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喜宝奶粉)
2020年11月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Nov.
2020Vol. 34
No.
6第34卷第6期041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桂林摩崖造像与唐代两京地区佛教造像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从风格来源与传播途径来看,桂林
摩崖造像中以菩提瑞像为本的同茎莲座佛像属于印度萨尔纳特风格,其风格直接与唐代两京地区有密
切关系,而非通常所称的通过南海道传播而来。发源于印度的风格传入中原地区,形成具有本土化色彩
的佛教造像,这种风格继续向南传播,直接影响了桂林以西山第75龛、第85龛为代表的摩崖造像。[关键词]桂林摩崖造像;风格样式;风格来源;传播途径[文章编号]1003-3653
(
2020
)
06-0041-13
D01:10.13574/p.2020.06.004[收稿时间]2020-08-25[作者简介]胡春涛(1977—),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研究方向:宗教美术、中国与东南亚美术。[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桂林唐宋时期摩崖造像的艺术考古学研究”
(15BKG001
)。[引用格式]胡春涛.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J].艺术探索,2020,34(6).广西佛教造像遗存形式主要为摩崖造像,多为在岩洞石壁上开浅龛、雕凿而成。根据最新的资料
显示,桂林摩崖造像多达217龛719尊造像,造像题记36处,呼分布于桂林的西山、伏波山、叠彩山、
骋马山等地。对于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遗存的考察与研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遗存
调查、造型研究以及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均有一些成果积累。综合学术界以往研究成果,桂林唐代摩崖
造像风格谱系构建及风格样式,有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式梳理出清晰的线索,学术界对于造像风格的
来源众说纷纭,也有待进一步推进。_、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遗存根据目前的实地调査,桂林唐代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西山、骋马山、伏波山、金山、叠彩山等处,
以下就这些主要的摩崖造像进行概述。(一)西山造像西山位于桂林市城西,摩崖造像遗存主要分布于观音峰、龙头峰、立鱼峰、西峰、千山等处。现
有的调査资料显示,西山保存下来的摩崖造像有112龛275尊。⑴24造像雕刻于初唐,留存下来的有
纪年题记有“唐上元三年”(676年)、“大唐调露元年”(679年)、“(唐)景龙三年”(709年)等。
西山摩崖造像龛形制多为尖拱形龛,龛内造像题材多为单尊佛和一佛二菩萨,也有一佛一菩萨、一佛
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佛并坐、三佛等组合形式。刘勇将西山摩崖造像分为观音峰半山亭之上、观音峰南麓近龙头峰、立鱼峰、龙头峰、千山1区(桂
042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林博物馆[原址]后西千山)、千山2区(桂林熊本友谊馆后东千山)等6个区。[1]92在此基础上又运
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凿刻年代大致区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期为隋代至7世纪上半叶,造像主要
分布在西山观音峰的最高处;第二期为唐高宗时期(650-683年),造像主要分布于观音峰半山亭之上、
观音峰南麓近龙头峰、立鱼峰、龙头峰等处;第三期为武则天时期(684—705年),造像分布于千山
1区、千山2区。[1]118-119第一期的第94龛、第96龛、第87龛雕刻年代被认为是隋至7世纪上半叶,
这些造像是隋代与印度萨尔纳特造像艺术因素的混合。叩。7-侦这几龛都是单茎莲花座佛像,这类造
像数量不少,一般特点是在单茎莲花座上结跡趺坐一佛,作禅定印。这种单茎莲花座佛像与同茎莲花
座三尊像的关系需要加以考察。同样的造像情况在长安地区也有所反映。冉万里的文章归纳了长安地
区两种带梗枝莲座的情况:一种是佛座下仅一枝竖立的梗枝;另一种是主尊莲座下伸出两枝莲梗,然
后向左右两侧形成胁侍菩萨的莲座,即所谓的同茎莲花座。前者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流行年代在
8世纪初至中叶以后;而后者在7世纪后半叶偏晚阶段至8世纪前半叶流行,主要表现的题材为西方
三圣。36桂林西山摩崖造像中的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李龛造像龛就是7世纪后半叶雕凿的。
刘勇所谓的西山第一期由于损坏严重,很难看出上身修长的特点,其所认定为第一期的第87龛、第
94龛、第96龛三龛为隋至7世纪上半叶,但从以上分析来看,这几龛单柄莲花座造像以及其他同形
式的造像应该是8世纪初以后制作的。目前西山摩崖造像保留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龛是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李龛造像(图])。其位
于观音峰山腰处的第65龛,雕刻一佛二菩萨,龛左下方有造像题记:“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日,随
(隋)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蹙造像一铺”。关于第65龛主尊的身份,下文会有一些讨论。(二)伏波山造像伏波山位于桂林市东北部,造像遗存于还珠洞、千佛岩等处,洞里有造像50龛278尊。U"造像
题材多为单尊佛、一佛二菩萨,另有双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千佛等。伏波山遗留下来的有题记造像有第14龛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宋伯康造观音像(图2),在
伏波山千佛岩北壁,造像题记为:“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廿六日隽”
[3]23o其旁第13龛还雕凿一尊观音像,有纪年石刻题
记:“前桂管观察使襄武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
赵格,前摄支使前进士刘虚白,咸通四年闰
六月七日别郑处士,留题东岩”跑%
“咸通四
年”即863年。从整体风格来看,伏波山还珠洞、千佛
岩两处造像所有区别。还珠洞造像以大中型
龛为主,造像丰腮饱满。千佛岩以小型龛为主,
造像龛层叠密集,造像大小不一,其中以第
13龛、第14龛有纪年观音像为代表,造像
奇特,装饰繁缚。凿刻年代也不相同,前者
图1桂林西山第65龛唐高宗调霭元年(679年)李建造像属于盛唐时期(705—756年)的作品,后者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属于中晚唐时期(756-906年)的作品。[1]119043(三)
疆马山造像骋马山造像位于桂林市骋马山北麓,现存
佛教造像7龛24尊,山24—"
一字排列。第2龛
至第6龛造像保存基本完好。龛形多为尖拱形龛。
从造像题材来看,骚马山造像有单佛、一立佛
二菩萨三供养人、一立佛一菩萨、一佛(倚坐佛)
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三供养人等,佛陀的姿势
有站立、倚坐、结跡趺坐等。骋马山造像中第3龛(图3
)最为完整,为
尖拱楣式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
三供养人等圆雕造像10尊,其中有一供养人为
波斯人。151109从造像风格来看,骋马山造像与前文介绍
图2桂林伏波山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宋伯康造观音像的不相似。其主要风格特点是比例拉伸,上身短,
下身长,衣饰轻薄,紧贴身体。对于骋马山造
像的雕凿年代,韦卫能认为是唐代中早期阳23,
刘勇认为当在武周时期口叱。根据其比例失调、
下身长上身短的特点,大致可以认为是唐高宗
时期的作品。(四)
金山造像金山造像①位于桂林市南郊金山南麓,目前
图3桂林骗马山第3龛局部存有5龛18尊。邓。造像题材为单尊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主尊佛像坐姿有倚坐式
和结跡趺坐式。造像题记中的年号有“大唐咸亨三年”(672年)、“大汉国(南汉)乾和十一年”(953年)等。
其中第4龛(图4)雕刻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主尊为倚坐佛,头后有三重头光,头光上两侧各雕一飞天,
坐佛后有方形背障,背障两侧饰有六拏具图案。“大唐咸亨三年”(672年)题记位于第4龛下方,题曰:
大唐咸亨三年,岁次壬申。谨/②录同施此田入幽泉寺永为/常住供养人名,□□用口口。僧贞莲、僧定海、僧□□、僧弘□、僧□□、僧□□、僧智法、僧守云、僧道广、僧僧谯、①
林京海等编著《石语墨影——广西古代石刻选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称之为“金山摩
崖造像”;李东、阳跃华《桂林龙泉寺区域唐五代造像遗址调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2
期)称之为“龙泉寺区域唐五代造像”;刘勇《桂林唐代摩崖造像考古学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9年)称之为“森林公园造像”。②
/表示换行。
044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僧慧果、僧道庄、/僧遵礼、僧□口、僧□口、僧□
口、僧□口、僧□口、僧智口、僧守寂、僧法慧、
僧罗汉、僧弘捷、僧慧灯、/僧惠吉、僧缘□、僧道口、
僧道玄、僧道宝、僧□辩、僧弘绰、僧法绪、僧弘览、
僧行敏、僧辩璋、僧玄赈。□州录事参军董斌。/清信佛弟子董依护。/滕
州安基县令景寿。□州录事参军董元。/昭州□县令成均茂。/安
州化□县司宋敏。桂南府校尉米广。/□南府校尉军林。/
□车司尉田□叶。P]31因“大唐咸亨三年”年号,此造像被认为是桂林
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唐代佛教造像。但对于这方
造像题记,刘勇经考证认为,造像凿刻的年代并不是
唐咸亨三年,而至少是在永隆年(680—681年)以后
图4桂林金山第4龛造像的80年代。⑴“"从造像风格来判断,此龛造像与咸亨
元年(670年)崔善德造像碑风格比较近似剛",都为倚坐像,菩萨的身姿也很近似,所以本文仍
依据造像题记中的年代作为金山第4龛造像开凿的年代。关于第4龛造像,其造像身份比较特殊,
下文还会讨论。第4龛正下方,“大唐咸亨三年”题记上方另有一方题记:如来具足大神通,所得大悲无能胜。以佛功德严十方,我今敬礼无与等。无得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一心能知无量心,是故稽首礼无上。P]31另外,金山第3龛龛内右侧壁开一碑,碑额正中线刻释迦像,结跡趺坐于莲台上,造像题记如下:
维大汉国乾和十一年岁次癸丑十二月丁未十八日为国重镌造题记。监寺:比丘惠果。寺主:僧义裕、僧义光、僧咸正、僧师镜、僧惠钦、僧师训、僧义真、僧道钦,弟子昭武步阁副指挥使
管甲勾当、三十里铺御侮校尉、右监门卫、率府郎将、同正员武骑尉、赐紫余万雄。弟子十将勾当龙门铺御□校尉黄平、弟子中军十将黄从灿、弟子封开十将庄和展、弟子防城都十将刘森、弟子廖师进、女弟子王十四娘、同妻女弟子徐氏二十五娘。m32(五)叠彩山造像叠彩山又叫桂山、风洞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北部漓江旁。叠彩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叠彩山风洞
南侧,现存造像28龛101尊。闪24唐代文人元晦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撰写的《叠彩山记》记
载:“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东亘二里许,枕压桂水。其西岩
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阳。由此可知,叠彩山造像开凿于晚唐会昌年(841-846年)之前。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045造像题材有单尊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佛并坐、多佛等。叠彩山有明确纪年的造像多为宋代,如风洞东壁第21龛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邓孚造像
龛以及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于吉等造像记、治平元年尼□□造像记、治平元年志华造像记等。
现存造像,有学者认为是唐末宋初的作品印”,从风格来看,多为五代北宋时期雕刻。对于上述桂林各处唐代摩崖造像凿刻的年代关系,蒋廷瑜的文章论及:“桂林西山、霜马山的摩
崖造像时代最早,主要是初唐和中唐时期的,亦即是会昌毁佛以前的作品;伏波山的摩崖造像时代略
晚,主要是中唐及其以后时期的,亦即宣宗复法以后所凿;叠彩山的摩崖造像时代最晚,大都是晚唐
至宋代的作品。尽管如此,由于相处一地,整个风格是前后一脉相承的。伏波山的摩崖造像居西山与
叠彩山之间,有承前启后的作风”
[5]11°o但这种分期是相对模糊的,刘勇的论文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
法对桂林摩崖造像进行了详细分期叩2—迦,对于推进桂林摩崖造像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依据上述介绍,为了方便总览唐代至宋代桂林摩崖造像情况,特将有纪年的造像情况列表如表1。表1唐宋时期桂林有纪年摩崖造像情况纪年地理位置造像题记题记见上文上元三年五月十九日,□火口
同人来此多□命造□此山……对应的造像龛大唐咸亨三年(672年)(唐)上元三年(676年)桂林南郊金山南麓龙泉寺桂林西山龙头峰龙泉寺造像第4龛无对应的造像龛大唐调露元年(679年)桂林西山观音峰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日,随
(隋)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
西山观音峰第65龛司马李蹇造像一铺景龙三年丿1月廿四日,迁客安
野鄒之石室故记(唐)景龙三年(709年)(唐)大中六年(852年)桂林西山无对应的造像龛桂林伏波山千佛岩
临江洞口外桂林伏波山千佛岩
临江洞口外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
伏波山千佛岩第14龛大中六年九月廿六日隽(唐)大中□年(847—860年)壹切尘中,能成于忍,以是义
故,我常归依,雕琢岩石,胜
伏波山千佛岩第13龛前菩萨,豪光照水,永福桂人,大中□年隽题记见上文龙泉寺造像第3龛大汉国(南汉)乾和十一年(953年)桂林南郊金山南麓龙泉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桂林叠彩山风洞东壁使院都孔目官邓孚今舍财镌菩
萨二龛永充供养,治平元年六
叠彩山风洞第21龛月四日庆记这些有纪年造像为桂林摩崖造像的年代界定提供了一定的标尺,为进一步细化造像发展脉络准备
了条件。唐代桂林摩崖造像风格谱系的建立,尤其是以有纪年造像为基础的风格序列构建,在年代学
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此风格序列为标准器,可建立广西佛教造像相对可靠的发展序列,这也为摩崖造
像风格来源的探讨奠定了基础。除了桂林凿刻的摩崖造像外,其他地区零散的佛教造像遗迹,也可以
作为考察风格序列的参照。除以上介绍的几处桂林摩崖造像外,还有一些位于象山、虞山、释迦岩、临桂青岩埋、七星公园、
雉山、青秀山、全州等的零星造像龛。⑷25另,桂林以外地区也发现有一些摩崖造像,如博白宴石山
造像[10]91等。这些材料对于整体观照广西佛教造像具有重要意义。
046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二、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来源样式是相同或相似艺术风格因素的集群形式。对于“样式”
一词,正如学者罗世平阐述的:“归
纳起来,时代、民族、画家是构成艺术样式的三要素。那些曾被匠师百工反复传移摹写的佛像样式,
因为这三大要素注入其中,内涵丰富的程度要大大超出图像仪轨,且同时还兼有西方艺术史所常用的
'风格’意味,属于艺术本体的观照范围。”本文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造像之间风格元素的内在
延续性出发,对前人研究中的典型佛教样式一提瑞像、优填王像等,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同
茎莲花座式、倚坐式造像等进行辨析,力图通过这些典型的佛教题材与造像样式探寻桂林摩崖造像的
源头与发展脉络。(一)菩提瑞像与同茎莲花座佛像菩提瑞像是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基本特征是结跡趺坐,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坐于金
刚座之上,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又被称为“菩提树像”,有学者称之为“金刚座
真容像”
[12P2,或“降魔成道式装饰佛”问込葺这类造像样式通常被认为是玄奘、王玄策、义净等人
从印度带回的摩诃菩提树像③。对于桂林摩崖造像中的菩提瑞像形式,刘勇有详细的论述。他在文章中统计了桂林摩崖造像中
施降魔印的例子:除了西山第65龛、第85龛(图5
)两龛大型造像外,还有西山第7龛、第32龛、
第33龛、第35龛、第38龛、第40龛、第48龛、第73龛、第78龛、第97龛、第102龛,伏波山
第2龛、第38龛,金山第1龛、第2龛,等等,并将其分作带装身具和不带装身具两种。口回他重
点阐述了带装身具降魔印的西山第65龛、第85龛,认为这两龛的题材是菩提瑞像,口回—”3但对于
不带装身具的降魔印造像没有具体论述。关于这两尊造像的身份,罗香林认为第65龛主尊的身份是
阿閤佛④,蒋廷瑜也从其说['阿。阿閤佛即密教五方佛中的东方不动如来,在《佛说阿閤佛经》中所
描绘的东方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阿閤佛形象一般为头戴宝冠(所戴宝冠比较复杂,
造像中通常为菩萨冠),有的还佩有耳环、项链、錢珞等装饰品,左手结禅定印,一般掌中或像前置
有金刚杵,表明造像密宗的性质,右手结触地印,结跡趺坐。西山李龛造像手印、坐姿与阿閤佛像相
似,但其他特征不相符。另外,在桂林密宗造像没有参照,因而此两尊像的身份应该并非阿閤佛。刘
勇提出新的观点,称两尊像为菩提瑞像。网"关于此造像身份的问题,以下进行一些辨析。刘勇判断这两龛为菩提瑞像的理由是右臂上有臂钏。但戴臂钏并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志,因为戴臂
钏像的身份也可以是阿弥陀佛,如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杨思扇造阿弥陀佛像邮63。西安宝庆
寺造像中多有戴臂钏者,也未必都为释迦牟尼像。另外,金刚座也是菩提瑞像的特点之一⑤。但桂林
摩崖造像中这两龛并非为典型金刚座,而是同茎莲花座:第65龛主尊佛座虽为金刚座,但从座的两
侧伸出两支莲花,形成莲花座;第85龛主尊佛座则为典型的同茎莲花座。这一特殊的莲花座形式也③
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引《王玄策行传》、《宋高僧传》卷一等相关文献。④
参见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第4页。⑤
肥田路美《唐代菩提伽耶金刚座真容像的流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所列的菩提瑞像中也有
莲花座。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047是判断造像尊格的重要图像依据。在桂林摩崖造像中同茎莲花座
的例子有:西山第65龛(唐调露元
年[679年]李龛造像)、第85龛、第
81龛、第86龛、第64龛、第17龛、
第34龛、第68龛、第4龛⑥、第72龛、
第91龛等,伏波山第6龛、第22龛等,
叠彩山第1龛、第2龛、第14龛等。
这种形式发源于唐初的西山,成熟于
西山第65龛、第85龛,叠彩山第14
龛是其变异与余绪。图5西山第85龛造像同茎莲花座形式分布在四川、长安、洛阳等地,尤其是在两京地区,这一形式的造像往往与阿弥
陀造像联系在一起。莲花座下有高高莲茎的形式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南朝造像,是四川南朝造像的特
征之一。⑦四川地区同茎莲花座佛像流行的年代相对较早。从目前所能提供的出土材料来看,四川地
区同茎莲花座形式的造像主要表现的题材大多是二佛、三佛,加上弟子、菩萨、力士等,形象众多,
不像两京地区同茎莲花座上只有三尊像。在长安地区,同茎莲花座三尊像普遍流行,其中也不乏造像为阿弥陀佛的例子PPi。另有研
究显示:“从首都长安地区(西安)的现存造像来看,同茎莲花座像在653年就已经出现,但是直至
670年左右为止,没有见到,阿弥陀,铭的例子。”问先70-700年,在龙门石窟这种形式的莲花座造
像大量出现,而且,这些形式的造像大多有”阿弥陀”铭文。问©这些主尊主要身着通肩式袈裟,但
也有少许双领下垂式袈裟的例子;关于印相,最多的是降魔印,但禅定印和说法印也略能见到。[15]49
对洛阳周围地区所存670年前后同茎莲花座造像的考察发现,670年前后时,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定
范围内流行着同茎莲花座的阿弥陀佛像。[15]49阿弥陀佛信仰在桂林已经普遍流行,桂林西山唐代摩崖造像题记中有四则明确了造像身份,其中
有三则明确是阿弥陀佛,只有一则明确提到为释迦三尊,这些造像题记主要集中于西山观音峰一带。⑧
从以上论述来看,桂林摩崖造像中这种同茎莲花座形式造像的尊格可能为阿弥陀佛三尊,即所谓的
“西方三圣”。它的形式与中原地区的同茎莲花座阿弥陀佛造像有着密切的联系,与通常所谓的“菩提瑞像”
样式比较近似。日本学者肥田路美对此也有阐述,她认为:“菩提伽耶降魔成道像原有内涵,在中国相⑥
原编号为千24,即千山第24龛。⑦
见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安路南朝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
11期),霍巍、罗进勇《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5期)。⑧
《尹三归西山造像记》《陈对内西山造像记》《梁今义西山造像记》《李兴阖家西山造像记》,见杜海军辑
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第26—27页。
048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当早的时间已呈现出变容的情况”,这种“变容”的情况表现
为“将原本为释迦佛像的特征用于制作阿弥陀”。[即1由此
看来,桂林摩崖造像中西山第65龛和第85龛两龛造像,从
造像尊格来讲,借用了菩提瑞像样式,但表现的是佛教西方
净土思想。(二)优填王像与倚坐像优填王瑞像是另一种典型的佛教造像样式,其基本特征
是:“身躯健壮,由于佛有三十二相,所以有'肉髻高如山顶
呈光滑状,'方额广颐',面平略方,两耳重垂,闭目冥想,
鼻直而高,口较小而嘴角微陷,两肩齐亭而较宽厚,两腿下
垂倚坐于方形台座上,跣足于束腰莲台上……右手举胸前方,
拇指与食指成环形,余三指微伸”
[16]105-106o龙门石窟的优
填王造像最多,主要分布在敬善寺洞区、宾阳洞区及其他洞
窟中,至少有42处。依据文献显示,巩县石窟的优填王造
像5躯;敦煌的为壁画,中唐时期以第230窟、第231窟、
第237窟为代表。[16]103_105桂林造像中倚坐佛的例子有:西山第50龛,金山第3龛、
第4龛、第5龛,伏波山第9龛,骋马山第3龛,叠彩山
第15龛、第21龛。这8例倚坐像中,均为双腿呈平行状
的类型,而缺少双膝外展、双股与裆部呈¥字的类型。⑨与
其他倚坐像不同的是,金山第4龛主尊后面有背障,上装图6桂林金山第1龛拏具
饰有六拏具。刘勇将金山第4龛造像命名为“优填王像”⑰40,
其论述也着重于龛佛座两侧的宝瓶、立狮、摩羯等六拏具装饰。六拏具这类图案多源于印度、尼泊尔。
金山第1龛和第4龛出现拏具图案,其中第1龛的拏具(图6
)比较清晰:最上层为一象,但头后
长着卷曲的羊角;第二层为立狮,但为凤头;第三层为宝瓶。但六拏具并不是优填王像的图像志特
征,如敦煌莫高窟第405窟弥勒像座下有立狮、童子等图像。在龙门石窟有拏具图案的造像,其主
尊身份也有弥勒像,如龙门石窟第565窟惠简洞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弥勒像背屏上有象鼻摩羯、
狮羊等拏具图案则3。唐代是弥勒倚坐像最为流行的时期,除莫高窟6例遗存外,龙门石窟和炳灵寺石刻都有大量遗
存。阴”'龙门石窟中倚坐像的身份可以是优填王像,也可以是弥勒像,像后有靠背,两侧有所谓的
六拏具。这种坐具在初唐时曾流行,中晚唐后在北方石窟中已经很少见了。["妙2依据目前的研究现状,
判断是否是优填王像基本上是依靠造像铭文,其佛像尊格与弥勒像不存在非常明显的图形志差异。从冉万里的著作对长安地区流行的倚坐佛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⑨,为我们观照桂林摩崖造像倚坐像提供了
参照。见冉万里《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5—62页。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049上述观点来看,金山第4龛带有拏具的倚
坐像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弥勒佛,正如倚坐
这一坐姿是弥勒佛的标准姿势一样。关于桂林金山第4龛,刘勇认为这类
造像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高宗时期开始,
(唐)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西域时局
的动荡不安,陆路去往印度的道路时有阻
隔,海路便成为众多僧人的首选。桂州由
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赴印度僧人的大
本营之一。他们从这里出发前往广州或交
趾,继而乘船出海。他们不仅带来了洛阳
流行的印度风造像粉本,还将其开凿于位
于交通要道上的寺院周围。”
n网从拏具的
来源来看,桂林金山造像与中原地区长安
造像有密切关系。刘勇的观点是:“桂林的
优填王造像应该是来自于洛阳地区。”
[1]188o
这个观点是从对优填王造像题材的分析而
来的。但从主尊背障及其上的六拏具装饰
图7西安宝庆寺倚坐像来看,桂林金山造像中的拏具图案与西安宝庆寺倚坐像(图7)两侧图案一致。所以桂林摩崖造像中
所沿用的造像风格样式,与唐代两京地区的佛教造像有一定联系。三、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传播路径对于桂林摩崖造像的风格来源及传播路线问题,以往的学者认为其源于印度、东南亚造像风格,
传播路线是南海道,即通过海上传播。上文对桂林摩崖造像风格来源问题进行了梳理,以下从题材辨
析、风格比较等方面展开阐述,力图展现桂林一地唐代摩崖造像与其他地区的关系,明确其风格的传
播路径及影响。(一)桂林摩崖造像与中原地区前人研究成果已涉及这一问题。王子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中提出了桂林摩崖造像“忠实地保
持了中原地区的造像样式”如泗的观点。刘勇避免了笼统对待桂林摩崖造像来源问题,他在分期的基
础上辅以具体的纹样分析,认为:“桂林早期的造像来源于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式造像,这一影响
期大致由隋持续到唐代初期的几十年。笈多风格的造像在国内其他地区都被一定程度地进行了中国化
改造,桂林却将其风格'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自高宗朝开始,桂林全面地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
特别是两京地区。长安传来了菩提瑞像和双足外撇的表现形式。而来自洛阳的影响更大,不仅有优填
王像的题材,'六拏具'式装饰、六连弧纹、莲花化生等纹样也与龙门石窟的风格相似,而且瘗龛做
法和形制也来源于龙门石窟。但是来自龙门石窟的影响在武周之后渐止,而来自长安的影响则贯穿整
050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个唐代。”
111244-245上文对同茎莲花座、阿弥陀佛像、倚坐像等造像形式及六拏具、六连弧纹等纹饰展开分析,其所探讨的风格样
式与来源,已经涉及艺术传播这一问题,即桂林摩崖造像
与两京佛教造像之间的关系。刘勇在文章中论述了桂林摩
崖造像与长安、洛阳造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长安对桂
州佛教造像影响的时间从初唐一直延续到唐末,而来自洛
阳的影响仅持续到武周时期”
[1]205o另,他还认为:“长安
和洛阳均有可能将菩提瑞像传至桂州,而长安的可能性更
大”
[1]185o从这些方面来看,其来源都指向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进行讨论,即萨尔纳特风格在桂林的传播。西山第65龛、第85龛即属于这种风格。这些形
式的造像大多集中于西山观音峰,主要特点是:造像一般
为三尊组合,主尊为坐佛,主尊的特点是着袒右式袈裟,
袈裟紧贴身体,袈裟上几乎无衣纹,只在右衽口有一斜线,
表明袈裟形式。除了这两龛造像外,在桂林摩崖造像中,
西山第87龛、第94龛、第96龛等也属于萨尔纳特风格。陈志良在《桂林西山考古记》一文提及:“佛像的制作,完
图8苏常侍泥佛像全是印度风味。”卩叱萨尔纳特风格是指印度笈多时期以萨
尔纳特为中心,发展于4世纪后期,在5世纪初流行起来并迅速达至巅峰的造像风格。陞”5萨尔纳特
风格最重要的特点是:佛像袈裟紧贴于身体,几乎不施衣纹。其在中国的传播区域主要在新疆地区和
山东地区[23]12^130'
[24]42o但长安也是萨尔纳特风格传播的主要区域,长安出土的一些善业泥佛像具有萨尔纳特式风格的特点,如唐比丘法律泥造像、苏常侍泥佛像(图8)、唐善业泥佛像等。这类善业
泥佛像是“印度佛像”的延续,大多制作于649—658年,且多出土于西安西郊慈恩寺一带。如451
这类像是讨论玄奘、王玄策及义净从印度带回来的菩提瑞像摹本的重要实物材料。从印度萨尔纳特风
格的传播来看,长安在此类风格传播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作为唐代首都的长安,是造像新风尚的重要来源。从题材来看,长安地区同茎莲花座
三尊造像要早于其他地区,从背障及拏具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从风格来看,萨尔纳特风格传播的路
线是从西向东并且向南传播。桂林摩崖造像也与长安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二)桂林摩崖造像与南海道以往的学者将桂林佛教造像同印度菩提伽耶佛像、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联系在一起,提出其来源
的传播路线是从印度至东南亚然后至桂林的“南海道”。对于这一传播路线我们也稍作分析。罗香林提出了西山造像同印度菩提伽耶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造像之间的联系,而且指出了传
播路线。在1958年出版的《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中,他认为桂林佛像造型受印度、南洋佛教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051造像影响,“在中国可谓另一系统之佛教艺
术遗迹”,并指出桂林是印度佛教自南洋从
海路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他阐述道:“虽
其形制之链丽与造作之精巧,以视山西大同
云冈与河南洛阳龙门等地之佛教造像,均不
逮远甚,然以作风与印度菩提伽耶(Buddhi-
Gaya)大佛像与南洋爪哇佛耶(Borobudur )
大佛像,多相近处。”进而他认为,桂林西
山佛像是由印度经南洋到广州再传到广西,
或由越南传到广西,然后传入桂林,不属于
北方佛教系统。⑩20世纪90年代,广西学
者蒋廷瑜也基本延续其说,他认为:“桂林
的佛教最初从印度泛海而来是有迹可寻的,
桂林的佛教造像风格不同于北方和中原地图9缅甸萨尔纳特风格造像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5]111o蒋廷瑜也认为桂林摩崖造像属于“中国南方佛教系统的一支”,并论证了
桂林的佛教最初从印度而来。印m
日本学者松原三郎、肥田路美、冈田健等也表达了从南海传入
或东南亚传入的观点。⑪诸家观点集中于一点,即桂林摩崖造像与东南亚造像之间的关系。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关
注:一是萨尔纳特风格在东南亚的传播;二是优填王像在东南亚的传播。关于第一个问题,萨尔纳特风格在东南亚地区主要集中于6—9世纪。建造于8—9世纪的爪哇婆
罗浮屠,其造像为五方佛;6世纪孟族人建立的堕罗钵底的造像风格也是萨尔纳特式,泰国南部允萨
和甲米府发现有5世纪晚期印度萨尔纳特风格的造像[W6,但造像题材为立佛;柬埔寨自7世纪开始,
密教观音造像比较普遍,其所受印度笈多样式影响比较大,但题材偏重于密教造像;缅甸骡国佛教造
像受到印度笈多风格的影响(图9⑫),佛像与观音是常表现的题材。由此可知,东南亚的萨尔纳特
式造像整体上题材多样,与桂林西山结跚趺坐的降魔印造像有所不同。见罗香林⑩《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958年,第48页。⑪见松原三郎《中国仏像樣式①南北一乞試論七^疋》,《美術史》1965第59号;肥田路美《唐代菩提
伽耶金刚座真容像的流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冈田健《关于优填王造像的若干报告一讨论东
南亚对中国唐代佛教造像的影响》,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96年。⑫部分图片来源:图4、图6,李东、阳跃华《桂林龙泉寺区域唐五代造像遗址调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2期;图7,金申编著{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图8,佟春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小型泥佛像与藏家》,《故宫学刊》2016年1期;图9,阮荣春主编《佛
教艺术的发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年。
052艺术探索2020年
第34卷
第6期
总第165期关于第二个问题,东南亚现存优填王像的年代通常很难明确下来,年代大多为7—9世纪,而龙
门石窟的优填王像集中在655—690年,最早的优填王像年代是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所以,东
南亚优填王造像的制作年代早于中国洛阳流行的优填王像(或倚坐像)尚无确凿的证据。东南亚造像是否对桂林第65龛、第85龛产生影响?从第一方面即造像风格来看,从印度传播而
来的萨尔纳特风格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开来,但其年代未必早于两京地区造像及桂林李龛造像等。从第
二方面即优填王造像题材来看,东南亚菩提瑞像、优填王造像同中国唐代两京地区造像及桂林摩崖造
像存在一些出入。因而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南海道的传播路径都尚存疑问。余论以上从实地调査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风格来源以及传播路
径等进行了阐述。对于风格来源问题的探讨,我们仍然主张桂林唐代摩崖造像的风格与中原佛教造像
有着密切的关联。从风格的传播路径来看,发源于印度的风格传入中原地区,形成具有本土化色彩的
佛教造像,这种风格继续向南传播,直接影响了桂林以西山第75龛、第85龛为代表的摩崖造像。桂
林的这类造像风格与东南亚造像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三尊组合的题材内容以及所反映的宗教
信仰与东南亚大乘佛教造像不相似,桂林三尊是在菩提瑞像的形式基础上的阿弥陀佛造像,体现的是
西方净土思想。其次,从风格角度来看,桂林摩崖造像与东南亚造像都受到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
格的影响,但后者并无绝对的年代优势,二者是不同地区对萨尔纳特风格的不同理解与吸收。印度造
像风格是“源”,桂林摩崖造像与东南亚萨尔纳特风格都是其“流”。实际上还有一种主张,即“吐蕃道”。刘勇在《桂林西山“菩提树像”考》一文中提出:“桂林的
'菩提树像'可以基本认定与王玄策以及他从印度带回的摹本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个推理不误,
那么桂林'菩提树像'来源于海路的论断就难以立足,因为王玄策赴印度都是选择陆路,特别是通过
西藏西南部翻过喜马拉雅山,入加德满都经尼婆罗进入印度。”
[14]105萨尔纳特风格在印度、尼泊尔、(唐)
吐蕃的造像中都有所表现。这种风格是否经过四川、云南的西南丝路传播而来,直接影响桂林摩崖造
像的萨尔纳特式风格?在讨论到菩提瑞像的传播时我们认识到,王玄策通过吐蕃一泥婆罗道将菩提瑞
像带回,但同样有这个问题,即如何将题材、样式与桂林摩崖造像结合起来。佛教造像风格的流传与
传播路线状况比较复杂,至于更为详细的传播路线图,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与研究。桂林摩崖造像与东
南亚造像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们能够看到印度佛教造像样式由北向
南传播的整体脉络与特征。参考文献:[1]
刘勇.桂林唐代摩崖造像考古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2]
冉万里.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宋伯康还珠洞造像记[M]//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4]
赵格刘虚白等三人还珠洞题记[M]//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5]
蒋廷瑜.桂林唐代摩崖造像U].东南文化,1992(5).[6]
韦卫能.唐•聘马山摩崖造像[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编.桂林石刻文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胡春涛053化.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7]
李东,阳跃华.桂林龙泉寺区域唐五代造像遗址调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2).[8]
金申.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9]
元晦.叠彩山记[M]//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10]
封绍柱.广西博白宴石山摩崖造像叮文物,1991
(1).[11]
罗世平.图像与样式——佛教美术的两个常识概念[J].形象史学,2019
(1).[12]
肥田路美.唐代菩提伽耶金刚座真容像的流布[J].李静杰,译.敦煌研究,2006(4).[13]
李玉眠.试论唐代降魔成道式装饰佛[J].
“故宫”学术季刊,2006
(
3
).[14]
刘勇.桂林西山“菩提树像”考[J].文博,2019(2).[15]
姚瑶.初唐时期龙门石窟中同茎莲花座初探口中国美术研究,2015(3).[16]
李文生.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之早之多为全国石窟之最卩中原文物,
1985(4).[17]
龙门石窟研究所.龙门565窟(惠简洞)调查简报口中原文物,2001(5).[18]
刘慧.中原北方早期弥勒造像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9]
金申.大足北山第12号、第176号龛造像佛座所反映的印度影响[M]//金申.佛教美术考证自选集.北
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20]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中)[M].长沙:岳麓书社,2005.[21]
陈志良.桂林西山考古记[J].说文月刊,1940(8).[22]
王舗.印度美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
杨波.试论龟兹出土木雕佛像的笈多风格[JJ.吐鲁番学研究,2014
(1).[24]
黄春和.青州佛像风格与印度笈多艺术[J].雕塑,2003
(1
).[25]
陈直.唐代三泥佛象[J].文物,1959
(
8
).[26]
阮荣春.佛教艺术的发展[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责任编辑:李晨辉)
(责任校对:关绮薇)On
the
Style
and
Origin
of
Cliff
Statues
of
Tang
Dynasty
in
Guilin,
GuangxiHU
Chuntao[Abstract]
Guilin
Cliff
Statues
maintained
clo
contact
with
Buddhist statues
in
Chang1 an
and
Luoyang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urce
of
style
and
the
way
of
dismination,
the
Buddha
statue
with
a
rotte
bad
on
the
Bodhi
statue
in
the
Guilin
Cliff
Statue
belongs
to
the
Indian
Sarnath
style.
Its
styl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o
in
Chang'
an
and
Luoyang
in
Tang
Dynasty,
rather
than
the
saying
that
it
spread
through
South
China
Sea.
The
style
originating
in
India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entral
China,
forming
localized
Buddhist
statues.
This
style
continued
to
spread
southward,
directly
affecting
the
cliff
statues
reprented
by
the
75th
and
85th
niches
of
the
Xishan
Mountain
in
Guilin.[Key
words]
Guilin
Cliff
Statues,
Style
and
pattern,
Source
of
style,
Means
of
dismination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21:5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850632445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