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

更新时间:2023-12-27 21:49: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圆圆圈圈)

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

2020年10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Oct.

2020Vol.

23

No.

4第23卷第4期【文学艺术研究】汉唐时期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邹满星(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128)摘要:汉唐时期宗教文化的鼎盛发展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政策,促成了汉文化的繁荣和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

随着中日两国的文化往来,晋唐书风风靡日本,并对日本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接受唐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书法

经过了模仿、继承、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风格。关键词:汉唐;书法;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文章编号:1008

-

777X(2020)

04

-

0033

-

04汉唐时期,随着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

文献标志码:A术的专用称谓。日本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延伸和拓展,早期以汉

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日本产生了持续而深远

的影响。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光武帝

建武中元二年(57),日本遣使来到长安朝贡,汉光

文字为主,称为汉字书法。平安朝中期,日本出现

了以汉字部首和草书笔画创造的假名文字,称为假

名书法,为日本书法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

武帝赐以“汉委奴国王”金印。从此以后,中日两国

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持续、多元的文化交流。中国

和日本文化交流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涉及政

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不管是汉字书法还是假名书

法,或是后来出现的诗文书法、大字书法、前卫书

法,一笔一画、一浓一淡、一黑一白均透射出中国书

法这个母体的影子,始终建立在对中国书法传承的

治、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艺术领域表现

得最具代表性,而在各种东传日本的艺术类型中,

又以书法影响最为深远。基础之上。―、中国书法的传入日语中的“书法”一词,与中国的书法一词含义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要了解书法艺术

的对日传播,首先要了解汉字在日本的传播。《隋

书》卷八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传》说日本上古“无

不同,指的是文字和文章的书写方法。作为书写艺

术的书法,则称为“入木道”,名称来源于唐朝艺术

评论家张怀璀的《书断》,张怀璀用一个故事来评价

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

文字,,[1]o西晋太康六年(应神天皇十六年,285),

百济博土王仁应天皇邀请来到日本,担任皇子菟道

王羲之的书法:“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工人刻字时发现字迹已经

透入木板三分深,以此说明王羲之的书法遒劲有

稚郎子的老师,王仁用《论语》和《千字文》作为菟道

稚郎子学习的教材⑵教授中国文化。这是文献记

载汉文字传入日本的确切记载,也说明中国文化最

早是先传入朝鲜半岛的百济,然后再由百济传入日

力。日本平安朝时期,晋唐书风风靡日本,王羲之

的书法受到书坛的追捧,被尊为“书圣”,就将这种

从中国传入的书写艺术称作“入木道”。到了江户

时代,“书道”

一词代替“入木道”,成为日本书法艺本的史实。这一时期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和对文

字的使用主要集中于贵族阶层,文字的书写技艺也

处于萌芽阶段。收稿日期:2020-05-30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汉唐时期长安美术东亚传播研究(2019Z115)。

作者简介:邹满星(1973-),男,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研究。•

33

公元6世纪末,圣德太子在日本实行政治改革,

加强与中国交往,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文

化,史称推古改革。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圣德太

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学习中国佛法,并随后陆

续派出大量留学生和留学僧,隋唐文化开始直接输

入日本,结束了汉文化由百济传入日本的历史,开

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据《日本书纪》《续日

本后纪》《唐史》等中外文献记载,隋唐时期日本政

府正式派出使团多达19次,使团人数最多一次近六

百人,最少也不下百余人。⑶其中著名人员就有南

渊请安、玄防、空海、最澄、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人。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学成回国,大批汉文书籍

和文物被带到日本。《续日本纪》卷十六记载,学问

僧玄防“随大使多治比真人广成还归,赍经论五千

余卷及诸佛像来”。空海、最澄等带回日本书籍的

总数竟多达20

000卷以上⑷,包括文、史、哲、艺术

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遣唐使节广泛

接触了高僧学者,游说他们东渡日本,如僧人鉴真、

乐人皇甫东朝、音博士袁晋卿。鉴真和尚东渡日

本,除携带“金漆泥像一躯,金子《华严经》一部,金

字《大品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金字《大涅槃

经》一部,杂经、章疏等都一百部”2⑷大量佛教经典

外,在随行人员中,还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

铸写、绣师、修文、镌碑”同”等各种行业的专门人

材,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

时也为日本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日

本学者北川桃雄所说:“以书画艺术为代表的高度

发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东传在顷刻间席卷了日本

列岛,改变了日本原始艺术的落后面貌……在中国

艺术的熏陶下,日本艺术由单调走向了丰富,由封

闭走向了开放,进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不可

估量的重要影响。”同圣德太子崇信佛教,在国内筑建佛寺,亲自注

释佛教经文,宣扬佛法。据日本《太子传历》记载,

圣德太子书法“学王右军书,既得骨体,流笔如电”,

《法华义疏》就是圣德太子对佛教义理的补充和解

释,笔力柔媚、格调优雅,结体扁平俊朗,有着六朝

独有的韵味,是日本最早的遗墨作品,成为日本书

法史上的里程碑。随着大量佛学典籍从中国进入日本,再加上圣

德太子身体力行的大力推广,佛教在日本朝野迅速

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寺院的大量涌现和对佛

教文献的解读。公元609年,高句丽僧人昙微将造

纸术和制笔、制墨技术带到了日本,掀起了以传播

佛教义理为宗旨的写经热潮,通过写经,中国汉字

34 •被日本民众所了解和掌握,并广为传播。可以这样

说,佛教的传入为汉文字的推广提供了可能,而抄

写佛经则直接促进了书写技术的提高,为书法在日

本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王羲之与日本书法的摹唐之风王羲之的书法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得到全社

会的追捧。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喜好书法,对王

羲之钟爱有加,频频动用国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作

品。据唐朝张怀琏《二王等书录》记载:“梁武帝尤

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二王书大凡七十

八帙,七百六十七卷。”⑺迦但经过鉴别,在《梁武帝

答书》中,梁武帝认为“乐毅论乃粗健,恐非真

迹,,[7]31,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陶弘景的附和:“乐毅

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

窃自信颇涉有悟,,[7]31o可见当时王羲之非常出名,

书法价格很高,已经出现为了盈利而伪造作品的市

场行为。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喜爱更甚,

对二王书法的推崇达到了最高峰。《法书要录》卷

四“叙书录”记载:“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

府金帛重为购赏,时人间古本纷然毕集……右军之

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

纸,装为八十卷。”

口]"2命令褚遂良编写《晋右军王

羲之书目》,让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著

名书法家双钩拓模王羲之书帖,用以赏赐皇子及大

臣。随着遣唐使的频繁往来,唐文化在日本快速普

及,唐王朝的审美喜好被日本移植,王羲之的书法

代替六朝书体在日本迅速流行,成为临池学书的重

要范本。当然,王羲之典雅优美的书写风格,无疑

也契合了日本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也

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对书法艺术的普及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光明皇后在奈良东大寺修

建正仓院,专门收藏圣武天皇的遗物和文献资料作

为对丈夫的悼念。《东大寺献物帐》详细记录了圣

武天皇所藏王羲之书帖情况:晋右军王羲之草书共

二十卷,每卷字体、纸色、行数及装潢情况都被记录

下来。卷一至卷十为草书,余下的为卷五十一至卷

六十,其中没有卷五十七,替代品是一卷扇面。卷

五十六、卷六十标明行书严据《唐大和尚东征传》

记载,鉴真进献给圣武天皇的物品包括《王羲之真

迹行书》一帖和《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后来也成

为东大寺正仓院的藏品而历代流传,这足以说明以

王羲之为代表的晋唐书法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和受

重视程度。公元744年,44岁的光明皇后临写王羲之的

《乐毅论》,被誉为“日本第一小楷”。麻白纸上纵线

格子清晰可见,笔势精妙,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蕴

含着强烈的力量感。启功先生在其《论书绝句》第

五十一首说:“东瀛楷法尽精能,世说词林本行经。

小卷藤家临乐毅,两行题尾署太平。”⑼勢藤家,指光

明皇后,光明皇后姓藤原氏。启功自注:“东瀛所传

古写本,多出唐时日本书手所录。……及藤原后所

造诸经,固出天平书手之彰明较著者,其与《世说》

等迹,并无二致。盖当时楷手高品,犹恪守唐格,和

样之书,尚未形成也。”[9]37日本书法虽然结体精美、

笔法妍丽,但都是对唐楷的摹写,处在一种被动的

学习态势,并没有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书法风格。空海与日本书风的初步形成三.空海,日本攒歧国多度郡(今日本香川县)人,

俗名佐伯直,20岁剃度出家,法名空海,法号遍照

金刚,死后追封为弘法大师。空海涉猎广泛,在哲

学、语言、文学、建筑、书法、绘画、佛教诸多领域都

有不凡建树,在书法领域,与嵯峨天皇、橘逸势被称

为“平安三笔”,因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草书,空海

更被推崇为日本的“书圣”,深得日本人民的喜爱和

器重,为日本书法的推广和民族化做出了不朽贡献。空海自幼学习汉文诗书,熟读《论语》《孝经》

《毛诗》《左传》《尚书》等文献[⑹,有着深厚的汉文

化基础。跟随日本著名书法家朝野鱼养学习书法,

以临摹王羲之为主,《三教指归》是空海入唐前书写

的佛教理论文章,通过对儒道佛三教进行对比,突

出了佛教的优越性,表明自己出家的决心。全篇笔

锋锐利,整齐划一,略显单调,可能与年轻气盛以及

这个时期对法帖接触不多有关。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804),空海与最

澄、橘逸入唐求法,在长安青龙寺跟随密宗高僧惠

果法师修行,研习佛教经典。空海入唐后,全国四

处游历,与各地高僧交流学习。跟随印度僧人牟尼

三藏和昙贞和尚学习梵文,回国后写成《梵字悉昙

字释》一书。到长安后,除研习佛教经典外,空海广

泛参阅各类文献典籍,与长安文坛互动频繁,并跟

随书法家韩方明潜心研究运笔方法,王羲之、颜真

卿、欧阳询、孙过庭等诸家都成为其学习的对象,尤

其对王羲之书风有独到的理解,被称为“日本王羲

之”。据日本史书《高野圣》记载,唐帝邀请他入宫

补写王羲之墨迹,写成后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和原

来一模一样,受到朝野的一片赞誉。[⑴长安书坛同

时期名家辈出,作为一个外来僧人能够脱颖而出,

足以说明空海的书法已经出类拔萃、卓尔不凡了。

《风信帖》(见图1)是空海回国后与日本僧人最澄

的往来书信尺牍,因信的开头为“风信云书”而得

名,是对王羲之精研的代表作品,相较于光明皇后

的《乐毅论》,已经没有了刻意模仿的痕迹,书体行

草相间,字形结构也有明显变化,既有王羲之的秀

润典雅,又有孙过庭的飞扬飘逸,兼容并蓄而自出

新意。/f^t

区V紡如宜館旅彳7W<

4

图1风信帖空海是日本书法史上第一个将书写提升到理

论高度的书法家,《遍照发挥性灵集》是空海的诗文

集,收入了空海入唐求学以来三十年间的文献资

料,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里面谈到了

他对书法的理解:“作诗者以学古体为妙,不以抄古

诗为能;作书要散,但不可仅以形似为能,必须心游

物境、散逸怀抱,取法四时,形似万类。”学习书法就

和学诗一样,遵循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治学规律,

通过读贴临摹学习古人字形结构、用笔方法,做到

形似,而最终目标是要体悟自然、“取法四时”,将自

然万物的变化与文字的书写形态融汇于心,通过书

写体验自然万物的变化才是书法的意义所在。很

明显,空海受到东汉书法家蔡邕“书者,散也。欲书

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影响。《灌顶历

名》(见图2)是空海主持受戒仪式时的随笔记录,

行笔自然没有拘束之感,有多处涂抹添加反而显得

妙趣天成,与颜真卿《祭侄文稿》异曲同工。苏东坡

曾说“书法无意乃佳”,最好的书法是自然而书、直

抒胸臆,是一种不假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空海

的书法思想填补了日本书法理论的空白,在他的指

引下,日本书法脱离了对晋唐书法的复制模仿,开

始重视内在精神的表现,走上了探索日本民族特点

的书写道路。公元806年,空海携带216部461卷

各类书籍回到日本,其中书法作品有徳宗皇帝真迹

一首、不空三藏碑一首、岸和尚碑一铺、徐侍朗宝林

・35・

寺诗一卷、释令起八分书一帖、鸟兽飞白一卷、急就

章一卷、王昌龄集一卷、古今文字赞三卷、古今篆隶

染,书法取法王羲之,但并没有止步于王羲之,在继

承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等诸家的基础上,结束了

文体一卷、大王诸舍帖一首、王右军兰亭碑一卷、欧

阳询真迹一首、张谊真迹一卷、梁武帝草书评一卷、

日本书法对唐书的简单模仿,使日本书法从纯粹服

务于佛教的记录功能转变为感情宣泄的抒情功能,

把书写艺术与人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为后来形成

李邕真迹屏风书一帖等。[⑵回到日本后,空海将这

些书法碑帖进献给嵯峨天皇。嵯峨天皇是一位思

的“和风书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

]魏徵.隋书[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585.[2]

[3]

[4]

[5]

慕唐朝风格的天子,积极推进新文化政策,以建立

唐文化为国家目标。嵯峨天皇也是一位王羲之的

崇拜者,虽然没有去过大唐,但经常在宫里宴请空

海求教书艺,再加上空海、最澄、橘逸势带回的大量

严绍盪.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2000:4-5.碑帖,已经足以使他游目骋怀。嵯峨天皇受欧阳询

影响较大,字体刚健挺拔、转折果断,代表作品有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胡锡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126-150.《光定戒牒》。W耆J/*仁:次三饭倉坪隆刚于帝象一^月潅十2找麼日

夭人>a

看6弼弐A*砂

臺图2灌顶历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嵯峨天皇对大唐文化尤

其是书法的喜好和身体力行,上行下效,汉字书法

王勇.遣唐使时代的“书籍之路”

[J].甘肃社会科学,

2008,(1):7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尚东征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9:47.[6]

[7]

[8]

[9]

[H]北川桃雄.关于日中两国的美术交流[J].文化评

论,1965,(

6).张彦远辑录.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3.罗丰.王羲之书迹在唐时期的传播[J].书法研究,

2019,(2)

:5-22.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M].北京:荣宝斋出版

社,1995.[10]

[日]渡边照宏,宫坂宥胜.沙门空海[M].李庆保译.北

京:东方出版社,2016:3.[11]

王铺•中外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68.[12]

[日]空海著,徐文蔚编.弘法大师著述辑要[M].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4-5.迅速兴起,贵族、僧侣都以一手好字作为文化修养

的标志,晋唐书风风靡日本,对日本书坛产生了深

远影响。空海擅长多种书体,深受儒道佛文化的濡

[责任编辑朱小琴]On

the

Pathway

of

Chine

Calligraphy

to

Japan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Its

ImpactZou

Manxing(School

of

Art,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

an

7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flourishing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open

policy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Han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Han

cultural circle

in

East

Asia.

With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style

of

Chine

calligraphy

in

Jin

and

Tang

Dynasties

became

popular

in

Japan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Japane

calligraphy.

While

interacting

with

Tang

culture,

it

finally

came

into

being

with

Japan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fter

imitation,

inheritance,

transformation

and

words: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hine

Calligraphy

Impact・36・

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12-27 21:4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3684994253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pdf

标签:日本   书法   空海   中国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