降低文学作品的美,它反而帮助这种美真实地展现了自己。

从早期阐释学到哲学阐释学,最后发展到现在的文学阐释学,对文学的阐释一直向着它本初的方向发展,不再附属在神学、政治以及隶属于哲学框架之下。文学阐释学和早期阐释学及哲学阐释学不同,它是以“文学”为对象,是一种特殊解释学,虽然也回答一些重要问题,但它不追求“大而全的普遍现象”。也就是文学阐释学所运用的一种阐释方法,也许只对一篇文学作品有用。举例说,现地研究方法虽然只能阐释一些特殊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是文学阐释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文学阐释学并不追求“大而全的普遍现象”。纵观新时期对文学阐释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一种理论或者几种理论的泛泛而谈,止步于对文学理论的综合,如探讨文学阐释的“立法”与“阐释”孰轻孰重,中西文学阐释理论的对比等等。当代这种研究倾向,忽略了方法的研究,因为要想更好对文学进行阐释,除了理论之外,还要有方法这种“手段”。现地研究方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纠正。

现地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阐释方式,其优处在于“现地”,劣处也在于“现地”。但是正因为是一种新理论,并且是由我国学者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的“创新”,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宽容的学术态度视之。就如同宗白华先生所说的:“要鼓励创新,对

有些新东西,不要轻易说这个是不美的,那个是不好的,要多了解,多研究。对绘画如此,对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一部小说,一篇散文,能有些新意那是不容易的。应该鼓励大家去创作。失败了也不要紧,可以重来。搞艺术批评的人要尽量宽容些。”[11]332所以,对于现地研究,学术界宽容和认可的态度,要比任何“良方”都有助于它的成长。但对于现地研究方法,也要从内部进一步完善。外部认可的态度只是一方面,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目前为止,关于运用现地研究的重要著作,首推简锦松的《唐诗现地研究》和《杜甫夔州诗研究》,但是这两本书并不在大陆售卖,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要想被大陆学者认可,首先得让他们认识这种研究方法,这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仍要努力改善。而简锦松的现地研究,大部分主要是对杜甫居夔州时所写诗的研究,研究面过窄,是不是可以考虑下从“现地”角度研究更多文学作品,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进行挖掘,这同样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另外,关于现地研究专业性理论书籍还没有出现,就像伽达默尔通过他的《真理与方法》,向世人展示他的学术思想一样,现地研究的学者们是否考虑将这一理论以书籍成果的形式展现?要想使现地研究被更多人认可,不仅仅需要在以上方面努力,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以上只是笔者的愚见,相信当现地研究被更多的人认识后,会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这样才能促使现地研究更快发展。

现地研究由台湾学者简锦松提出,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简锦松先生为现地研究方法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笔者这里将现地研究称之为简锦松现地研究,以表达对先生的尊敬之情。我们在文中对现地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局限性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做了大概的介绍,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因为关于现地研究的学术成果寥寥无几,参考文献有限,而且鉴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论文不尽完善,希望研究者们能够不吝提出批评和指正。

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12-28 07:1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719170244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研究   方法   文学   阐释   理论   诗歌   进行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